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血液的理化特性
对
生理学/血液的理化特性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Hierarchy header}} === (一)[[血液]]的[[比重]]=== 血液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约为1.025~1.030。血液中红细胞数愈多则血液比重愈大,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愈多则血浆比重愈大。血液比重大于血浆,说明[[红细胞]]比重大于血浆。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将与抗凝剂混匀的血液静置于一支玻璃管(如分血计)中,红细胞由于比重较大,将因重力而下沉,但正常时下沉十分缓慢。通常以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正常男性的红细胞沉降率第一小时不超过3mm,女性不超过10mm。红细胞下降缓慢,说明它有一定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愈小,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红细胞因比重较大而在血浆中下沉时,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磨擦则阻碍其下沉,特别是双凹碟形的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之比较大,因而所产生的磨擦也较大。红细胞沉降率在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加快,这主要是由于许多红细胞能较快地互相以凹面相贴,形成一叠红细胞,称为叠连;红细胞叠连起来,其外表面积与容积之比减小,因而磨擦力减小,下沉加快。叠连形成的快慢主要决定于血浆的性质,而不在于红[[细胞]]自身。若将[[血沉]]快的病人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的血浆中,则形成叠连的程度和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并不加大;反过来,若将正常人的红细胞置于这些病人的血浆中,则红细胞会迅速叠连而沉降。这清楚地说明促使红细胞发生叠连的因素在于血浆中。一般血浆中[[白蛋白]]增多可使红细胞沉降减慢;而[[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增多时,红细胞沉降加速。其原因可能就在于白蛋白可使红细胞叠连(或聚集成其他形式有团粒)减少,而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则可促使叠连(或其他形式的聚集)增多,但其详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 (二)血液的粘滞性=== 通常是在体外测定血液或血浆与水相比的相对粘滞性,这时血液的相对粘滞性为4-5,血浆为1.6-2.4。全血的粘滞性主要决定于所含的红细胞数,血浆的粘滞性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水、[[酒精]]等在物理学上所谓“理想液体”的粘滞性是不随流速改变的,而血液在[[血流速度]]很快时类似理想液体(如在[[动脉]]内),其粘滞性不随流速而变化;但当血流速度小于一定限度时,则粘滞性与流速成反变的的关系。这主要是由于血流缓慢时,红细胞可叠连或聚集成其他形式的团粒,使血液的粘滞性增大。在人体内因某种疾病使[[微环境]]血流速度显着减慢时,红细胞在其中叠连和聚集,对血流造成很大的阻力,影响循环的正常进行;这时可以通过输入血浆白蛋白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增加血流冲刷力量,使红细胞分散。 === (三)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kgH<sub>2</sub>O,相当于7个大气压708.9kPa(5330mmHg)。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称为[[晶体渗透压]]。由于血浆与[[组织液]]中晶体物质的浓度几乎相等,所以它们的晶体渗透压也基本相等。血浆中虽含有多量蛋白质,但蛋白质[[分子量]]大,所产生的渗透压甚小,不超过1.5mOsm/kgH<sub>2</sub>O,约相当于3.3kPa(25mmHg),称为[[胶体渗透压]].由于组织液中蛋白质很少,所以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在血浆蛋白中,白蛋白的分子量远小于球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若白蛋白明显减少,即使[[球蛋白增加]]而保持血浆蛋白总含量基本不变,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明显降低。 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参见第四章第三节)。由于血浆和组织液的晶体物质中绝大部分不易透过[[细胞膜]],所以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在临床或[[生理]]实验使用的各种溶液中,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如0.85%NaCI溶液),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则相应地称为高渗或低渗溶液。将[[正常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NaCI溶液中即可看到:在等渗溶液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大小和双凹圆碟形;在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红细胞逐步胀大并双侧凸起,当体积增加30%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45%~60%则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这时[[血红蛋白]]逸出细胞外,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碟形细胞膜空壳,称为[[影细胞]](ghost cell)。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2%NaCI溶液中时开始出现溶血,在0.35%NaCI溶液中时完全溶血.在某些[[溶血性]]疾病中,病人的红细胞开始溶血及完全溶血的NaCI溶液浓度均比正常人高,即红细胞的渗透抵抗性减小了,渗透脆性增加了。不同物质的等渗溶液不一定都能使红细胞的体积和形态保持正常;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所谓“张力”实际是指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渗透压。例如NaCI不能自由透过细胞膜,所以0.85%NaCI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但如[[尿素]],因为它是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1.9%尿素溶液虽然与血浆等渗,但红细胞置入其中后立即溶血。所以不是等张溶液。 === (四)血浆的pH值=== 正常人的血浆的pH值约为7.35-7.45。血浆pH值主要决定于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即NaHCO<sub>3</sub>/H<sub>2</sub>CO<sub>3</sub>的比值。通常NaHCO<sub>3</sub>/H<sub>2</sub>CO<sub>3</sub>比值为20。血浆中NaHCO<sub>3</sub>/H<sub>2</sub>CO<sub>3</sub>外,尚有其他缓冲对。在血浆中有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sub>2</sub>HPO<sub>4</sub>/NaH<sub>2</sub>PO<sub>4</sub>,在红细胞内尚有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Na<sub>2</sub>HPO<sub>4</sub>/NaH<sub>2</sub>PO<sub>4</sub>、KH<sub>2</sub>PO<sub>4</sub>、KHCO<sub>3</sub>/H<sub>2</sub>CO<sub>3</sub>等缓冲对,都是很有效的缓冲对系统。一般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由于有这些缓冲系统的作用,对血浆pH值的影响已减至很小,特别是在肺和肾不断的排出体内过多的酸或碱的情况下,通常血浆pH值的波动范围极小。 {{Hierarchy footer}} {{生理学图书专题}}
在这个页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Hierarchy footer
(
查看源码
)
模板:Hierarchy header
(
查看源码
)
模板:生理学图书专题
(
查看源码
)
返回到
生理学/血液的理化特性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