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免疫
对
结核免疫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结核免疫'''(immunity in tuberculosis),患[[结核病]]时机体的[[免疫]]状态。 结核病是[[结核杆菌]]所致的[[慢性传染病]],具有抗感染免疫的特征,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 是抗结核的天然[[抵抗力]],由体表和体内防御系统组成,是非[[特异性免疫]]。如体表屏障;[[呼吸道]]的[[纤毛上皮]];[[肺泡]][[巨噬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溶菌酶]]的[[杀菌作用]]等。根据HLA与结核病关联的研究,发现某些[[位点]]多见于结核病人,而同卵[[双胎]]中两人均患[[结核]]的[[发病率]]远高于异卵双胎。这些事实提示结核[[易感性]](即天然抵抗力低下)是[[遗传]]的,这是发生结核病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感染结核杆菌后可以终生不发病,其中除[[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外,[[非特异性免疫]]力亦起一定的作用。 ==获得性免疫== 机体受结核杆菌[[免疫原]]刺激后产生的针对该[[病原体]]的抵抗力,是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起决定性作用,[[体液免疫]]无重要影响。自然[[感染]][[结核菌]]后机体可能有一定的获得性免疫力,这由R.科赫的实验得以证实。他给未经过感染的[[豚鼠]][[注射]]一定量的结核菌,发现注射局部反应发生较慢但很强烈,甚至形成全身进行性结核病而致死;而给已感染的豚鼠注射结核菌后,局部反应发生快而消退也快,不蔓延至全身,此即“科赫氏现象”。但是,自然感染既有当时立即发病的危险,另一方面,感染后体内存在原发病灶,在某些不良条件影响下,随时都可能由“内源性复燃”而发生活动性结核病。因此,自然感染是弊(发病)多于利(脆弱的获得性免疫力),应用[[卡介苗]](BCG)注射而成的获得性免疫则是利(保护力)胜于弊(卡介苗[[副作用]]等)。 ==卡介苗[[接种]]的免疫作用== 接种卡介苗后的[[免疫反应]]是结核病细胞免疫和一个典型。该菌注入机体后,其免疫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感染阶段。卡介苗进入[[血液循环]],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者将其加工处理,使之成为能[[活化淋巴细胞]]的优良[[抗原]],同时还可将抗原储存。②反应阶段。经巨噬细胞处理后的卡介苗抗原作用于 [[T淋巴细胞]],使其[[胞膜]]表面产生与抗原信息起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受体]],这是抗原“识别”,由此使[[淋巴细胞]][[致敏]]。在没有同类抗原再进入体内时,[[致敏淋巴细胞]]大多成为[[免疫记忆]][[细胞]]而留存。③效应阶段。当有毒的结核杆菌入侵机体时,上述淋巴细胞再次受到同类抗原(结核杆菌)的刺激,致敏的T淋巴细胞[[母细胞化]],转化成可以产生一系列[[淋巴因子]]的[[免疫细胞]]。与[[结核免疫]]关系密切的淋巴因子有巨噬细胞[[活化因子]] (MA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MIF)、[[趋化因子]](CF)、[[淋巴毒素]](LT)及[[转移因子]](TF)等。这些因子使大量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聚集并不断繁殖,[[活化]]的巨噬细胞对结核杆菌的[[消化]]杀伤能力显著增强,由此扩大结核病的细胞免疫效应。 卡介苗接种对避免发生结核病的保护力大约为60~80%,接种后头 5年的保护力最为明显。[[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卡介苗接种列入扩大[[预防接种]]规划中,中国政府规定1990年以县为单位,初生儿BCG[[接种率]]应达85%以上。1991年经[[抽样]]检查,已经达标。 ==结核[[变态反应]]== 是细胞介导的延缓型变态反应(或称[[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典型,即对已致敏机体注射[[结核菌素]](简称[[结素]])的反应。 结素反应的形成分为两期:①诱发期。对已致敏机体注射结素后,引起大量细胞[[渗出]],其中致敏T淋巴细胞与结素直接接触并相互作用,经6小时左右,可释放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免疫物质,即淋巴因子。本期免疫反应由同类抗原(如卡介苗接种或自然感染后)致敏的 T淋巴细胞与结素相互作用而诱发,属于特异性反应。