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
对
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是[[卡斯钦-贝克病]]的临床[[症状]]之一。卡斯钦-贝克病(Kaschin-Beck disease)即[[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软骨]]骨关节[[畸形]]病,是以软骨[[坏死]]为主的变形性[[骨关节病]]。 ==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的原因== (一)发病原因 [[大骨节病]]病因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类因素,即病区生态环境低[[硒]];饮水中有机物污染;[[真菌毒素]]。 1.病区生态环境低硒 最初原苏联学者提出本病由1种或几种元素过多、不足或不平衡所引起。早期曾认为与水、土中钙少及锶多、钡多有关。后来又主张因病区水土和主副食中含磷、锰过多而致病。这些都未能从病人体内或实验研究中找到确切根据。 我国科学家发现大骨节病与环境低硒有密切关系:①我国本病病区分布与低硒土壤地带大体上一致,大部分病区土壤总硒量在0.15mg/kg以下,粮食硒含量多低于0.02mg/kg;②病区人群血、尿、[[头发]]硒含量低于非病区人群,病人体内可查出与低硒相联系的一系列[[代谢]]变化;③病区人群头发硒水平上升时,病情下降;④补硒后能降低大骨节病的新发率,促进[[干骺端]]病变的修复。 但也有一些重要事实不支持低硒是本病的病因:①有些地区低硒,并不发生大骨节病,如陕西的榆林、洛南以及四川、云南一些[[克山病]]病区;有些地区硒并不很低,却有本病发生,如山东的青州,山西的左权、霍县,陕西的安康,青海的班玛等;②补硒后不能完全控制本病的新发;③[[细胞培养]]表明,[[软骨细胞]]生长对硒并无特殊需要;④低硒的动物实验不能造成类似本病的[[软骨]][[坏死]]。 目前,比较多的人倾向于认为低硒只是本病发病的一种条件因素。 2.饮水中有机物污染 在我国许多病区,民间早就把本病起因归之于水质不良。日本学者泷泽等人研究饮水中植物性有机物与大骨节病的关系,认为有机物中的[[阿魏酸]]或对羟基[[桂皮]]酸可能为致病因素。 我国在1979~1982年的永寿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以及在其他一些地区的检测,发现水中腐殖酸总量和[[羟基]]腐殖酸含量与大骨节病[[患病率]]呈[[正相关]],与硒含量呈[[负相关]];病区土壤腐殖酸含量普遍、显著高于非病区。对病区饮水中有机物的分离鉴定表明,病区与非病区腐殖酸结构的核心部分无明显差异,[[小分]]子有机物如酚醌类、含硫和氮的苯丙[[噻唑]]类化合物在病区饮水中较多出现。用电子[[自旋共振]]([[ESR]])进行检测,发现病区饮水中有明显的[[自由基]]信号,其浓度显著高于对照非病区;病区饮水中自由基浓度与腐殖酸含量呈线性相关关系。有的研究者认为饮水中有机物污染产生外源性自由基([[半醌]]自由基),增多的自由基进入人体可损伤软骨细胞。 迄今有关饮水中有机物污染与大骨节病发病的关系,尚缺乏充分的[[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资料支持。 3.真菌毒素 早在1943~1945年间原苏联学者提出,病区谷物被某种镰刀菌污染并形成耐热的[[毒性]]物质,居民因食用含此毒物的食物而得病。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杨建伯等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近年来在T-2[[毒素]]方面取得了以下主要进展:①用ELISA法检测病区病户主食面粉、[[玉米]]粉中的T-2毒素,发现其含量明显高于非病区市售面粉、玉米粉;各地采集的大米、小米、黄米等粒状食粮均没有或仅检出痕迹量T-2毒素;②用禾谷镰刀菌[[接种]]非病区玉米制备菌粮,按10%比例掺人正常[[饲料]],喂雏鸡5周出现[[膝关节]][[骺板]]软骨带状坏死。直接应用T-2毒素纯品,按100µg/kg体重掺入饲料喂养雏鸡5周,出现膝关节软骨的明显退行性改变。 