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降温
对
物理降温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正常人体[[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体热的产生和散热系统的调节来维持机体的[[体表温度]]。由于各种疾病的原因而使体温升高称为[[发热]]。超过39°C则为高热,[[高热]]对人体有一定的损伤,尤其是[[超高热]],必须得尽快把过高的体温降下来,否则容易造成恶劣后果。因此,选择有效的降温方法,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降温护理是很重要的。降温方法有[[药物降温]]、物理降温等。其中采用非药物手段降温的方法一般称为'''物理降温''',也就是根据物理原理(散热的物理学机制)来降温。物理降温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简单而安全、适用范围广,是较好的降温方法之一。 ==物理降温的方法== ===擦浴法=== 擦浴降温法是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之一。传统的方法有27-37℃[[温水擦浴法]]和常温25%-35%[[乙醇擦浴法]]。擦浴降温法是临床上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擦浴退热浪费了护理时间,表示不支持这种做法。中国国内同行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擦浴降温的作用虽然不够持久,但在短时间内仍不失为效果明显的快速降温措施。 ====[[温水擦浴]]==== 有研究表明 ,38-40℃的温水擦浴降温效果明显高于传统的27-37℃温水擦浴法。水温略高于体表温度,擦浴、按摩使血管扩张后,通过[[传导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在发热的不同时相进行温水擦浴的效果亦不同,温水擦浴在发热高峰期降温较快。38.5℃以下的发热温水擦浴效果更显著,手术[[吸收热]]应用温水擦浴,完全可达到降温目的。 ====[[乙醇擦浴]]==== 治疗碗内盛[[75%乙醇]]100 ml加入开水150 ml,温度为40e~43e。手裹浸温热[[乙醇]]的纱布拧至半干,擦拭患者皮肤至轻微发红。擦浴顺序为颈部、胸腹部、足心、手心,避开胸前区。[[腋窝]]、[[腹股沟]](这里有大动脉,散热效果更好)擦浴时间适当延长,以利[[散热]]。擦浴时间约15 min,以离心方向擦浴,操作应轻柔而稍用力。在擦浴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如面色、呼吸、表情,发现异常及时停止擦浴。 采用40°C-43°C温热乙醇擦浴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温水降温效果,其机制在于热刺激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机体散热速度加快,产热减少。在温热乙醇擦浴后,乙醇温度高于皮肤温度2°C-3°C,使皮肤表面温度提高,血管扩张,血流增快,散热增加。再加上[[乙醇]]的挥发和扩张血管作用,使降温效果更加明显。39°C以上患者在温乙醇擦浴后30 min均可下降1°C左右。 对于新生儿不推荐用[[酒精擦浴]],因为新生儿皮肤娇嫩,容易吸收造成[[酒精中毒]]。婴幼儿可酌情选用酒精擦浴。 ====中药液擦浴==== ①[[青蒿]]温水擦浴:用青蒿200g加3000ml水煎30min制成32-35℃青蒿液擦浴效果明显,且高于普通温水擦浴和冰敷。高热40℃以上者擦浴后取青蒿液纱布外加热水袋脐部暖敷30 min,可达到良好的降温效果。②[[薄荷]]乙醇浸擦浴:用不同温度的乙醇和41-43℃的薄荷乙醇擦浴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薄荷乙醇降温速度、效果最好,大大超过单纯乙醇的物理降温。③[[柴葛]]乙醇浸液擦浴:含[[柴胡]]、[[葛根]]、[[芫荽]]、[[羌活]]、[[薄荷]]的柴葛液250 ml, 加入少量乙醇, 加热至27-7℃可用作降温擦浴液,老人、儿童冬季可以将温度升至40-45℃。高热烦躁不安患者可以重复使用,辅以各种新鲜瓜果以利于生津解热。此方法经比较证明比单纯的乙醇擦浴效果明显且起效快。④青柴退热洗剂擦浴:即[[青葛]]30 g、柴胡30 g、[[荆芥]]15 g、[[薄荷]]5 g加水50 ml煮沸3-5 min凉至35-37℃即可 ,此法降温后持续时间长,无反跳现象,对高热恶寒及年老体弱者尤为适用。一般发热可以单纯用酒精擦浴便可,加入中药略微麻烦,但如果在医院的话,则可以考虑施展。 ===冰敷降温法=== ====冰袋降温==== 传统冰袋降温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传统的清水冰袋形状固定,不易与体表充分接触; 二是降温速度慢,低温状态不恒定。许多临床护理工作者经大量试验,对冰敷降温进行了研究,在低温的持续时间、冰袋的松软度和与身体体表的充分接触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 在冰袋改良方面,将废弃的一次性输液袋保留,清洗消毒,注入液体,水量不宜过多,并标注“冰袋”二字,平放入冰箱内冷冻,如能在冰袋内添加色彩将更利于临床安全。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及使用部位选择大小、形状适宜的冰袋。此法就地取材,制作方便,无制作成本,避免了传统冰袋使用前装入冰水或冰块的制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据各种液体冰点的不同,进行冰袋内液体改良。10%的盐水冰袋降温持续时间长,冰袋内为霜水状,与体表面积接触大,易于固定,用于高热患者降温效果优于清水冰块降温。冰袋内加入40%乙醇降温时间长,效果明显,且其冰点低呈霜水状也大大增加了舒适度。 芒硝冰袋冷敷法:取[[芒硝]](学名十水硫酸钠)10 g加水100 ml制成10%芒硝液,冰冻12 h即可,呈霜状,松软可塑形。其有持久而优异的吸热特性,同时它本身有良好的吸潮性与水相溶,并且有清热解毒吸收热量等作用,其降温效果优于清水冰袋。 ====冰帽降温==== 尿布冰帽降温:将[[纸尿片]](或纸尿裤)平铺开,每块取水200-300 ml倒入其内面,将加水的纸尿片(或纸尿裤)平铺置于冰箱冰冻2 h以上备用。 使用时将已结冰的纸尿片(或纸尿裤),贴于患儿头顶部及额部,用量根据头的大小而定,用干毛巾将纸尿片(或纸尿裤)与头部隔开,以防冻伤患儿头部。烦躁不安者最好使用纸尿裤,便于固定。纸尿片(或纸尿裤)面积大,软硬适中,形状可随头的解剖特点调整,易于固定,内层的干爽结构和外层的防渗漏透气结构, 能保持患儿头部的柔软、干燥、舒适和床铺的干燥,防止[[冻伤]]和[[压疮]]的发生。 电子冰帽降温:传统方法使用电子冰帽,时间过长冰帽内壁会出现结冰现象,易冻伤患者的脸颊及耳部,为此有学者进行了改进,利用成人尿布裤代替传统的毛巾,垫于患者头部,起到隔水、局部防渗漏作用,防止了冻伤发生,且减少了工作量。 ===静脉降温法=== 将患者需常规输入的液体置于冰箱,待温度降为0-10℃时取出用棉套保温,每分钟30-40滴输入患者体内,冰液体的输入可吸收体内大量的热量,从而使体温下降。 因静脉降温效果强烈,降温15 min后即测量体温变化,根据体温下降程度,控制输液速度与输液量。体温下降至38.5℃左右时停止输入低温液体,防止体温降的过低。此法操作简单、方便,适合[[中枢性高热]]和[[超高热]]患者快速降温,也适合院外急救中的低温神经保护。虽然静脉输注低温液体在临床已有应用,降温效果确切,但对于此种降温方式的适应证、 输入液体温度,以及对机体生命体征、免疫系统、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等方面的影响还需大量实验验证。患者自己在家切勿使用此种降温方法,必须得在医生的指导下运用。 ==降温时机的选择== 降温时机应及时准确,当患者[[寒战]]时,全身表面及[[肌肉]]高度收缩,体温处于上升期,如果此时采取物理降温,便会产生对抗性刺激,导致体温继续上升,此期应给予保暖,让患者处于安静状态,待寒战消失,出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等表现时属高峰期,再行物理降温,效果更佳。 对于亚低温治疗,实施越早对脑保护作用越明显,疗效越好。有学者实验证明,在缺氧缺血期,甚至在再充氧和再灌注后1-5 d采用全身性或头部低温,可使脑损伤减少25%-80%,但最晚不能晚于复苏后6 h。 综上所述,不同的降温方法降温效果也明显不同,静脉滴注降温法,无须繁琐的操作,其方法简单有效,且效果明显,适用范围广,对于[[顽固型高热]]及烧伤、传染病伴皮疹、有[[出血倾向]]等不适合用擦浴法和(或)冰敷的患者都可使用此法。对老人及小儿可适当提高冰液体的温度。老年人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病]]较多,体温调节中枢处于衰退阶段,在接受低温液体后体温下降比较明显。 降温时温度下降过快易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因此应正确选择低温液体的温度、种类、输入量和滴速,以防止并发症发生。;局部皮肤异常应停止该部位的降温措施;静脉输液降温时,输液部位出现[[静脉炎]]应更换输液部位,局部给予保护措施,加以按摩、复温以恢复血液循环;意识改变、严重[[心律失常]]立即停止物理降温。注意病室内空气流通,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饮温水,加速散热并可补充消耗的液体。总之物理降温不仅要注重效果,整个过程还应贯穿安全、舒适、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机体情况等综合衡量选择正确、安全、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以提供优质的身心整体护理。 ==物理降温注意事项== #对冷敏感的病人不宜用任何方法的物理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战]],使[[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 #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的同时,都应在足心置热水袋,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应重视,降头温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一般认为,体温下降脑细胞代谢率可降低,颅内压可降低。所以,头部降温对颅脑损伤的病人尤为重要。 #对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损害的病人禁用酒精擦浴,特别是[[白血病]]患者,酒精擦浴往往会导致出血症状加重。 #擦浴时禁擦后背、胸前区、腹部和足底等处,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采取降温措施后测量体温,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及神态变化。 #使用冰块降温的病人要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腋下冰袋降温后,腋温的测量不宜在内进行。 #应用医用冰毯降温的病人,探头应放在腋中线与腋后线中间为宜。 #对于小儿高热建议使用安全且有效的温水擦浴降温法。 #出现寒战及时停止物理降温,给予保暖。 #任何物理降温方法都应注意患者体温、局部皮肤、面色、意识和心率变化,发现异常现象,及时报告处理。 ==参看== *[[发热]] *[[高热]] *[[药物降温]] *[[脑水肿]] *[[心律失常]] *[[白血病]] *[[酒精]] *[[寒战]] *[[冻伤]] *[[出血倾向]] ==参考文献== *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护理进展.中华护理教育2010年10月第7卷第10期 *温热乙醇擦浴与温水擦浴对高热患者效果比较.吉林医学2012年4月第33卷第11期 *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护理进展.实用护理杂志2001年第17卷第8期总第200期 *《希氏内科学》第22版
返回到
物理降温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