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病学/蛔虫病
对
消化病学/蛔虫病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Hierarchy header}} [[蛔虫病]]是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传染源]]是蛔虫病患者和[[感染]]者。大量的虫卵随患者粪便排出,污染[[蔬菜]]及泥土,在适宜的温湿度下,约经2周,发育为成熟虫卵。成熟虫卵经口到胃,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数进入[[小肠]]孵化发育为幼虫。幼虫钻入肠粘膜,经[[淋巴管]]或[[微血管]]入门脉、[[肝脏]]、[[下腔静脉]]而达肺;在肺内脱皮后形成1毫米左右的幼虫。幼虫穿过微血管经[[肺泡]]、[[支气管]]、[[气管]]上升至咽,然后再被吞入胃,此即构成蛔蚴移行症。蛔蚴到达小肠后发育为成虫(图2-9-1)。自吞食虫卵至成虫成熟约需75天,在小肠内生存期约为1-2年。 【[[临床表现]]】 小肠中有少数[[蛔虫]]感染时可无[[症状]],称蛔虫感染者,大量感染而引起[[疾病]]称蛔虫病。 [[肠道蛔虫]]常引起反复发作的[[上腹]]部或脐周[[腹痛]]。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及其分泌的毒物和[[代谢]]产物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和异性[[蛋白]]反应,如[[纳差]]、[[恶心]]、[[呕吐]]、[[腹泻]]和[[荨麻疹]]。儿童严重感染者,可引起[[营养不良]],精神不安,[[失眠]]、[[磨牙]]、[[夜惊]]等。 {{图片|gu3knf84.jpg|蛔虫发育过程与传播}} 图2-9-1 蛔虫发育过程与传播 肠内蛔虫一般处于安静状态,但受到各种刺激(如[[高热]]、[[消化不良]]、[[驱虫]]不当等)后易使蛔虫骚动及钻孔,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常见的有: 一、[[胆道蛔虫]]症 系蛔虫钻入胆道而引起,表现为[[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性[[绞痛]]或钻顶痛,可放射至[[背部]]及右肩部,难于忍受,极度不安。常伴有恶心及呕吐。腹壁软仅疼痛发作时腹壁轻度[[痉挛]],剑突下明显的局限性[[压痛]]。当进入胆道的蛔虫退到小肠后,则症状突然消失。若蛔虫进入[[胆囊管]]或[[肝内胆管]]时,可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炎]]或[[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深入肝内[[胆小管]]时可产生[[细菌性肝脓肿]]。当蛔虫残体或[[蛔虫卵]]长期存留[[胆管]]或[[胆囊]]时,可以其为核心,逐渐形成[[胆石]]。 二、[[蛔虫性肠梗阻]] 多见于小儿。由于虫数较多,扭结成团阻塞肠腔,引起[[部分肠梗阻]]。病人有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腹壁软,可扪及大小不等粗麻绳样索状块物。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 三、其它 [[伤寒]]或少数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感染蛔虫后,蛔虫可穿破病变处[[肠胃]]壁引起[[穿孔]],产生[[弥漫性腹膜炎]]。蛔虫向上逆行时可由[[鼻孔]]、[[口腔]]排出,或钻入耳咽管而引起耳鼓膜穿孔,并由[[外耳道]]排虫。偶而蛔虫可到达喉或气管,引起[[窒息]]。 【诊断】 肠道蛔虫可根据粪便直接[[涂片]]检查出虫卵及/或既往有吐虫或排虫作出诊断。 