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
对
麻黄汤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麻黄汤]]方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来源】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分类】 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郁,一透营分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义2: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夫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化裁===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附方=== 1.[[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麻黄(9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白术]](12g)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主治:风寒夹[[湿痹]]证。身体烦疼,无汗等。 2.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金匮要略》)麻黄(9g) 杏仁(6g) 薏苡仁(12g) 炙甘草(3g)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12g)。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功用:发汗解表,祛风除湿。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3.[[大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12g) 桂枝(6g) 炙甘草(6g) 杏仁(6g) 石膏(12g) [[生姜]](9g) [[大枣]](3g)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4.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甘草(不炙) 麻黄(不去根节) 杏仁(不去皮尖) 各等分(30g)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功用:宣肺解表。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头痛,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5.华盖散(《博济方》) [[紫苏子]](炒) 麻黄(去根节) 杏仁(去皮尖) [[陈皮]](去白) [[桑白皮]] [[赤茯苓]](去皮)各一两(30g) 甘草(15g) 上为末,每服2钱(6g),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痰色白,胸膈[[痞满]],鼻塞声重,恶寒发热,苔白润,脉浮紧。 ===附注===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方剂]]比较: 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都是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方剂。但前方证属素体多温,又外感风寒,表寒及身疼较后方为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然发汗祛湿又不宜过汗,方中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妙。后方证不仅表寒及身疼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化热之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苡仁渗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轻,亦为微汗之用。 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方中倍用麻黄,故其发汗之力尤峻。其烦躁为郁热在里,故加石膏[[清热]]除烦。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枣、草则益脾胃以滋肝源,使汗出表解,[[寒热]]烦躁并除。 [[三拗汤]]与[[华盖散]]皆为麻黄汤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但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华盖散主治素体痰多而[[风寒袭肺证]],故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气]][[祛痰]],加强化痰[[止咳]]的作用。 [方歌] (一)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二)麻黄汤桂草杏仁,太阳表实脉浮紧,发热无汗身疼痛,发汗解表要温饮。 (三)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四)趣记:干妈贵姓 对照:甘麻桂杏 ==麻黄汤方二∶《伤寒全生集》卷二== 【来源】《伤寒全生集》卷二。 【组成】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川芎]] [[防风]] [[羌活]] 【用法】上药加生姜、[[葱白]]、[[豆豉]],水煎,热服。温覆取汗。不得多服。 【功用】辛温发汗,祛风解表。 【主治】冬时正伤寒,头痛如斧劈,发热如火炽,[[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腰背[[项强]][[拘急]],脉浮紧。 ==麻黄汤方三∶《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组成】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半两,羌活(去芦头)半两,[[牡丹]](去心)半两,[[独活]](去芦头)半两,[[栀子]](去皮)半两,[[柴胡]](去苗)半两,[[桔梗]](锉,炒)半两,[[升麻]]半两,[[荆芥穗]]半两,大黄(锉,炒)半两,半夏(洗去滑,焙)半两,[[木香]]半两,[[知母]](焙)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四。 【主治】温疟初发,身热,头痛不可忍,临醒时即寒栗战动。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2片,同煎取7分,去滓,未发时服。 ==麻黄汤方四∶《圣济总录》卷九== 【药物组成】麻黄(去节,先煎,掠去沫,焙干)3两,石膏(碎)2两,桂(去粗皮)1两,芎䓖半两,[[干姜]](炮)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当归]](切,焙干)1两,杏仁(汤退去皮尖双仁,炒)40枚,甘草(炙,锉)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枚及半两者。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九。 【方剂主治】[[风痱]],身体不能自收,不能言语,冒昧不识人;上气咳逆,若面目大肿,但得坐不得卧。 【制备方法】上锉,加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6钱匕,以水3盏,煎至1盏,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夜卧各1服。初服1日犹能自觉者,勿热服,服讫密室卧,厚覆微汗出,渐减衣。未汗出,更用热生姜稀粥投之。 ==麻黄汤方五∶《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药物组成】麻黄(去根节)1两,桂(去粗皮)1两,防风(去叉)3分,[[芍药]]3分,芎䓖2分半,白术半两,甜[[竹沥]]2合。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方剂主治】产后中风,四肢拘急,筋节掣痛。 【制备方法】上除竹沥外,并锉细,分作两剂。 【用法用量】每剂用水5盏,加生姜1分(切),煎至两盏,去滓,下竹沥,更煎3沸,分3次温服。服了取微汗为度。 ==麻黄汤方六∶《圣济总录》卷七== 【药物组成】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两,黄芩(去黑心)1两,芎䓖1两,当归(切,焙)1两,[[紫石英]]1两,甘草(炙,锉)1两,桂(去粗皮)1两,[[远志]](去心)1两,独活(去芦头)1两,桔梗(炒)1两,防风(去叉)2两,石膏(碎)2两,干姜(炮)1两半,杏仁25枚(去皮尖双仁,炒)。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七。 【方剂主治】中贼风急强,大呼,不自觉知,身体尽痛。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3次,夜1次,不拘时候。 [[分类:中药]][[分类:中医]][[分类:方剂]]
返回到
麻黄汤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