国内其他单位也在真菌毒素与大骨节病关系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目前各个病区谷物中的优势[[真菌]]不同,还缺乏一致性的致病真菌及其毒株,粮食中真菌毒素的检测结果也不尽一致。另外,由于技术方法的限制,现在还未能从大骨节病病人体内检出T-2毒素及其代谢产物。 4.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为了探讨病因与发病机制,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致力于本病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我国研究者一般都以软骨损害作为判定动物模型的基本形态学指标。但以往用大白鼠或狗所做的实验,在骺板和[[关节软骨]]所看到的多是散在性软骨细胞坏死、[[基质]][[变性]]、较小的无细胞区等缺乏特征的轻度改变,和对照组相比缺乏质的差别,因而难以判断其价值。近年来比较成功的是在[[恒河猴]]用病区粮、水所进行的实验。在饲以病区水或粮6个月或18个月后,大部分猴的关节软骨和骺板软骨深层出现灶状、带状坏死及坏死后的一系列继发变化(图1~4)。 <center>{{图片|gxqef7di.jpg|}}</center><center>{{图片|gxqeh9ot.jpg|}}</center><center>{{图片|gxqegw1z.jpg|}}</center><center>{{图片|gxqeh2tp.jpg|}}</center> 基本上重现了大骨节病的[[病理]]发展过程和主要病变特征。实验结果提示病区水和粮中都有致病因素存在;这类致病因素对实验动物的致病作用并没有随该病区病情减轻而变弱。 迄今未能证明动物界存在自然发生的大骨节病。以往所称病区家畜或狗的[[关节肿大]]、跛行,与人类大骨节病均相距甚远。国外提到可与本病相比拟的有2个:①家畜的[[骨软骨病]](osteochondrosis):这种病在关节软骨和骺板软骨可出现坏死和可发展为[[继发性]][[骨关节病]]等方面与大骨节病相似,但其最典型改变是软骨细胞[[分化]]障碍和局部肥大软骨细胞堆积。大骨节病虽可见骺板厚薄不均,但现有材料并未证明在软骨坏死之前,都先有肥大软骨细胞堆积作为基础。②鸟类的[[胫骨]][[软骨发育不良]](tibial dyschondroplasia):其基本病变是骺板[[软骨基质]]不能[[钙化]],软骨[[内化]]骨停止。虽然有时被人认为相当于家畜的骨软骨病,但由于没有软骨坏死,且关节软骨不受累,因而和人类大骨节病并无共同之处。 (二)发病机制 1.直接从病区、病户及当地市售的谷物(玉米和[[小麦]])中检出大量T-2毒素(单族孢霉族镰刀菌毒素)。用T-2毒素纯品按100µg/d剂量掺入正常饲料喂养雏鸡,雏鸡骺板软骨坏死,发生软骨[[关节病]],其病变特征与哺乳动物软骨关节病有相似之处。本病主要发生在幼年动物,关节软骨及骺板软骨出现选择性坏死,发生[[分离性骨软骨炎]],继而软骨[[关节]]变形。现已阐明T-2毒素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蛋白质]]和[[DNA]]的合成,导致[[骨细胞]]坏死。实验病理研究证明,T-2毒素所致的关节软骨坏变部位在[[细胞]]生长迅速[[增殖]]转向肥大的过渡带,与人类大骨节病变所见的骺板软骨深层改变在本质上是相同的。T-2毒素引起的软骨细胞损伤,主要是[[细胞膜]]系统的损伤、[[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这是由于膜的通透性改变,胞内离子和水的平衡紊乱,细胞发生[[水肿]]所致。线粒体损伤必然影响其能量供应功能,因而使细胞代谢发生障碍。软骨细胞膜结构损伤是软骨细胞坏死前早期[[超微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损伤则必将导致软骨细胞坏死。这一学说认为,大骨节病的致病因子是病区粮食中污染的镰刀菌产生的T-2毒素,其载体是病区的小麦(面粉)和玉米,而不是大米,其相关因素是病区特有的自然、社会和生活环境等。 无论从宏观或微观[[化学]]环境都证明,大骨节病病区人群处于低硒生态环境中,即病区生态学物质含硒量,从水、土、粮到人发、血中含量,显著低于非病区。补充硒能有效地纠正病区儿童硒营养水平,促进干骺病变的修复。