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学/闭合性骨折的复位
对
骨科学/闭合性骨折的复位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Hierarchy header}} '''1.复位的时间''' [[骨折]]整复越早越好,早整复比较容易,也易获得正确对位。病人有[[休克]]、[[昏迷]]、[[内脏]]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须等全身情况稳定后,才能整复骨折。如肢体明显[[肿胀]],或已出现[[水泡]],应将水泡在[[无菌]]技术下刺破,放空泡液,临时用[[石膏]]托或[[夹板]]固定,抬高患侧,密切观察末稍循环,待肿胀消退后再考虑复位。 '''2.复位标准'''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以[[关节]]为枢纽,通过[[肌肉]]的收缩活动而进行运动。骨折后骨折段发生移位,肢体就失去骨骼的支架作用,而不能正常活动。因此,在治疗骨折时,就要复位,把移位的骨折重新对位,以恢复骨骼的支架作用。骨折对位越好,支架越稳固,骨折就能较快愈合,肢体功能就能顺利恢复。因此对每一骨折都应认真整复。解剖复位是指完全的复位,是最有利于功能恢复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达不到解剖复位,若强求解剖复位常需多次手法复位或手术才能达到,其结果造成[[创伤]]大,[[合并症]]多,功能恢复并不一定满意。功能复位可为不完全复位,是容易达到的,复位治疗骨折的目的是争取功能最大限度恢复。而不是最大限度复位(解剖复位)。 功能复位的标准 手法复位整复后,[[骨端]]有一定接触,例如50%左右对位,没有重叠和分离,没有成角或旋转[[畸形]]即可,再靠骨折重新塑形的机能,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因此,功能复位是手法复位一般选择的标准,若手术复位应要求得到解剖复位。 '''3.复位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手法复位、牵引复位、手术复位。可根据不同的骨折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 凡能手法达到功能复位和用[[外固定]]保持的,都应采用手法复位。如[[胫腓]]骨横形骨折,[[桡骨下端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指骨骨折]]等,具体方法如下: ①[[麻醉]] 麻醉可以消除疼痛,解除肌肉的[[痉挛]]。可用局麻([[血肿]]内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儿童也可采用全麻。待麻醉完善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松弛的位置,以减少肌肉对骨折段的牵拉力,有利于复位。 ② 手法 用牵引和反牵引克服肌肉收缩,对准方向,原则上是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图3-8)。必要时采用[[辅助手法]]: 拨伸牵引:既加以适当的牵引力及对抗牵引力。在患肢远侧端,沿其纵轴以各种方法施行牵引,矫正骨折移位,成角移位和旋转移位。 {{图片|gkru529b.jpg|肱骨髁上骨折复位的手法}} 图3-8 肱骨髁上骨折复位的手法 1.牵引与反牵引 2.手法整复 3.复位后用石膏托固定 手摸心会:在拨伸牵引后,术者两手触摸骨折部,参考X片所显示移位,确切掌握局部情况,便于下一步的复位手法。 反折、回旋:横形骨折具有较长的尖齿时,单靠手力牵引不易完全矫正短缩移位,可用反折的手法。术者两[[拇指]]板压于突出的骨折端,其余两手四指重迭环抱下陷的另一骨折端,先加大其原有成角,两拇指再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待两拇指感到两断端已有同一平面时,即可反折伸直,使端端对正。 回旋手法可用于有背侧移位,须先判定发生背向移位的旋转途径,然后施行回旋手法,循原路回旋回去。施行回施手法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 端提、捺正缩短、成角及旋转移位矫正后,还要矫正侧方移位。上、下侧(即前、后侧或背、掌侧)方移位可用端提手法,操作时在持续手力牵引下,术者两手拇指压住突出的远端,其余四指挡住近侧骨端,向上端提。内、外侧(即左、右侧或桡、尺侧)方移位,可用捺正手法。