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
对
甘草泻心汤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处方】[[甘草]](炙.三钱) [[干姜]](炮.三钱) [[黄芪]](一钱半) [[黄连]](一钱半) [[人参]](一钱半) [[半夏]](一钱半) 【功能与主治】治[[伤寒]],医反下之,并自利,[[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安。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三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来源】《伤寒论》。 【组成】甘草12克(炙) [[黄芩]]9克 干姜9克 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黄连3克 【用法】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主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以致[[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甘草泻心汤-《圣惠》卷十== 【来源】《圣惠》卷十。 【组成】甘草1两(炙微赤,锉),黄芩半两,黄连半两(去须),干姜半两(炮裂,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木通]]半两(锉)。 【主治】伤寒中风下之后,日数多,腹中雷鸣,[[心下痞]]坚而满,干呕而烦,非是结热,是[[胃中虚]]气上逆 【制法】上为粗散。 【用法】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2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4次。 ==临床运用== 甘草泻心汤临床应用 ===[[大便燥结]]=== 岳美中医案:宋某某,男,59岁,1960年12月31日初诊。便燥数月,每于饥饿时雷脘胀痛,吐酸,得按则痛减,得矢气则快然,惟矢气不多,亦不口渴。诊见面部虚浮,脉象濡缓。投甘草泻心汤加茯苓。3剂后大便甚畅,矢气转多。改投防己黄芪汤加附子4·5克。1剂后大便甚畅,胃脘痛胀均减,面浮亦消,惟偶觉烧心。原方加茯苓服用2剂。3个月后随访,诸症皆消。 按语:大便干燥,多责之于腑实热结,或津亏肠枯。然本案便燥,不见口渴等热炽津伤之象,但见[[胃痛]]、吐酸之证,知别有它因。观胃痛得按痛减,乃气虚也;痛而且胀,矢气快然,又气滞也。综合脉象分析,乃脾虚而气机阻滞之候。脾虚气塞,肠道不运,则致大便干燥。其治宜塞因塞用,斡旋气机。甘草泻心汤为脾胃虚甚之痞而设,补而兼通,寒热并投,辛开苦降,畅达气机,正与本证相宜,故取效甚捷。 ===[[狐惑病]]=== 刘渡舟医案:郑某某,女,32岁。患病而有上、中、下三部的特点。在上有口腔经常糜烂作痛,而不易愈合;在下有前阴粘膜溃破,既痛且痒;中部则见心下痞满,饮食乏味。问其小便尚可,大便则每日二次犹能成形。切其脉弦而无力,舌苔薄白而润。三部之证由中州发起。辨为脾虚不运,失降失常,气痞于中,而挟有湿螽之毒。治宜健脾调中,升清降浊,兼解虫毒之侵蚀。处方:[[炙甘草]]12克,[[黄芩]]9克,[[人参]]9克,[[干姜]]9克,[[黄连]]6克,[[半夏]]10克,[[大枣]]7枚。共服1O余剂,以上诸症逐渐获愈。 按语:本方治狐惑病,法见《金匮要略》。本案虽患狐惑而见上、中、下三部症状,但患者有心下痞满,饮食乏味,大便频行,此脾胃虚而不运之象。当治从脾胃,复其升降之职,则一身之水火既济,阴阳调和。又本方辛苦相掺而重用[[甘草]],有杀虫解毒之功。有的医家于本方加生石膏,以清阳明胃热,亦有灼见卓识 ===[[噤口痢]]=== 张德超医案,滕某,男,7岁。