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目
对
蜻蜓目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百科小图片|bkb2p.jpg|}}<b>[[蜻蜓目]]</b>[Odonata]昆虫纲的一目。该目成员多数为大、中型昆虫,头大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腹部]]细长,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3节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热带地区为多。已知约5000种,中国记载约350种和[[亚种]]。蜻蜓,体长20~150毫米。颜色多艳丽。触角短小,刚毛状,3~7节。复眼发达,占[[头部]]的大部分,[[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前胸较细如颈。中、后胸合并,称合胸。雄性在[[性成熟]]时,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时,雄虫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虫[[头顶]]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后,一起飞行。有时雌虫把腹部弯向下前方,将腹部后方的[[生殖]]孔紧贴到雄虫的交合器上,进行[[受精]]。许多蜻蜓没有[[产卵器]]。它们在池塘上方盘旋,或沿小溪往返飞行,在飞行中将卵撒落水中;有的种类贴近水面飞行,用尾点水,将卵产到水里。半变态。绝大多数[[稚虫]]水生,许多蜻蜓年生1代,有的种类要经过3~5年才完成1代。稚虫靠吃水中小动物长大。它们有的栖在水底,有的附着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上,后者能以蚊虫的孑孓为食。成虫在飞行中捕捉大小适宜的昆虫为食。蜻蜓多在开阔地的上空飞翔,黄昏时出来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是重要的[[益虫]]。 本目下分[[亚目]]。①均翅亚目(Zygoptera),本亚目的昆虫色常艳丽,俗称豆娘。前后翅的形状和脉 序相似。翅基狭窄形成翅柄。休息时一般四翅竖立体背。稚虫体细长,腹末有3个尾鳃,尾鳃是[[呼吸器]]官,常呈叶片状,也有呈囊状或其他形状。本亚目下分[[总科]]8科;②间翅亚目(Anisozygoptera),因本亚目昆虫的特征介于均翅亚目与差翅亚目之间而得名。翅基部不呈柄状,后翅大于前翅。只有2种,一种产于喜马拉雅山南侧,一种产于日本,是古老类群的孑遗后代,有活化石之称;③差翅亚目(Anisoptera),本亚目昆虫俗称蜻蜓。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脉]]也稍有不同。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本亚目包括2总科5科,蜓科和蜻科常见。广布中国各地。 介绍: 2亚目,19科,约6500种,中国已知400种,估计约有600多种。中文俗称:蜻蜓、豆娘。 半变态,一生经历卵、稚虫和成虫3个时期。本目昆虫较为原始,适应温暖地区环境。卵产于水面或[[水生植物]]体内。 稚虫又称水虿,常栖息于水中砂粒、泥水或水草间,取食水中的小动物,如蜉蝣及蚊类的幼虫,大型种类还能捕食[[蝌蚪]]和小鱼。老熟稚虫出水后爬到石头、植物上,常在夜间羽化。部分种类的稚虫可以食用。调查和研究成果表明:在云南省的许多地方都有食用蜻蜓稚虫的习俗,常见的食用种类有红蜻、角突箭蜓、舟尾丝等3种,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 [[分类:昆虫]]
在这个页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百科小图片
(
查看源码
)
返回到
蜻蜓目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