②效应期。上述一系列淋巴因子中与结素反应有密切关系者为[[皮肤反应因子]](SRF,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细胞在局部浸润,引起[[皮肤]]局部[[炎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抑制到达结素所在部位的巨噬细胞再移动,使之在局部积聚)、趋化因子(CF,吸引巨噬细胞及[[多核细胞]]等趋化移行至抗原所在处)、转移因子(TF,转移免疫信息,使正常淋巴细胞转为致敏的[[免疫活性细胞]])。其他还有促使母细胞化的转化因子等等。多种淋巴因子的综合作用,使注射结素部位有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浸润]]积聚,发育繁殖;经24~48小时,结素反应达到可见的程度;48~72小时为局部反应的顶峰,然后逐渐消退。由于结素反应的形成需要1天或更长时间,故称为迟缓型变态反应。 结素反应是机体感染结核菌(或同类抗原)后产生的变态反应的表现,因此是区分有无结核感染的指标,亦用于观察卡介苗接种后的免疫状态。但结素反应受许多因素、特别是免疫有关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①致敏T淋巴细胞的数量、体内分布情况和循环效率,与抗原接触后的[[增殖]]速度等。②淋巴因子产生速度及质量。③巨噬细胞数量及功能。④感染后时间长短(感染后3~8周出现变态反应)。⑤[[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情况。⑥受试者的其他免疫状况及局部血流和皮肤情况。⑦结素[[效价]](和稀释度、存放时间、容器吸附等有关)。⑧操作技术。 结核菌素的反应有两种:①阳性反应。小剂量较强反应绝大多数为结核感染,对未接种卡介苗的婴幼儿可提示活动性结核病。只对大剂量呈阳性而小剂量无反应或呈弱反应者可能为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所致。②阴性反应。一般情况下, 5单位旧结素皮试阴性常表示未受感染或感染时间短而尚未出现变态反应。但许多可使[[免疫功能]]明显低下的疾病、药物以及年龄因素等亦可引起[[假阴性]]。 ==结核免疫临床应用== 可用[[免疫学]]知识以诊治结核病及了解病人抵抗力。主要有三方面: ① 结核病人免疫功能测定。主要测定细胞免疫功能,采用体内法(结核菌素、[[二硝基氯苯]]、[[植物血凝素]]、[[白色念珠菌]]素、[[链道酶]]、[[链激酶]]、组织胞浆菌素等皮肤试验)和体外法(总[[T细胞]]和活性T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转化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白细胞介素]]测定等)。测定结果表明,活动性结核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各型结核病人中以急性血行播散性结核病人的[[免疫功能低下]]尤为显著;细胞免疫功能减低的程度往往与病情轻重、排菌与否等有关,重症及/或排菌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常有较明显的降低;经合理治疗、病情好转或治愈的结核病人,其原先低下的细胞免疫功能可以改善,甚至恢复正常值。 结核病人的体液免疫功能常有以下改变:活动性结核病人的[[B细胞]]明显增多。[[粟粒性结核病]]人的B细胞增加尤多。一般情况下,病情重的病人,[[免疫球蛋白]]增高,其中以[[IgA]]、[[IgG]]的增加为主。结核病好转或治疗时,B细胞数和IgA、IgG等免疫球蛋白水平逐渐下降,甚至恢复正常。 ② [[免疫诊断]]。除常用[[结素试验]]以诊断有无结核感染和婴幼儿结核病外,[[单克隆抗体技术]]为免疫诊断提供有希望的前景。报道最多的结核病[[血清学诊断]]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抗结核菌抗原的[[抗体]](测IgG者最多)。已试用的抗原有结核菌滤液或提取物、卡介苗、结核菌纯蛋白衍化物(PPD-S、PPD RT-23等)、抗原5、抗原6、[[胞浆]]膜抗原等。被检[[标本]]除[[血清]]外,已扩大到胸、[[腹腔积液]]。此外,用ELISA方法检测[[脑脊液]]中分支杆菌抗原,有助于鉴别[[结核性脑膜炎]]与其他[[神经]]疾患。 ③ [[免疫治疗]]。根据活动性结核病人的减低的细胞免疫功能在经合理治疗病情好转时也随之逐步升高以至恢复正常的事实,一般情况下毋须在[[化学治疗]]之外再加免疫治疗。有一些采用转移因子或[[左旋咪唑]]或γ-[[干扰素]]等以增强结核病人免疫功能的报告,但缺乏病例数较多的有设计有对照的试验,故对结核病免疫治疗的[[适应症]]、疗程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返回到
结核免疫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