夏秋间患赤白痢。一医用逆流挽舟法,热虽减而下痢红白冻积依然。五日来,日夜下痢达一二十次之多,腹痛,下痢红多白少。一医见其不欲食,疑为停食,复下之,痢不减反增,呕吐频仍,不能饮食,举家惊惶,始来商治于余。察之两脉濡弱而右关独弱,舌苔白而质红。辨为胃气重虚,客气上逆,属噤口痢。治法:补中和胃,清化湿热。用仲景甘草泻心汤:甘草6克,黄芩6克,黄连3克,制半夏9克,党参9克,生姜6克,红枣3枚。连服2剂,呕吐下痢均减轻。以原方加减,续服3剂而安。 按语:大论用甘草泻心汤治“胃中虚,客气上逆’’之心下痞硬。本案初为胃肠湿热互结,致成下痢,复因误下胃虚,客气乘虚上逆,致成噤口痢。故用甘草泻心汤补中和胃,清化湿热,其中以生姜易干姜,意在加强止呕作用。 ===[[胃脘痛]]=== 梁惠光医案:霍某某,男,3 5岁,1 974年5月2 1日初诊。患者胃脘部疼痛已有四年之久,曾被诊断为[[慢性胃炎]]及球部轻度溃疡,服药暂得缓解,终未痊愈。近一年来病情增重,疼痛时有灼热感,胸胁满闷,饮食减少,嗳气频频,腹中鸣响,形神疲乏,饥则痛甚,食热食甘则痛缓,舌质淡,尖边略红,苔薄腻而略黄,脉弦细无力。此为肝郁脾虚,湿滞热壅,寒热互见,升降失和。治用舒肝健脾,燥湿清热法,以甘草泻心汤加木香、佛手投服5剂。服后其病若失,惟有纳谷尚差,遇刺激时胸胁尚感饱闷,又加入[[鸡内金]]、[[谷芽]]、[[白芍]]、[[隔山撬]]等再服5剂。至今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胃脘疼痛4年之久,寒热错杂,脾胃大虚,“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诸症迭现,正中甘草泻心汤证之机。因见胁满、脉弦,故加木香、佛手以疏肝解郁 ===[[呕利痞]]=== 毕明义医案:于某,女,36岁,1983年9月15日初诊。患者素体强健,一个月前因夜间睡时着凉,翌晨六时突然感到[[腹痛]]、肠鸣,随即[[腹泻]],呈水样便,四十至五十分钟泻下一次,泻如暴注下迫状,频频呕吐水样物,继则住院治疗,诊为急性胃肠炎。治疗三天,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两日,复吐泻不止,吐出为黄绿样水,泻下不化之物,又二次住市医院治疗六天,呕吐腹泻止。出院后复因食冷吐泻复作,呕吐食物,有时夹有血样物,泄下水粪夹杂,时有完谷不化,伴胃脘胀闷,食则甚,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脱水状。舌尖红、边有齿印、苔白厚微黄稍腻,脉沉、关上弦滑。脉证合参,为中气虚,寒热不调,脾胃升降失职所致。治当缓急补中,和胃消痞止泻。以甘草泻心汤治疗。服1剂后呕吐即止,胀满减轻,又继服两剂,大便成形,日行3次,再服2剂而诸症皆除,未再复发。 按语:甘草泻心汤主证乃下利、呕吐、痞满。三证之中,以痞、利为主;痞、利之中,又以下利为主。本案下利日甚,又见脾胃大虚,寒热错杂之候,乃甘草泻心汤证无疑,果两剂而愈 ===[[不寐]]=== 李秀华医案:张某某,女,58岁,1989年6月14日入院。患者四年来夜不能寐,每晚*服用安定片或水合氯醛等西药维持才能入睡2~3小时,但稍闻声响便醒而不寐,屡治鲜效。近20天来彻夜不寐,虽加倍服用安定片亦目不能瞑,不得卧,心烦易躁,疲倦乏力,两目胀满仍突,胸脘痞满嘈杂,口干苦,纳呆不食。症见身体消瘦,面色不华,舌苔黄厚,脉沉细。乃脾胃虚弱,寒热内蕴中焦,上扰心神所致。治宜调理中焦,开结除痞。初用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方治疗不效。复以甘草泻心汤化裁:甘草18克,黄芩、半夏、内金、陈皮、干姜各1O克,党参15克,黄连5克,大枣4枚。服药1剂,诸症皆除。 按语:《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本案中气虚弱,寒热错杂于脾胃,心神受扰而不寐。