东方田鼠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Bkhu0.jpg

  

目录

物种名称

中文名东方田鼠

英文名:Reed vole

拉丁名:Microtus fortis

命名人:Buchner

种 名:fortis

属 名:田鼠属(Microtus )

目 名:啮齿目(Rodentia)

科 名仓鼠科(Cricetidae)田鼠亚科(Microtinae)

中文俗名:沼泽田鼠、远东田鼠、大田鼠、苇田鼠、水耗子、长江田鼠、豆杵子  

生物学特性

外形特征

东方田鼠是体型较大的田鼠,头部圆胖,体长12-15厘米,吻部较短,口腔内有颊囊,两腮显得膨大;耳壳短圆,几乎隐于毛被中;尾短,不及体长一半,但大于1/3。足掌上生毛,为酱棕色。足垫5枚。雌鼠乳头4对。背毛黑棕色,自头至臀部色调基本一致。两侧毛色稍淡。腹面为污白色。  

分布范围

东方田鼠又名沼泽田鼠、水耗子、远东田鼠、大田鼠、苇田鼠、长江田鼠。东方田鼠在我国分布极广,分布区北至黑龙江省,南至广东省,共覆盖了黑、吉、辽、蒙、鲁、陕、宁、皖、苏、沪、浙、赣、鄂、湘、贵、桂、粤、闽等18省、市、自治区。  

生活环境

东方田鼠喜低洼多水、草茂盛、土松软的环境。主要栖息于稻田、湿草甸、沙边林地。东方田鼠的巢穴特点是洞口多而成群,洞道密而表浅,结构格局单调。洞系的洞口数因地而异,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在洞庭湖的湖滩上,最多的一个洞群竟有洞口80多个。  

生活习性

东方田鼠昼夜均外出活动,仍以夜间活动较多。游泳能力强,可在水中潜行。主要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有时也会取食种子,啃树皮,吃谷、瓜、薯、菜等作物,尤其含水多、质地软的如各种瓜、红薯及荸荠球茎之类,也吃树皮和昆虫。  

生长繁殖

洞庭湖东方田鼠主要在冬春繁殖,一只雌东方田鼠一年可产2-4窝,每窝4-11仔。  

种群现状

《环境演变及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影响的评估》一文中指出,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了洞庭湖洲滩演变与东方田鼠种群变动之间的关系。再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泄流量调度方案,分析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湖水位及洲滩环境的影响,进而评估三峡工程对东方田鼠种群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洲滩出露面积的不断增大和冬、春季洲滩连续出露天数的增加,使东方田鼠的栖息地扩大,并使其种群增长期延长,从而使其种群膨胀,三峡工程建成后初期,10-11月洲滩出露天数和出露面积将比建坝前同期有较大增长,建坝后中长期,洲滩出露天数和出露面积逐渐增大,东方田鼠种群亦将随之继续增长。因此,汛期洲滩被淹后将有更多的东方田鼠迁入到垸内,对农田的危害将进一步加重。  

机制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上海市疾病

防控制中心、上海西普比-比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员:林矫矫、高 诚、魏梅雄、谢建云、刘金明、傅志强、邢正弘、柏 熊、

蒋守富、李 浩、潘漪清、石耀军、吴祖立、何艳燕、倪丽菊

起 止 时 间:1998年3月—2004年12月

获 奖 情 况: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内 容 提 要:东方田鼠是迄今为止由我国学者在血吸虫病疫区发现的唯一一种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致病的哺乳动物。本成果针对东方田鼠这一特性,开展了东方田鼠实验动物化和抗日本血吸虫病机制的系统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首次建立了东方田鼠的普通级和清洁级饲养技术,获得了多个普通级和清洁级种群。

二、首次对东方田鼠的血液生化染色体、生化位点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获得了东方田鼠作为实验动物的基本背景资料。

三、首次提出并证实了东方田鼠对血吸虫的抗性是先天性的、可遗传的。

四、应用免疫学、生物化学、基因芯片等技术开展东方田鼠抗血吸虫病机制研究,首次提出了多个可能与东方田鼠抗病相关的因子,并证明其中 3种重要因子的抗血吸虫功能;

五、通过东方田鼠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cDNA文库获得二个日本血吸虫新抗原基因,并证明这两个新基因的表达产物均可诱导部分保护作用。本项目申报国发明专利两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本研究多项成果在国内外均属首次报道,具有原创性,居国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为进一步阐明东方田鼠的抗病机制、查明抗病相关因子提供了重要基础,为探索防治血吸虫病有效药物和疫苗提供了新途径。

关于“东方田鼠”的留言: Feed-icon.png 订阅讨论RSS

目前暂无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医学百科条目

个人工具
名字空间
动作
导航
推荐工具
功能菜单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