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溶解
对
骨溶解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戈勒姆[[综合症]](Gorham),又称大块[[骨质溶解]]症(Massive osteolysis)、消失[[骨病]](Disappearing bone disease)、Gorham Stout综合症、急性自发性骨吸收、影子骨(Phantom bone disease)等,[[中医]]称“鬼怪骨”,西方也称“幽灵骨(Phaniom bone)”,Johnson和Mcclure于1958年将本病命名为大量骨质溶解症,现被多数人采纳。这种[[病症]]在国际上极其罕见,据认为:长期接触[[氯乙烯]]可导致肢端溶骨症。其主要表现为多发性[[骨溶解]],尤其是[[锁骨]]、[[肩胛骨]]、[[肱骨]]、[[乳糜胸]]、[[神经]]损害、骨损害附近的[[血管瘤]]或[[淋巴管瘤]],后者常是诊断的重要线索。 病人患部肢体柔软呈海绵状,不能抗地心引力。勉强抬起来患肢,则患肢弯曲无支持力。 镜下见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纤维]]组织增生,呈[[血窦]]状,其中有[[淋巴细胞]][[浸润]]。但不象[[原发性]]血管瘤,有些象[[动静脉瘘]]的毛细血管增生。所以有人认为是血管瘤病。 骨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磷酸钙]]。有一种观点认为,“鬼怪骨”是由骨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异常增生侵蚀[[骨骼]]而致。联想到树藤能把大树活活缠死,那么增生形成淋巴管瘤或血管瘤,耗氧增加,也可能导致[[骨质]]吸收、溶化,吸收的[[骨组织]]被血管纤维组织代替。其中,[[破骨细胞]]可能起了关键作用,这种推测还有待研究证实。病情很可能与病人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有关,应到实地做进一步调查。 ==骨溶解的原因== 病因和发病机理都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家族[[遗传]]、[[外伤]]、[[感染]]、[[无菌]]性[[坏死]]、[[中枢神经系]]疾患、[[牛皮癣性关节炎]]及[[血管瘤]]或[[淋巴管瘤]]等有关。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与先天遗传性或[[血管]]发育[[畸形]]有关,也有人认为是血管瘤样病变,或与血管淋巴管[[增生]]有关。临床见过的病因只有三种:遗传、[[肿瘤]]和[[辐射]]。它无种族及[[性别差异]],多发于5-2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鬼怪骨”在我国只有5~6例,全世界目前也只有200~210例。 男性多于女性。部位多见于[[肩胛骨]]、[[锁骨]]、[[肱骨]]、[[胸椎]]及[[肋骨]]。其次可见于[[骨盆]]、胸椎及[[腰椎]],亦可见于肱骨。发生于[[尺骨]]、[[桡骨]]、[[腕骨]]及掌指骨者较少见,[[胫骨]]、[[腓骨]]及[[趾骨]]者也少见,有时亦可发生于上、[[下颌骨]]。 ==骨溶解的诊断== 病变部位的主要[[症状]]是[[肢体疼痛]],无支持力,患部[[功能障碍]],[[病理]][[骨折]]是常见的症状和[[合并症]]。 病变发生于[[胸椎]]者可引起病理骨折合并[[截瘫]]导致死亡。 [[X线]]检查 在病变部[[骨质]]呈大块溶骨性骨质吸收,骨干变细,[[皮质]]变薄。