故伴有胸脘痞满、不食等症,正与甘草泻心汤“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之证机相合。病起于胃中不租,故加陈皮、内金以助和胃、健胃之功。 ===舌皲裂=== 刘景祺医案:岳某,女,23岁,1 97 9年8月6日初诊。舌体皲裂疼痛已3年,曾大量服核黄素无效,反而日趋严重,检查发现舌的前2/3均布满横而深的裂纹,大裂纹中间布满浅而短的小纹,似桑椹皮,不能食酸辣刺激性食物,痛苦异常。胃脘经常憋闷,饭后易腹胀。脉左上关上滑,右滑。辨证:心火亢盛,中焦痞塞。治则:泻心除烦。处方:炙甘草l2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于姜3克,大枣3个。服9剂后,舌体疼痛消失,小短纹减少,深长纹稍变浅。服48剂,小短纹完全消失,深长纹亦消失2/3,剩余条纹变短变浅,食酸辣食物已无痛苦。 按语:中焦痞塞,阻塞阴阳水火升降之道路,心火隔于上,上灼其窍而见舌体皲裂疼痛。其辨证要点是伴见胃脘痞胀。故治从中焦,斡旋气机,待痞消气转,水升火降,则其病自愈。 ===滞颐=== 梁惠光医案:刘某某,女,5岁。患儿一年多来,口角常流涎不止,渍于颐颏颈前等处均赤烂如斑,口腔检查未发现病变,惟舌红无苔。此为脾寒胃热。盖脾主运化水液,开窍于口,脾寒则涎液不摄,胃热则渍蚀赤烂。治用甘草泻心汤,以干姜、炙甘草温散寒邪,芩连燥湿清胃热。复加佩兰芳香悦脾。服2剂后,涎液已不外流,红烂皮肤已恢复正常,口角尚有红赤,再服2剂痊愈。 按语:《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脾为涎。”脾寒不运,则津停于内。脾开窍于口,津泛脾窍,则口中流涎不止。阳明胃经,行于颈、面,胃中有热,循经上攻,则令渍于颐、颏、颈I:J涎之处赤烂如斑,并见舌红无苔热象。治以甘草泻心汤温脾寒而清胃热,两相兼顾。脾阳复,则口涎自止,胃热去则赤斑自消。临床治疗脾冷胃热之滞颐,本方较《金鉴》清热泻脾散为优 ===淋证([[急性尿道炎]])=== 荆棘医案:李某某,男,2 3岁,初诊日期1 98 9年6月1 5日。自述五天前感觉小便灼热,继则尿道口红肿,排出脓性分泌物,现排尿困难,曾服尿道消炎药效果不佳。诊其脉来滑数、舌苔薄黄边尖红’问诊得其半月前出差西北有不洁性交史,遂断为热毒外侵,湿热下注尿道之证。治宜清热解毒,燥湿和中。药用:黄连9克,黄芩1 2克,半夏1 2克,党参1 2克,干姜9克,生甘草15克,大枣6枚。5剂后尿道红肿已消,疼痛已减,脓性分泌物已无,再服5剂加猪苓、茯苓、滑石、阿胶、白芍、甘草善后,病人遂告痊愈。 按语:热毒湿气起于中焦,客于下焦,气化失常,小便不利。用方清热解毒燥湿,执中治下,法承《金匮要略》。 ===[[不射精]]=== 荆棘医案:崔某某,男,24岁,初诊日期,1988年10月11日。患者结婚二年余,从无射精现象,至今不育,现证头昏心烦,失眠多梦'精神紧张,口苦咽干,交不射精,却也痿软,梦遗频繁。舌淡红苔薄黄,脉象细数。此为心火亢盛,相火离位之证。治宜清心降火、交泰阴阳。药用:黄连9克,黄芩12克,党参l2克,干姜9克,[[生甘草]]l5克,[[半夏]]10克,大枣6枚。5剂,并嘱以轻松情志,放下包袱。 5付后患者云阴茎交后可软,但仍未射精,继服5剂,患者兴奋异常,云已射精一次。原方加元参30克,麦冬12克,继服7剂以善其后。 按语:心肾不交,离火虽存,而坎水不应,故交而不射。又见心烦不寐,舌红脉细数。治从中焦,乃交泰阴阳之特法也。盖水火不济之证,用交心肾法而不效者,多因脾土中不顺接也。用甘草泻心汤厚土健中,水降火,令坎离相交,水火既济而愈。 【补述】本方无人参,考《千金方》、《外台秘要》治伤寒蜃食'用此方皆有人参。《金匮·百合狐惑篇》用本方亦有人参。又根据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中均有人参,故本方以有人参为是。 [[分类:中药]][[分类:中医]][[分类:方剂]]
返回到
甘草泻心汤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