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学/体外循环的基本概念
对
胸外科学/体外循环的基本概念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Hierarchy header}} [[体外循环]]是指用一种特殊装置暂时代替人的[[心脏]]和肺脏工作,进行[[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技术。这一装置分称为人工心和[[人工肺]],亦统称人工心肺、人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 体外循环时,[[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引入人工肺进行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氧合后的[[血液]]又经人工心保持一定压力泵入体内[[动脉]]系统,从而既保证了手术时安静,清晰的手术野,又保证了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的供血,是心脏[[大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保证措施,1953年Gibbon首例应用于临床。 体外循环基本装置:包括[[血泵]]、氧合器、变温器、贮[[血室]]和滤过器五部分(图6-20)。 {{图片|gumvs3kt.jpg|体外循环装置示意图}} 图5-20 体外循环装置示意图 血泵,即人工心,是代替心脏排出血液,供应全身血循环的装置。根据排血方式分为无搏动泵和搏动泵两种。目前仍以无搏动泵应用较广泛,射出血液为平流,以滚压式泵为主,靠调节泵头转动挤压泵管排出血液。搏动泵排出血液为搏动性可分为与心脏同步和非同步两种。 氧合器:即人工肺。代替肺脏使静脉血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目前使用的有三种类型:①[[血膜]]式,血液散布在平面上形成血液薄膜,与氧气接触并进[[行气]]体交换,转碟式为其代表,可重复使用,但费时费力,目前国内已极少应用;②鼓泡式,血液被氧气(或氧与二氧合碳混合气)吹散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形成的气泡用硅类除泡剂消除,根据形态有筒式和袋式,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研制并生产的西京-87型氧合器,其主要部件性能达国际水平,为国内各[[医院]]欢迎;③膜式,用高分子渗透膜制成,血液和气体通过[[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血、气互相不直接接触,[[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少,其外形有平膜式和中空[[纤维]]式。 变温器:是调节体外循环中血液温度的装置,可作单独部件存在,但多与氧合器组成一体。变温器的水温与血温差应小于10~15℃,水温最高不得超过42℃。 贮血室:是一容器,内含滤过网和去泡装置,用作贮存[[预充液]],心内回血等。 滤过器:滤过体外循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气泡、[[血小板]]凝块、纤维素,脂肪粒,[[硅油]]栓以及病人体内脱落的微小组织块等,不同部位应用滤过器的网眼各异。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一般采用纵劈胸骨入路,纵行切开[[心包]]显露心脏,从[[心内注射]][[肝素]]2~3mg/kg,经检测血液不凝后,顺序插[[升主动脉]]灌注管和下腔静脉,[[上腔静脉]][[引流]]管,分别与已预充好的人工[[心肺机]]相应管道连接,即可开始外循环转流。体外循环预充,现在常规采用[[血液稀释]]法,预充液应考虑[[渗透压]]、电解质含量和血液稀释度三方面。血液稀释程度,各家掌握不一,[[血红蛋白]]5~10g%之间,血球压积10~30%不等。预充用的[[晶体]]液通常有[[乳酸]]林格氏液,[[生理盐水]],50%[[葡萄糖]]液等,[[胶体]]液可选用ACD血、[[血浆]],[[白蛋白]]等,还需加入钾、镁、[[碳酸氢钠]]以及[[抗菌素]]等。 体外循环方法,根据手术需要,可分为①常温体外循环,用于心内操作简单,时间短者。要求体外循环氧合性能好,能满足高流量灌注需要;②浅[[低温]]体外循环:采用体外循环血流降温,心内操作期间[[鼻咽]]温维持在28℃左右。心内操作即将结束时开始血液复温,鼻咽温至35~36℃时停止复温;③[[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多在心功能差,心内[[畸形]]复杂,侧技循环丰富的患者应用。鼻咽温降至20℃左右,心内操作关键步骤可将灌注流量降低,最低可达5~10ml/kg/分。既保持手术野清晰又防止空气进入[[体循环]]发生气栓。微量灌注实际上对机体是停止循环,要尽量缩短时间;④深低温停循环,主要用于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和成人主[[动脉瘤]]手术。术中将[[体温]]降至20℃以下,停止血液循环,可提供良好的手术野,但需具备良好条件和熟练的灌注技术。 心内手术期间,为了便于精细操作,获得无血手术野,必须将升主动脉钳闭,阻断[[冠状动脉]]血液循环,这就使[[心肌]]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早期手术[[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心肌缺血]][[坏死]]。为此,多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心肌保护]]的研究,以期在获得无血手术野的同时,又能使心肌得到妥善保护,术后恢复良好功能,目前应用最广的是全身中度低温,心脏局部深低温,[[主动脉]]内灌注冷停跳液法,全身温度维持在28℃左右。心肌温度维持在15~20℃,其方法是升主动脉阻闭后,由主动脉根部灌注配好的4℃冷停跳液,使心肌迅速停止活动,减少能量消耗,并每20分钟灌注一次,同时心包内以冰泥包裹,或4℃生理盐水循环灌注。因[[心内膜]]温度偏高,必要时行心腔内降温。 心内操作结束后,心脏[[复苏]],停止体外循环,待循环稳定后,拔除心内插管,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Hierarchy footer}} {{胸外科学图书专题}}
在这个页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Hierarchy footer
(
查看源码
)
模板:Hierarchy header
(
查看源码
)
模板:图片
(
查看源码
)
模板:胸外科学图书专题
(
查看源码
)
返回到
胸外科学/体外循环的基本概念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