大块骨质吸收后呈现骨质缺损,残端呈尖削状。有残存疏松的[[萎缩]]骨,无新生骨,无骨膜反应,无软组织肿块。 据认为:长期接触[[氯乙烯]]可导致肢端溶骨症。其主要表现为多发性[[骨溶解]],尤其是[[锁骨]]、[[肩胛骨]]、[[肱骨]]、[[乳糜胸]]、[[神经]]损害、骨损害附近的[[血管瘤]]或[[淋巴管瘤]],后者常是诊断的重要线索。严重者,[[脊柱]][[横断]]导致截瘫,累及[[大血管]]引起大出血。[[颅骨]]破坏,导致其附近神经受累。发生在颌骨的溶骨症,常常有[[牙齿松动]]、移位或自行脱落等情况,最终可能导致整个上、[[下颌骨]],甚至颅骨溶解。因为没有了[[下巴]],进食、说话、甚至[[呼吸]]、抬头等日常活动都会受到影响,使患者痛苦不堪。(图为溶骨症的[[组织病理学]]表现) 骨破坏一般认为是骨中的[[血管]]淋巴管[[增殖]],引起大块[[骨质溶解]]。大量[[纤维化]]完全或部分替代了[[骨组织]],可[[继发性]]地累及邻近的[[皮肤]]和(或)组织。本病国外有散在病例报道,Hagberg报道1例,无[[外伤]]性骨折史和皮肤损害。国内报道较少,黄强等1996年报道1例仅有骨损害,却无系统损害和皮肤损害。王[[天舒]]等于2001年报告1例下颌骨溶骨症,拔牙后下颌骨呈进行性慢性吸收,并发生病理性骨折。 溶骨症的组织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光镜下可见[[纤维]]组织[[增生]],骨组织被溶解、吸收,未见[[破骨细胞]],无骨组织增生,可见扩大的血管腔。 溶骨症应与[[恶性肿瘤]]、早期[[化脓性骨髓炎]]和伴有[[肾病]]的特发性骨质溶解症等相鉴别。恶性肿瘤多表现为界限不清的肿块,常伴有局部[[疼痛]]、感觉消退或消失,而溶骨症无此症状。[[慢性骨髓炎]]X线片常示有[[死骨]]形成,病变多位于[[下颌体]]和[[下颌支]],很少同时累及。而溶骨症X线片示无死骨形成,病变部位多同时累及下颌体和下颌支。 ==骨溶解的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症状]]相互区别: [[骨赘大量增生]]:“[[骨质增生]]”俗称“[[骨刺]]”或“[[骨赘]]”,是指在骨关节边缘上[[增生]]的异常[[骨质]],在临床上又称为“[[骨性关节炎]]”。又称“[[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骨关节炎”是骨性关节炎的一种影像表现,是继[[关节软骨]]破坏后而继发的一种病变,属于骨的退行性改变,即“骨的老化”所致。 [[糖尿]]:一般指[[葡萄糖尿]]。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葡萄糖]],每日[[尿糖]]含量0.7~0.52 mmo1(31-93 mg),定性试验阴性。每日尿糖超过0.83 IIUnol门 p)时用定性试验为阳性,称糖尿。既往糖尿定性试验采用[[硫酸铜]][[试剂]](班氏L是根据糖类的还原作用,尿中含有葡萄糖、[[果糖]]者糖、[[麦芽糖]]、[[戊糖]]、具有还原作用的非糖物质(某些药物*均可呈阳性反应。近年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纸片法测定尿糖,对葡萄糖有特异性,但当有[[抗坏血酸]]、[[水杨酸盐]]存在时也可呈阳性。 [[骨裂]]:[[裂纹]][[骨折]]是众多骨折中症状比较轻微的一种,因而常常被忽视。但是,小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也是有可能演变成大问题的。裂纹骨折如果没有采取恰当的治疗,也会发生移位,造成比较大的麻烦。 裂纹骨折又称骨裂,由于没有明显的移位,因而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它一般是由于直接的打击、撞击等造成的。