胆道蛔虫的诊断可根据以下几点:①青年或儿童突发剑突下绞痛;②疼痛异常剧烈,但局部肌痉挛及[[反跳痛]]并不明显;③既往有便虫、吐虫史或大便查到大量蛔虫卵;④除外其它[[急腹症]]、[[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有条件行急症[[十二指肠]][[镜检]]查时,可直接发现成虫已部分钻入胆道,露出尾段在十二指肠内。 【治疗】 一、驱虫治疗 (一)苯咪唑类化合物 为[[广谱]][[驱虫剂]],可杀死蛔虫、[[钩虫]]等。其杀虫机理为药物对虫体有选择性、不可逆性地抑制其摄取[[葡萄糖]]的作用,使虫体内源性[[糖原]]耗竭,并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阻碍[[三磷酸腺苷]]产生,致使虫体无法生存与生殖,最终死亡。常用的药物有: 1.[[甲苯咪唑]](Mebendazole)儿童用量每天为50-150mg,成人每次mg,早晚各次,连服3天;若未驱尽,三周后可再用第二疗程。该药驱蛔效果较佳,[[副作用]]少见,大量感染用此药驱虫时,可有腹痛、腹泻,但较轻微。 2.丙硫[[咪唑]](Albendazole)商品名[[肠虫清]],为新的广谱驱虫剂。剂量为400mg,一次吞服。疗效达90%以上。但在大规模治疗中,偶有发生口[[吐蛔]]虫的反应。 3.[[左旋咪唑]] 用量为150mg,一次服用,本药驱蛔作用不及甲苯咪唑,但较[[哌嗪]]为优,副作用轻微,偶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少数病人服药后出现[[肝功能]]轻度损害。早期[[妊娠]]、肝、肾疾患应慎用。 4.[[噻苯咪唑]](Thiabendazole) 成人每公斤体重25mg,早晚各1次,连服3天,日用量不可超过3g,此药已被甲苯咪唑所取代。 (二)[[噻嘧啶]](Pyrantel) (商品名[[抗虫灵]]、驱虫灵)是广谱抗虫药,能使蛔虫[[肌肉]]剧烈收缩,引起[[痉挛性麻痹]]。用量为5-10mg/kg,晚1次[[顿服]]。副作用有[[头痛]]、[[头晕]]、呕吐等,对孕妇、[[急性肝炎]]、[[肾炎]]、严重[[心脏病]]及[[发热]]病人应暂缓给药。 (三)[[驱蛔灵]]([[枸橼酸哌嗪]]) 成人每次-4g,儿童每日每公斤体重150mg(最高量不超过3g)睡前顿服,连服2天,[[便秘]]者加服泻剂。副作用轻,偶有[[眩晕]]、呕吐、头痛等。此药已渐少用。 (四)苦栋皮 有效成分为川栋素。实验证明它能[[麻痹]]猪蛔虫[[头部]],故亦有一定的驱蛔效果,但用量大时,有毒性作用。成品为川栋素片,成人200-250mg,[[空腹]]顿服,此药目前较少用。 (五)其他 有报道氧气驱虫及针炙驱虫,有时有意料不到的效果。 二、并发症治疗 (一)[[胆道蛔虫病]] ①[[阿托品]][[氯丙嗪]]或[[杜冷丁]][[解痉镇痛]];②腹痛缓解后再进行驱虫治疗;③及时采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控制[[胆道感染]]。 (二)蛔虫性肠梗阻 [[不完全性肠梗阻]]者先用[[内科]]治疗包括[[镇静]]、[[解痉]]、止痛及[[胃肠减压]],待腹痛缓解后再进行驱虫。服用[[豆油]]或[[花生油]]80-150ml(儿童60ml)可使蛔虫团松解,缓解症状,症状消失后1-2天再驱虫。[[氧气疗法]]也可使蛔虫松解,出现完全性梗阻时,应手术治疗。 【预防】 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治疗病人和感染者以及加强粪便管理等。 ==参看== *[[蛔虫病]] {{Hierarchy footer}} {{消化病学图书专题}}
在这个页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Hierarchy footer
(
查看源码
)
模板:Hierarchy header
(
查看源码
)
模板:图片
(
查看源码
)
模板:消化病学图书专题
(
查看源码
)
返回到
消化病学/蛔虫病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