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虎
对
艾虎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百科小图片|bkbye.jpg|[[艾虎]]}}艾虎是鼬科鼬属的小型毛皮动物,中文标准名称艾鼬,体形象黄鼬,身长30-45cm,尾长11-20cm。吻部钝,颈稍粗,足短。前肢间毛短,背中部毛最长,略为拱曲形。尾毛稍蓬松。体侧淡棕色。栖息于海拔3200m以下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灌丛及村庄附近。喜近栖生活,洞居,黄昏和夜间活动。主要以鼠型啮齿动物为食;艾虎是用艾做成的虎。旧风俗端午节佩戴艾虎,认为可以辟邪除秽,流行于中原和中国江南地区;艾虎是文学作品《小五义》中的人物。 ==外形特征== {{百科小图片|bkbyf.jpg|艾虎(图2)}}艾虎是小型毛皮动物。鼬科鼬属。又称艾鼬。人工饲养的主要指欧洲艾虎,[[上唇]]、鼻周和[[下唇]]为白色,眼周和两眼之间呈棕黑色。被毛暗褐至浅黄褐色,[[绒毛]]米黄色。体重可达2千克,体长40~45厘米,尾长12~16厘米。[[颈部]]较长且粗,尾较短不及体长的l/2。体背面呈浅黄褐色;颈与前背混杂稀疏的黑尖毛,后背及[[腰部]]毛尖转为黑色;喉、[[胸部]]向后沿[[腹中线]]到鼠蹬部均为黑褐色,腹中线两侧乳黄色;四肢、尾部为黑色。 ==分布范围== {{百科小图片|bkbyg.jpg|艾虎(图3)}}分布于欧洲大部、亚洲的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克什米尔地区和中国吉林, 辽宁, 内蒙古, 河北, 山西, 陕西, 青海, 新疆, 四川, 西藏, 江苏。 ==生活习性== {{百科小图片|bkbyh.jpg|艾虎(图4)}}栖息地海拔高度为4000m以下。常活动于高原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草原、高寒草甸灌丛地带。营独栖生活,栖息于荒山草原的自然洞穴中,昼伏夜出,多夜间活动。[[视觉]]和[[听觉]]敏锐,行动敏捷。性凶猛,能攀缘,也会游泳。[[肛门]]腺能放出[[恶臭]]。食物以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鼠兔、[[旱獭]]为主,亦捕食鱼、蛙和地面营巢的鸟类及鸟卵,还食浆果、坚果等。常侵占喜马拉雅旱獭或其他动物的洞穴为巢。 ==生长繁殖== {{百科小图片|bkbyi.jpg|艾虎(图5)}}艾虎2-3月[[发情]]交配,[[怀孕]]期为5-8周,4月中旬至5月产仔。一年繁殖两窝。每胎平均5~8只,16~20周龄时达成年艾虎的体型和体重。人工饲养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繁殖期适当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艾虎怕热,夏季要注意防暑,一般冬季取皮。 ==[[亚种]]分布== (5种) {{百科小图片|bkbyj.jpg|艾虎(图6)}}1.艾鼬赤峰亚种(<i>Mustela eversmanni admirata</i>),Pocock于1936年命名。分布于在中国大陆河北、辽宁、内蒙古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内蒙古赤峰。 2.艾鼬东北亚种(<i>Mustela eversmanni dauricus</i>),Stroganov于1958年命名。分布于贝加尔湖(东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吉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贝加尔湖附近,斯摩棱斯克的尼塔地区。 3.艾鼬西藏亚种(<i>Mustela eversmanni larvatus</i>),Hodgson于1849年命名。分布于克什米尔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地,主要生活于43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和草甸灌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北部。 4.艾鼬北疆亚种(<i>Mustela eversmanni michnoi</i>),Kastsxhenko于1910年命名。分布于外贝加尔湖的南部和西部、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外贝加尔湖特洛什可沙夫斯克。 5.艾鼬静宁亚种(<i>Mustela eversmanni tiarata</i>),Hollister于1913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江苏、陕西、青海、贵州、山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甘肃省兰州东部静宁。 ==经济价值== {{百科小图片|bkbyk.jpg|艾虎(图7)}}艾虎是啮齿动物的天敌,在日常活动中能捕食大量的鼠类,因此对控制林、牧、农业的鼠害,调节鼠类数量有很大作用。艾虎毛皮绒丰、毛厚,质地良好,是名贵的出口袭皮之一。在藏医中,艾虎的肉、脑均可入药。