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医学
A+医学百科 >> 维吾尔医学 |
维吾尔族医药学(英语:Uyghur Medicine),简称维吾尔医学、维吾尔医[1]或维医,流传在维吾尔族之中的传统医学,是在维吾尔人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医药学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理论内容。维吾尔族居住的地点,位于丝路上,为东西文化的交会之地。维医受到伊斯兰、波斯与古希腊罗马医学的影响,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汉医学、蒙医学与藏医学之间也有紧密的交流,相互影响彼此。
目录 |
历史
维吾尔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形成和发展大体上可分为萌芽时期、奠基时期、发展和争鸣时期、繁荣时期、新生时期等五个时期。[2]
萌芽时期
维吾尔医药学的萌芽时期是指公元前5世纪以前,当时的维吾尔族先民们在农牧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处理疾病的简单方法,其中除了朴素的草药、物理疗法外,巫术治疗也占了重要位置。[2]
公元前5世纪左右,维族先民就开始了较为先进的医药活动,如:用水浸柳叶裹身、热敷炒麸皮、沐浴草药水、按摩、烤灼、接骨及尸体防腐的方法等。而从墓葬出土的骨骸,尤其是一些头颅骨的钻孔可知,生活在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族先民已有较高水平的外科技术和接骨方法。[2][3]
奠基时期
维吾尔医药学的奠基时期是指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之间。古代塔里木医药学家哈孜巴义(前450-前330年)编著的《哈孜巴义药书》中详述了多种药材的别名、生态、性味及功能主治等,还记载了丰富的疾病治疗经验。
发展和争鸣时期
维吾尔医药学的发展和争鸣时期是指公元1世纪至9世纪中叶。
理论简介
维吾尔医学,承继古希腊的医学理论-体液学说,认为人有四种“赫立特”(意为“素质”),即赫立特血(多血质)、赫立特胆汁(胆汁质)、赫立特痰(黏液质)和赫立特神经(神经质)。
医学典籍
对汉医学影响
两汉时期
西汉年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许多西域药材。中原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汉代史书《史记》中都记载了出自很多西域的药材。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这个记载说明汉医学中借鉴了许多维吾尔族的药方来进行治疗。
隋唐宋
《隋书·经籍志》医方类有书256部,其中就有多部为西域名医所著,如已失佚的《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龟兹国名僧鸠摩罗什翻译自他母亲耆婆的《耆婆五脏论》等。中药古籍《神农本草经》在唐代再次新添114种药物,其中多数是西域药材
元明清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103种草药是来自于维吾尔医学传统。
重要人物
教育机构
新疆医科大学,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
外部链接
参考来源
引用错误:<ref>
标签存在,但没有找到<references/>
标签
关于“维吾尔医学”的留言: | 订阅讨论RSS |
目前暂无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