硒及其化合物是一种[[抗氧化剂]],含硒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可[[催化]][[脂质]]氢[[过氧化物]]和[[过氧化氢]]的还原分解,防止其对细胞膜的损害,保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组织[[缺硒]],抗氧化能力降低,除引起细胞膜系统的氧化损伤外,亦可导致蛋白质、[[核酸]]等的自由基损伤,以致组织[[酶活性]]降低、[[胶原蛋白]]变性和DNA量减少等。儿童[[血浆]][[巯基]](即血浆总巯基、非蛋白巯基和[[蛋白]]结合巯基)减少与硒的缺乏有关,提示患儿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受损。研究认为硒对T-2毒素有[[拮抗作用]](包括其他镰刀菌毒素),可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由于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它能参与许多[[生物学]]过程,保护机体免受一系列外来[[化合物]]的损害。硒的抗氧化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过氧化反应,分解过氧化物消除有害的自由基,修复细胞膜[[分子]]的损伤等。另因T-2毒素主要影响[[肝细胞]][[ATP]]含量,而硒对T-2毒素引起的[[肝脏]]内ATP减少有保护作用,可保护肝细胞线粒体膜、[[微粒体]]膜和[[溶酶体]]膜免受损害,这些作用仍需深入研究证实。低硒和大骨节病的关系目前仍有争论。经调查发现低硒地区内有非病点,而高硒地区内有病点存在。一方面发现本病早期病变程度与硒水平之间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另一方面在3种不同类型(即中度活跃、轻度活跃和相对[[静止期]])的病区投硒1~3年,每年都有1%以下的干骺端病的新病例和4%以下[[骨骺]]新病例,而且发现发硒的含量与[[X线]]干骺端病变无直接关系。从多年硒防治的效果看,用X线片干骺端好转率来衡量,投硒组与对照组相比净好转率多数在10%~30%。所以不能说这种病是单纯缺硒引起,这种病还与锰、磷、锌等多种元素缺乏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改用深水井、饮用开水者,大骨节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改水]]可以预防控制大骨节病的发生,使患者病情减轻或相对稳定。改水后病区儿童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等的活性下降,与改水前相比有显著意义。所以认为大骨节病与水中有机物中毒有关。也有人研究认为大骨节病的发生与饮水无关,故仍需进一步研究。 2.软骨损害的发生机制 我国研究者主要有以下3种见解: 一种意见认为,本病软骨损害的[[生物化学]]基础是硫[[代谢障碍]]。[[硫酸软骨素]](Chs)是软骨基质的重要成分,持这种见解的研究者发现本病病人尿中Chs的[[排泄]]量增加,[[硫酸]]化程度降低,[[分子量]]变小,尿中各种氨基[[多糖]]的比例失调。他们认为这些变化提示有硫的利用障碍。体内Chs的硫酸化受肝、肾等脏器产生的[[硫酸化因子]](SF)所调控,他们发现本病儿童患者[[血清]]SF活力明显低于当地健康对照儿童,后者又低于非病区对照儿童。他们认为硫代谢障碍是SF活力降低的结果,本病的致病因素是通过干扰SF的[[生物]]功能而引起一系列软骨损害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细胞的膜缺陷状态是构成本病发病的生物化学基础。他们发现本病患儿[[红细胞]]的膜脂组成中[[磷脂]]减少,[[胆固醇]]/磷脂的分子比增加,在磷脂中又以[[磷脂酰胆碱]](PC)降低为主,[[鞘磷脂]]([[SM]])变化较小,SM/PC的分子比升高。这些变化意味着生物膜的老化。上述情况同样也见于本病患儿[[尸检]]材料的软骨分析中。他们认为生态环境[[低温]]、低硒和食物单调(磷脂摄入不足)的共同作用,导致膜系统脆弱和抗氧化能力降低而发病。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外源性自由基既可引起软骨细胞坏死,又可导致软骨细胞[[代谢异常]]。