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糖尿症
对
枫糖尿症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英文 maple syrup urine disease [[基因定位]]:19q13.1;lq31...... 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代谢]]病,首先由Menkes等发现。各类型普遍都存在[[支链氨基酸]]降解酶的缺乏,并早期出现智能[[发育障碍]]和其他[[神经症]]状。因尿中排出的代谢产物有类似"枫[[糖浆]]"味,而命名枫糖尿症 [[发病率]]约1/100,000~1/300,000活产儿,我国自1987年起有报道。 ==发病机制== 是因人体中所具有的3种支链氨基酸(缬、亮和[[异亮氨酸]])都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膳食中补充。它们的[[降解途径]]是先经过转氨基作用转化为酮基酸,然后再经过脱羧基作用而逐步分解。现已查明,枫糖尿症患儿的[[体细胞]]中这3种支链氨基酸的脱羧基[[酶活性]]都有明显的减低或缺失。由于脱羧基酶活性缺陷,体内的支链氨基酸和[[酮酸]]等在血和[[脑脊液]]中蓄积,同时还有其中间[[代谢物]]如a-酮基异已酸(KICA)、a-酮基[[异戊酸]](KI-VA)等。KMVA的蓄积又可间接地抑制a-[[羟基酸]]的分解,致使a-[[羟基]]丁酸和a-羟基异戊酸在患儿的尿和汗液中大量[[排泄]],形成特异"枫糖浆"味。患儿[[神经系统]]正常发育过程受阻,[[大脑皮质]]除[[海马]]以外各部位层次不清,[[细胞]]结构也不成熟。[[神经]]母细胞的外向移动受阻,以致[[皮质]]以外有异位[[灰质]]存在(常见于[[脑室]]的[[室管膜]]周围),说明在[[妊娠]]后期1/3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有明显受阻。其次几乎所有中枢神经的[[髓鞘化]]过程都受损,在[[大脑半球]]白质、[[锥体束]]、[[小脑]][[齿状核]]和[[胼胝体]]等部位尤其明显,仅有[[内囊]]、[[视束]]、[[嗅束]]和[[脊髓]][[后索]]不受影响。此外灰白质中有广泛的囊性改变,显示空泡形成,周围有多数星形胶质[[增生]],形成海绵状态。可见支链氨基酸及其酮酸在体内蓄积对脑有毒性,干扰[[氨基酸转运]]入脑及脑内[[蛋白合成]],抑制[[髓鞘]]生成,抑制[[神经递质]]功能和酶的活性 。 ==[[临床表现]]== 大致可分四种主要类型,还有罕见的第五型 1.经典型枫糖尿症 患儿在出生时状况良好,一般从生后几天或1-2个月内发现喂养困难,啼哭声弱,不能吸乳和反应迟滞,以后即逐渐[[消瘦]],智能低下,同时[[呼吸]]变浅,间断出现[[发绀]]现象。体检时可见全身肌张力减低或增高,Moro[[反射减弱]]或消失,[[强直]]性[[惊厥]]或[[角弓反张]]等都较常见。小儿囟门常膨出而紧张,还有时出现眼震、[[眼肌瘫痪]]、[[睑下垂]]、[[瞳孔散大]]及对光无反应等。病情进展迅速,尿中逐渐出现特异气味。本型在文献报告的病例中约占70%,一般[[症状]]较严重,预后较差,多死于酮[[中毒]]。 2.间歇性枫糖尿症 早期发育正常,反应也不迟钝,大约从生后10个月到2岁间歇性出现[[厌食]]、[[呕吐]]、表情淡漠、[[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嗜睡]]和行为改变等。尿中有特异的气味。病程长短不一,可以有多次起伏,也有的患儿发生急性酮中毒而死亡。本型约占20%。 3.轻型枫糖尿症 表现为[[精神发育迟滞]],但无其他典型神经症状和[[体征]],也没有间歇发作的特点。 4.对VB1反应型枫糖尿症 仅有轻度智能发育迟滞,也无典型的或间歇神经损害症状。仅有血中支链酮酸的含量比正常儿稍高。本型患儿对[[维生素B1]]的疗效好,血中的[[生化]]异常可有显著的好转。 5. (E3)缺乏型枫糖尿症 极为罕见,临床表现类似中间型,但由于E3[[亚单位]]的缺陷,患儿除支链α-酮酸[[脱氢酶]]活力低下外,其[[丙酮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功能亦受损,故伴有严重[[乳酸]][[酸中毒]]。患儿在出生数月内通常不出现症状,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出现进行性的神经系统症状,如肌张力减低、[[运动障碍]]、发育迟滞等。尿液中大量排出乳酸、[[丙酮]]酸、α-[[酮戊二酸]]、α-羟基异戊酸和α-羟基酮戊二酸等;由于丙酮酸的大量累积,血中[[丙氨酸]]浓度亦增高。本型患儿限制[[蛋白]]和脂肪摄人,应用大剂量VB1等治疗均无效。 ==诊断== 对于疑似典型或间歇型的患儿,可根据其严重智能低下和尿中特异气味来诊断。但确诊必须有血或尿支链氨基酸的色谱分析,或用患儿的[[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妊娠期]][[羊水细胞]]的培养,对10周以上[[胎儿]]测定KICA脱羧基酶的活性,有助于[[产前诊断]]。 ==治疗原则== 膳食控制。在患儿的食品中严格限制支链氨基酸类,蛋白总量也需限制在每日g/kg体重以下,并需经常检查血中的[[氨基酸]]浓度来参照。此外,本病应常规应用维生素B1每日-20mg,至少维持2-3年。对于产前诊断为阳性的胎儿,应尽可能地终止妊娠。 [[分类:遗传性疾病]][[分类:儿科疾病]]
返回到
枫糖尿症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