艾虎毛皮年产量极少,其原因是藏族人民无利用艾虎皮的习惯。人工养殖无疑对艾虎动物野生资源是一种间接保护。 <b>药用 </b> 【药 名】艾虎 【来 源】为鼬科动物艾虎的肉。 【功 效】镇惊[[安神]]。 【主 治】用于惊风[[癫痫]],发作无时,发时[[抽搐]]昏扑,口吐白沫,或喜笑无常、癫倒错乱等证。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入心、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0-50克。 【别 名】地狗、两头乌、臭狗子(《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地理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山西、甘肃、四川、新疆、西藏等地。 【拉丁名】原动物艾虎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生药材鉴定】:其药材是将捕捉到艾虎除去[[内脏]]和皮骨药用其肉。 ==文化意义== ===避邪饰物=== 艾虎,传统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百科小图片|bkbyl.jpg|艾虎娃}}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除佩饰艾虎以外,端午节还有用[[雄黄]]为小儿在[[额头]]画“王”的风习,其意也在于借虎辟邪。 五月端五的上午,要在房门特别是有[[新生儿]]的房门上挂“艾虎”。“艾虎”用两个空鸡蛋壳粘在一起,蛋壳上粘些[[毛发]],画成虎形,用线系着,下边再系一串用彩纸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脚下;或用一个独头蒜系以彩色线,下挂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刚收割的新麦秸编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缕彩穗,叫“麦秸艾虎”。这些艾虎挂在房门上,既是节日点缀,又能辟邪。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养殖管理== 艾虎养艾虎的设备力求经济适用。艾虎棚不建四壁,仅有主柱和棚顶,用瓦或草盖顶。棚檐高度4-16米,棚顶高度宜2.6-3.5米。要求夏季能遮住直射阳光,冬季能使棚的两侧光照均匀。艾虎笼和小室规格较多,制作要求以不影响水貂[[生长发育]]、繁殖和正常活动,又便于饲养人员操作为原则。笼底可用14号铁丝,其余用16号铁丝,网眼为33厘米。四周也可用网眼废铁皮编成。{{百科小图片|bkbym.jpg|艾虎(图8)}}艾虎棚宜设置在安静、高爽、向阳、通风、干燥、易于排水的地方,要与家畜、家禽饲养场所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疾病]]传染。 艾虎的[[饲料]]主要是:鱼类、肉类、动物内脏和禽、蛋、[[蚕蛹]]等动物性饲料,占总饲料的60—70%。新鲜的鱼肉要洗净,[[冷冻]]的鱼肉要化冻,腌制的鱼肉要去咸,不够新鲜的鱼肉要煮熟后再饲喂。 还有谷物饲料如麦类、玉米、豆类,占25—35%;果蔬饲料如瓜类、[[蔬菜]]类,占5%;精补饲料如牛奶、[[鱼肝油]]、[[维生素]]等少量。果蔬要去根、去烂、洗净。不要喂有毒食物。 一般日喂两次,即早饲和晚饲。艾虎有夜间采食习性,所以晚间量要适当增多,对怀孕母艾虎和产仔泌乳母艾虎,要增加午饲饮硕*兽能够及为[[复体]]况,提前发情配种,参加第二批繁殖。严防仔兽落地。出生一周左右的仔兽,喜欢爬出窝外,母兽对此常熟视无睹,不理不采。故应用木板垫于笼底网上,防止仔兽落地。及时补食与出窝。当仔兽出生20日以后应及时进行补食,以促进[[个体发育]],提高成活率。进入35—40日龄的仔兽,如个体发育良好,能独立采食,即可[[断乳]]分窝。对发育匀称良了的仔兽,可以分窝。发育不均、个体大小不一的,可将体大、发育好的先断乳分出,发育落后的后分窝。也可将差的2、3窝仔兽合并到一起,交给母性强、乳汁好而无哺育任务的母兽代养,待仔兽发育好后再分出。 ==疾病防治== (1)乳房炎:艾虎多胎高产,易发乳房炎。临床使用[[青霉素]]注射,配合0.1%雷夫奴儿[[热敷]],治愈率可达100%。{{百科小图片|bkbyn.jpg|艾虎(图9)}}(2)戌瘟[[热病]]:病初采食量减少或想吃而不进食,有[[喷嚏]]、[[咳嗽]]、流沸等[[症状]],[[体温]]高达41℃左右,2-3天后完全拒食。发生此疫精应立即向兽医报告,迅速诊断,实行封锁[[隔离]]。笼箱用3%[[氢氧化钠]]热溶液浸泡3分钟或火焰[[消毒]];食具用3%福尔马林溶液浸泡5分钟后清水冲洗;水泥地面用3-5%克辽林,泥地用20%[[漂白粉]]溶液喷洒;病兽在隔离条件下进行试验性对症治疗。耐过之病兽于当年取皮时淘太。 (3)[[中耳炎]]:一般发生在秋、冬、春三季。此病无论大小艾虎均有发生,若不及时治疗将会直接危害艾虎的生命。治疗时用[[滴耳油]](天津东风制药厂生产)滴耳,每日—3次,每次—4滴,连用三日后,即可控制耳内黄色渗出物。 [[分类:哺乳动物]][[分类:动物]]
在这个页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百科小图片
(
查看源码
)
返回到
艾虎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