后者将合成和分泌富含Ⅰ型[[胶原]]的异常基质,发生速度快、粒度小、结晶度低的异常矿化,从而引发本病的病理化学过程。用病区粮、水饲养小鼠,发现软骨基质中Ⅰ型胶原增多,Ⅰ型/Ⅱ型之比增加。 上述氨基多糖、胶原和细胞膜系统的变化,都为探讨软骨损害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有益线索,但对于解释病因如何选择性作用于软骨的特定部位和启动一系列特征性改变,还存在较大距离。 3.病理 本病以侵犯骨关节系统为主,其他组织和系统,如[[肌肉]]组织、[[内分泌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也可受累。病变性质一般均以[[营养不良]]退行性变为主。主要侵犯软骨内化骨型[[骨骼]]的[[透明软骨]]部分(如[[四肢骨]])。病变呈对称性,关节增粗,呈[[短肢]][[畸形]],通常负重大、活动多的关节受累最重。软骨组织的病理改变主要有以下两种: (1)软骨的基本病理变化:首先侵犯骨骺软骨板,其次累及[[关节面]]软骨,出现骨骺弯曲、厚薄不均、软骨细胞排列不齐、[[骨化]]紊乱及生长延迟、停顿等现象。[[骨髓]]的[[毛细血管]]侵入软骨板深层,常将部分软骨带隔断或分割为软骨岛,这是本病的特点。有时在部分软骨带的基质内可发生钙化,构成横行骨梁。这些现象可致骨的生长停顿或延迟。骨骺软骨板的软骨基质亦软化。该处软骨细胞可完全消失,附近的软骨细胞则聚集成团。 本病主要累及软骨内成骨的骨骼,特别是四肢骨,表现为透明软骨的变性坏死及伴随的吸收、修复性变化。软骨细胞常见[[凝固性坏死]],[[细胞核]]固缩、碎裂、溶解消失后,残留红染的细胞影子(图5)。进而残影消失,基质红染,成为灶状、带状的无细胞区。坏死区还可进一步崩解、[[液化]]。坏死灶周围存活的软骨细胞常有反应性[[增生]],形成大小不等的软骨细胞团(图6)。在邻近[[骨组织]]处,坏死部位可发生病理性钙化;初级骨髓的[[血管]]和[[结缔组织]]侵入坏死灶内,出现[[机化]]、骨化,最终为骨组织软骨坏死以累及成熟中的软骨细胞(肥大软骨细胞)为主,呈现近骨性分布。坏死扩大时,也会波及其他层次的软骨细胞。坏死灶常为多发性,大小不一,呈点状、片状或带状。 <center>{{图片|gxqegph7.jpg|}}</center><center>{{图片|gxqegclr.jpg|}}</center> (2)骺板软骨病变: 骺板软骨的坏死主要发生于[[肥大细胞]]层,重者可贯穿骺板全层。骺板深层发生坏死后,该部由干骺端来的血管不能侵入,正常的软骨内成骨活动停止;但坏死灶上方存活的增生层软骨细胞还能继续增生、分化,导致骺板的这一局部增厚。在坏死灶的近骨边缘常发生退行性钙化,并可沿坏死灶的干骺端沉积[[骨质]],形成不规则的[[骨片]]或[[横骨]]梁,表示正常骨化过程停顿。而骺板的其他部分成骨活动仍在继续,因而造成骺板的厚薄不均和骨化线的参差不齐。 当坏死灶贯穿整个骺板时,由骺核和干骺端两个方向进行坏死物的吸收、机化和骨化,终于导致骺板提前骨性闭合,该[[管状骨]]的纵向生长早期停止,造成[[短指]](趾)或短肢畸形。 骺板软骨病理与X线变化的对应关系参看表1。 <center>{{图片|gxqehgl0.jpg|}}</center> 由于干骺端血管丰富,骺板软骨坏死后的吸收、机化和骨化发展较为迅速,因而其X线影像在较短时间(数月至1年)内可明显加重或好转愈复。 (3)关节软骨病变:关节面软骨也以同样的营养不良性病变开始,渐渐发生软骨破坏。关节面粗糙不平,常发生软骨[[溃疡]],影响关节活动,诱发[[疼痛]]。部分软骨可脱落构成“关节鼠”。重症者,关节软骨边缘部增殖而呈盘状[[隆突]],其后常有化骨,因而关节部变粗大。[[滑膜]]也有绒毛状增殖。[[绒毛]]脱落可成为游离体。软骨周围的滑膜也常肥厚,可构成软骨及赘骨,而致[[骨端]]更增大,边缘不规则。此外,骨质常呈普遍疏松,[[骨小梁]]破坏、吸收,可形成空泡和[[囊肿]]样结构,并可伴有增生性改变。骨质明显变薄,可疏松呈海绵状。骨髓腔扩张,髓内常出现坏死灶和空泡。肌肉、脏器和内分泌腺均伴有以营养不良性退行性变为主的病变。 和骺板软骨的坏死灶一样,关节软骨的病变也呈近骨性分布,即首先是深层成熟中的软骨细胞受累,常形成典型的带状坏死(图7)。由于此部坏死物质的吸收较为缓慢,坏死存在时间较久,故坏死灶周边部增生的软骨细胞团往往更引人注目。