裂纹骨折可以通过[[石膏]]固定或小[[夹板]]固定来治疗,伤处可快速愈合,而且通常不会留下[[后遗症]],治疗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轻松的。 病变部位的主要症状是[[肢体疼痛]],无支持力,患部[[功能障碍]],[[病理]]骨折是常见的症状和[[合并症]]。 病变发生于[[胸椎]]者可引起病理骨折合并[[截瘫]]导致死亡。 [[X线]]检查 在病变部骨质呈大块溶骨性骨质吸收,骨干变细,[[皮质]]变薄。大块骨质吸收后呈现骨质缺损,残端呈尖削状。有残存疏松的[[萎缩]]骨,无新生骨,无骨膜反应,无软组织肿块。 据认为:长期接触[[氯乙烯]]可导致肢端溶骨症。其主要表现为多发性[[骨溶解]],尤其是[[锁骨]]、[[肩胛骨]]、[[肱骨]]、[[乳糜胸]]、[[神经]]损害、骨损害附近的[[血管瘤]]或[[淋巴管瘤]],后者常是诊断的重要线索。严重者,[[脊柱]][[横断]]导致截瘫,累及[[大血管]]引起大出血。[[颅骨]]破坏,导致其附近神经受累。发生在颌骨的溶骨症,常常有[[牙齿松动]]、移位或自行脱落等情况,最终可能导致整个上、[[下颌骨]],甚至颅骨溶解。因为没有了[[下巴]],进食、说话、甚至[[呼吸]]、抬头等日常活动都会受到影响,使患者痛苦不堪。(图为溶骨症的[[组织病理学]]表现) 骨破坏一般认为是骨中的[[血管]]淋巴管[[增殖]],引起大块[[骨质溶解]]。大量[[纤维化]]完全或部分替代了[[骨组织]],可[[继发性]]地累及邻近的[[皮肤]]和(或)组织。本病国外有散在病例报道,Hagberg报道1例,无[[外伤]]性骨折史和皮肤损害。国内报道较少,黄强等1996年报道1例仅有骨损害,却无系统损害和皮肤损害。王[[天舒]]等于2001年报告1例下颌骨溶骨症,拔牙后下颌骨呈进行性慢性吸收,并发生病理性骨折。 溶骨症的组织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光镜下可见[[纤维]]组织增生,骨组织被溶解、吸收,未见[[破骨细胞]],无骨组织增生,可见扩大的血管腔。 溶骨症应与[[恶性肿瘤]]、早期[[化脓性骨髓炎]]和伴有[[肾病]]的特发性骨质溶解症等相鉴别。恶性肿瘤多表现为界限不清的肿块,常伴有局部[[疼痛]]、感觉消退或消失,而溶骨症无此症状。[[慢性骨髓炎]]X线片常示有[[死骨]]形成,病变多位于[[下颌体]]和[[下颌支]],很少同时累及。而溶骨症X线片示无死骨形成,病变部位多同时累及下颌体和下颌支。 ==骨溶解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溶骨症的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方法,有报道[[放射治疗]](18~20Gy)可迅速减轻[[疼痛]],促使溶解骨再矿化,但不能阻止病变发展。α-2b[[干扰素]]与氯膦酸(clodronate)也有治疗效果,口服氯膦酸(2次/天),IFN-α-2b(3MU,1次/天)[[皮下注射]],治疗1个月后IFN-α-2b用量增至5MU (1次/天)。 1.[[植骨术]] Butler的一例[[股骨]]大块[[骨质溶解]]症经植骨后,植骨[[成活]]。 2.[[假体置换]]术 Poirier的一例[[肱骨]]大块骨质溶解症,经人工肱骨置换术病情改进。 3.支架保护。 4.截肢。 5.对合并[[截瘫]],发生[[血性胸水]]及[[乳糜胸]]者,可穿刺抽液,同时治疗其它[[合并症]]。 6.亦有试行放射治疗者,但疗效不肯定。 ==骨溶解症-讨论== 收集国内建国以来发表的骨溶解症病例报告共19例[3~4](无病理诊断及其他病合并骨溶解症的病例不包括在内)。