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B12注射液
对
维生素B12注射液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百科小图片|bknqe.jpg|}} [[通用名]]:[[维生素B12注射液]] 曾用名:[[氰钴铵]] 英文名:VITAMIN B12 INJECTION 拼音名:WEISHENGSU B12 ZHUSHEYE 本品主要成份为:[[维生素B12]]。 结构式:(参见维生素B12 溶液) 分子式:C63H88CoN14O14P 分子量:1355.38 药品类别:[[维生素类]]及矿物质缺乏症用药 [[适应症]]:主要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可用于[[神经炎]]的辅助治疗。 性状:本品为粉红色至红色的澄明液体,无臭,无味。 药理毒理:本品为[[抗贫血药]]。维生素B12参与体内甲基转换及[[叶酸]][[代谢]],促进5-[[甲基四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缺乏时,导致DNA合成障碍,影响[[红细胞]]的成熟。本品还促使[[甲基丙二酸]]转变为[[琥珀酸]],参与[[三羧酸循环]]。此作用关系到[[神经]][[髓鞘]][[脂类]]的合成及维持[[有髓神经纤维]]功能完整,维生素B12缺乏症的神经损害可能与此有关。 药代动力学:肌注后吸收迅速而完全,约1h[[血药浓度]]达峰值;体内分布较广,但主要贮存于[[肝脏]],成人总贮量为4-5mg;大部分在8h经[[肾脏]][[排泄]],剂量愈大,排泄愈多。 用法用量:肌注,成人,1日~0.1mg或隔日0.05~0.2mg。用于神经炎时,用量可酌增。 [[不良反应]]:肌注偶可引起[[皮疹]]、[[瘙痒]]、[[腹泻]]及[[过敏性哮喘]],但发生率低,极个别有过敏性[[休克]]。 [[禁忌症]]: 注意事项:1.可致[[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不宜滥用。2.有条件时,用药过程中应监测血中维生素B12浓度。3.[[痛风]]患者使用本品可能发生[[高尿酸血症]]。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儿童用药:肌注25~100ug /次,每日或隔日1次。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给药,且对[[新生儿]]、[[早产儿]]、[[婴儿]]、幼儿要特别小心。 老年患者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氨基水杨酸]]可减弱本品的作用。 [[药物过量]]: 规格 1ml:0.05mg;1ml:0.1mg;1ml:0.25mg;1ml:0.5mg;1ml:1mg 贮藏:温度过高或[[消毒]]时间过长均可使之分解,应避光密闭保存。 维生素B12 别名:[[钴胺素]];氰钴胺,[[动物蛋白因子]],抗恶性[[贫血]][[维生素]] 外文名:Vitamin B12,Anacobin,Berubigen,Cobalin,Cyanocobalamin,Dobetin,Vibicon 性状与稳定性:维生素B12为深红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具有较强的引湿性。在水或[[乙醇]]中略溶,在[[丙酮]]、[[氯仿]]或[[乙醚]]中溶。可在100摄氏度消毒30分钟或在120摄氏度消毒15分钟,温度过高或消毒时间过长均可使之分解。[[维生素C]]、重金属盐类及微生物均能使之失效。 [[体内过程]]:正常人所需的本品主要由食物提供。口服后,本品与胃粘[[膜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一种[[糖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本品不易被肠液破坏,该复合物在[[回肠]]经扩散吸收入血。当“内因子”缺乏时,本品[[吸收障碍]],只能[[注射给药]]。本品肌注后吸收迅速而完全,1小时后[[血浆]]浓度达峰值。血中本品经转运主要贮存于肝脏,成人总贮量为4-5毫克。主要从[[肾排泄]],大部分在最初8小时排出,剂量越大排泄越多,故不必要大剂量注射。 [[药物作用]]:维生素B12间接参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合成,在体内需转化为甲基钴胺和[[辅酶B12]]使其具有活性。甲基钴胺参与叶酸代谢,缺乏时可致[[叶酸缺乏]],而叶酸参与DNA的合成。因而导致DNA合成受阻,导致巨幼细胞贫血。本品还促使甲基丙二酸转变为琥珀酸,参与三羧酸循环,故缺乏时亦可影响神经髓鞘脂类的合成,维持有鞘[[神经纤维]]的正常功能。 维生素B12缺乏时,主要影响[[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这是因为造血系统的敏感性与[[细胞]]更新速率高。特别是[[红细胞系]]统表现得最为明显。主要特征是在外周[[血液]]中出现许多细胞碎片,[[变形细胞]]和高色素性巨大细胞。此外神经系统表现在[[脊髓]]和脑[[皮层]]中皆可见到有髓神经元的进行性[[肿胀]],[[脱髓鞘]]的[[细胞死亡]],从而引起广泛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手足[[感觉异常]],振动和体位感觉减退,以致站立不稳,深部[[腱反射]]减弱,[[晚期]]可出现记忆丧失,神志模糊,忧郁,甚至中枢[[视力丧失]]等。表现为妄想,[[幻觉]],以至发展成一种明显的[[精神病]]。 适应症状: (1)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内因子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热带性或非热带性腹泻,肠道切除后引起的盲端形成和[[小肠憩室]]以及短二叶裂头绦虫肠道寄生虫所致的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2)亦可用于哺乳,[[妊娠]],长期禁食者,[[吸收不良综合征]],[[肝硬化]]及其他肝脏[[疾病]],反复发作的[[溶血]],[[甲状腺机能亢进]],慢性[[感染]]及[[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1)肌注给药时,偶可引起皮疹,瘙痒,腹泻以及过敏性哮喘。 (2)偶可降低血钾及高尿酸血症。 (3)[[恶性贫血]]患者口服无效。因为恶性贫血病人及胃切除病人,内因子缺乏,故维生素B12不能在肠道充分吸收。 (4)治疗后期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应补充铁剂。 (5)本品不可[[静脉]]给药。无论静滴或静推者可引起意外,曾有死亡报道([[静脉高营养]]液中含极少量本品可例外)。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与[[氯霉素]]合用,可抵消维生素B12具有的造血反应。 (2)体外实验发现,维生素C可破坏维生素B12。体内同时给药或长期大量摄入维生素V时,一次1克,一日3次。[[血清]]中维生素B12的浓度降低。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氨基水杨酸]]类,[[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闲酮等抗[[惊厥]]药及[[秋水仙碱]]等可减少维生素B12从肠道的吸收。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日—50微克。《国家[[非处方药]]目录》对维生素B12限定在多种维生素制剂中作为[[活性成分]],其用量一般为1—50微克。 [[分类:药品]][[分类:注射药物]][[分类:抗贫血药]] {{维生素专题}}
在这个页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百科小图片
(
查看源码
)
模板:维生素专题
(
查看源码
)
返回到
维生素B12注射液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