操作时在持续牵引下,用拇指分别挤压移位的两骨端作捺正手法,使陷者复起,突者复平。 分骨、板正、尺、[[桡骨]]、[[掌骨]]、[[跖骨骨折]]时,骨折段因成角移位及侧方移位而相互告拢时,术者可用两手拇指及食、中、[[无名指]],分别挤压捏骨折处侧及掌侧骨间隙,矫正成角移位及侧方移位,使靠拢的骨折端分开。[[青枝骨折]]仅有成角移位时,可用两手拇指压住角顶,其余四指分别板折远近的两骨折段,即可矫正。 复位后需检查复位情况,观察肢体外形,抚摸骨折处的轮廓,与健侧对比,并测量患肢的长度,即可了解复位后的大概情况。[[X线]]透视或摄片检查,可进一步正确肯定复位的情况。 (2)持续牵引复位 多用于肌肉较强有移位的复位,如[[股骨骨折]];或用于手法复位困难,局部肿胀较重的情况,如小儿[[肱骨]]骨髁上骨折,以及不能用外固定保持对应的骨折,如胫腓骨斜形、螺旋形或粉碎性骨折。持续牵引使肌肉松弛,恢复骨骼的长度及轴线,达到逐渐复位的目的。持续牵引有一定的固定作用,在牵引期间,也可辅以手法整复取得较好的复位。有一定的[[骨痂]]形成后,可去除牵引,用小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也可继续牵引至[[骨折愈合]]。 牵引可分为[[皮肤]]牵引和[[骨牵引]](图3-9)。 {{图片|gkru540h.jpg|皮肤牵引和骨牵引}} 图3-9 皮肤牵引和骨牵引 皮肤牵引 用宽[[胶布]]两条贴于骨折远端肢体两侧皮肤,连接分开板,系以重量,通过[[滑车]]进行牵引。牵引重量不能超过2~3公斤,最好在两三天内逐渐加量,皮肤牵引很难维持超过3~4周。牵引期间要经常检查,以免滑脱,影响牵引。此法适用于(4~5岁以下的幼儿),儿童及老年肌肉软弱,骨折无移位者。 骨牵引用不锈钢针穿过[[骨质]],通过牵引弓、绳子及滑车进行牵引。根据需要,调整牵引重量及方向,重量一般用体重的1/7~1/8,对位后要减重量保持对位。牵引时间也可延长到2~3月,适用于一切有移位的成人骨折。常用的牵引部位有[[上肢]]的[[尺骨]]鹰咀,尺、桡骨下端,[[指骨]]远端;[[下肢]]为[[股骨]]髁上,[[胫骨结节]],[[胫骨下端]]及[[跟骨]]。[[脊柱骨折]]可行头颅牵引。 (3)手术切开复位 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指征 ①骨折端间有肌肉,[[骨膜]]或[[肌腱]]等软组织嵌入。 ②关节内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不好,将影响关节功能者。 ③手法复位与外固定未能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而将严重影响功能者。 ④骨折并发主要的血管损伤,在处理血管时,宜同时开放复位与内固定手术。 ⑤多处骨折为了便于护理及治疗,防止并发生症,可选择适当的部位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⑥局部血运不佳,如[[股骨颈骨折]]。 ⑦[[陈旧性骨折]],骨折已[[畸形愈合]]。 (4)切开复位也有不少的缺点,应引起重视。 ①切开复位必须分离一定的软组织和[[骨外膜]],可以影响骨折的[[血液]]供应,导致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②骨折周围的软组织受暴力作用后已有严重损伤,切开复位将增加软组织的损伤,致使局部[[抵抗力]]降低,若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易发生[[感染]],引起[[化脓性骨髓炎]]。 ③骨固定器材质量不佳者,可因生锈和[[电解]]的作用,发生[[无菌性炎症]],使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④骨固定器材规格选择要求较严,如选择不当,可在术中发生困难,或影响固定效果。 ⑤骨折愈合后,某些内固定需拔除,还要再做一次手术。 切开复位因有上述各种的优缺点,故应严格掌握指征,能不用手术解决的问题就不做手术,能用简单方法解决的则不用复杂的方法。 {{Hierarchy footer}} {{骨科学图书专题}}
在这个页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Hierarchy footer
(
查看源码
)
模板:Hierarchy header
(
查看源码
)
模板:图片
(
查看源码
)
模板:骨科学图书专题
(
查看源码
)
返回到
骨科学/闭合性骨折的复位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