就诊年龄6~45岁,平均24岁;男性占60%,[[死亡率]]19%(1例[[继发感染]],另1例并发截瘫)。骨盆及[[下肢]]好发,占37.5%,其次为胸、肋骨,占27.5%,[[上肢骨]]占25%。首诊到确诊时间3个月~17年,初诊常误诊为肿瘤、[[病理性骨折]]、乳糜胸、慢性骨髓炎,病程迁延,往往要多次诊治,最后经手术活检确诊。 大量骨溶解症为一较罕见[[疾病]],由于病因不明,实验室检查很少有异常发现。X线片的早期表现,仅见受累骨轻度吸收、破坏与[[骨质疏松]]、[[骨肿瘤]]、[[骨髓炎]]影像表现相类似,临床只有受累骨局部疼痛、[[肿胀]]等一般症状,因此首诊时往往不会考虑到本症而误诊。 大量骨溶解症同很多骨疾病的表现类似,确诊须依据病理检查。该病以青年为多;其次,在X线片上骨破坏吸收的同时,受累骨无骨膜反应,无新生骨形成,这是区别于其他骨病的X线片特征。骨活检的病理特征是:镜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纤维组织增生,呈血窦状,可见淋巴细胞浸润或破骨细胞。 ==骨溶解症-结论== 创伤后骨溶解症与特殊部位急性创伤或运动性损伤关系密切,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的[[骨髓]]腔内[[水肿]]、囊性破坏或大范围的骨溶解吸收。创伤性骨溶解症早期诊断困难,应注意与恶性骨肿瘤相鉴别,其保守治疗效果好,适当使用骨吸收[[抑制剂]]能改变病程。 ==骨溶解症-病例== 骨溶解症 男,21岁。1973年[[跌伤]]后,因左下肢跛行在外院诊断为“[[骨结核]]”,行[[抗结核治疗]],1个月后因疼痛肿胀症状不缓解就诊。[[门诊]]以“骨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收入院。行左髂肿胀处[[穿刺]],抽出血性液体,[[细菌培养]]阴性。行左[[髂骨]]活检术。术中见:髂骨疏松,未见肿瘤,周围组织有坏死改变。病理切片经市读片会会诊,诊断为“慢性骨髓炎”。出院在家治疗。1990年[[复诊]],因左下肢短缩畸形,骨折数次,影响活动要求截肢。家族中无类似发病者。查体:骨盆、右侧[[髂嵴]]明显畸形,左下肢短缩30cm,伴[[肌萎缩]],肌力Ⅱ~Ⅲ级。双下肢深浅[[反射]]对称存在。血钙、磷、[[红细胞]]沉降率、[[碱性磷酸酶]]正常。骨盆X线片示:左侧骨盆几乎完全吸收,残留部分畸形,耻骨、[[坐骨]],左[[股骨头]]吸收脱位,仅余2.0cm×1.5cm梭状区;左股骨呈铅笔样细,中段有一陈旧骨折线;右骨盆吸收破坏明显,右股骨头及股骨形态正常;3、4、5腰椎及[[骶椎]]、左[[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髋骨]]均有吸收、破坏及畸形。全部病变骨无骨膜反应及新生骨形成。复查1973年病理切片:见软骨及[[退化]]的软骨组织,另有一片大小不等的血管纤维组织,其中央有少量破骨细胞,并有弧形[[骨小梁]]穿插,未见炎[[细胞]]浸润。更正诊断为:大量骨溶解症。 ==参看== *[[乳糜胸]]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 *[[全身症状]] <seo title="骨溶解,骨溶解的治疗_骨溶解的原因,骨溶解怎么办_症状百科" metak="骨溶解,骨溶解治疗,骨溶解原因,骨溶解症状" metad="A+医学百科骨溶解症状条目页面。介绍骨溶解是怎么回事,骨溶解的原因,骨溶解怎么办,如何治疗等。戈勒姆综合症(Gorham),又称大块骨质溶解症(Massive osteolysis)、消失骨病(..." /> [[分类:全身症状]]
返回到
骨溶解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