在较大的坏死灶当坏死物质崩解、液化后,形成[[裂隙]]或囊腔(图8)。在重力和摩擦等机械作用下,其表层软骨组织易成片剥落(分离性骨软骨炎),形成关节游离体(关节鼠),而局部关节面则留下大小不等的溃疡。重者病变部关节软骨可全层破坏消失,造成大片骨质裸露(图9)。在关节面的边缘部分,与软骨坏死相伴随常有软骨增生反应,导致关节边缘部分增厚(图10),且可骨化而形成骨性边缘增生物(图11)。由此而引起患者[[骨端增大]]、关节变形和活动受限。后期关节滑膜结缔组织增生、钙化和骨化,更加重了关节粗大。由于关节软骨的变性坏死、崩解剥落和修复增生等过程反复进行,以致晚期病例表现为变形性关节病的改变。但从未见发生骨性关节[[强直]]。用单克隆[[免疫]]组化法显示,关节软骨表层的Ⅱ型胶原表达减少,Ⅰ型胶原增多;增生的软骨细胞团有Ⅰ、Ⅱ、Ⅲ、Ⅵ型胶原表达。 <center>{{图片|gxqefezv.jpg|}}</center><center>{{图片|gxqefsxq.jpg|}}</center><center>{{图片|gxqegizq.jpg|}}</center><center>{{图片|gxqeflvs.jpg|}}</center><center>{{图片|gxqeg613.jpg|}}</center> 本病关节软骨病理与X线变化的对应关系参看表2。 <center>{{图片|gxqefznj.jpg|}}</center> 关节软骨坏死的吸收机化只能从[[骨板]]壳的正常缺口处开始,修复反应相对较弱,病变发展较为缓慢。因此,在X线[[下关节面]](骨端)的病变往往比干骺端的病变显影较晚,修复过程发展缓慢,历经较长时间而变化甚微。 ==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的诊断==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季发病最多,且[[症状]]较重,秋冬两季次之。发病与性别无关,多发生于[[骨骺]]未闭合的儿童和青少年,但成人也可发病,发病年龄最小者为3~8个月,以6~18岁者最多。 本病起病和发展都较缓慢,呈急性或[[亚急性]]过程者仅占3%左右。轻型病人或病变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有时可感觉[[疲乏]]及四肢活动不灵活,尤其在早晨,常需活动一番才能运动如常。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此为本病的前驱症状。在检查时可发现指、腕、肘、膝、[[踝关节]]有触痛和不定时的捻发样[[摩擦音]],[[手指]]末节轻度向掌侧弯曲,尤其多见于示指。 症状与[[体征]]:本病常在不知不觉中起病,病人初期可能自觉疲乏,[[四肢无力]],[[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走感]]、麻木感等),[[肌肉]]酸麻、[[疼痛]]等。这些症状常常不恒定,不明显。其主要的、典型的[[临床表现]]都与骨软骨损害和[[关节]]功能状况密切相关。 1.早期表现 在关节明显变大、出现[[短指]](趾)[[畸形]]之前,早期症状、体征多缺乏特征性。根据大量调查和随访观察,以下几种表现值得重视。 (1)[[关节疼痛]]:往往为多发性、对称性,常先出现于活动量大的指关节和负重量大的膝、踝关节。病人感觉为[[胀痛]]、酸痛或“骨缝痛”。 (2)指末节弯曲:即第2、3、4指的末指节向掌心方向弯曲,常大于15°。这是本病出现最早的体征,在病区对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但非病区少数儿童也可有程度较轻(小于15°)的指末节弯曲现象;病区没有指末节弯曲的青少年也可发生本病。指末节弯曲常与[[手指歪斜]]并存,歪斜以[[食指]]多见,其次是中指、[[环指]]。 (3)[[弓状指]]:手指向掌侧呈弓状屈曲。 (4)疑似[[指节增粗]]:一般发生在中节。 2.病情发展后的表现 本病病情进展以后,除关节疼痛等早期表现继续加重外,主要有以下症状体征出现: (1)关节增粗:最多见的是多发性、对称性[[指间关节]]增粗,常先出现在第2、3、4指的第一指间关节。一般右手指关节增粗比左手明显,受机械损伤的关节或妇女戴顶针的指关节增粗较重。 (2)关节活动障碍:表现为晨起感觉握拳僵硬,握拳不紧,指尖不能接触掌[[横纹]],握住的拳不能迅速伸展。[[肘关节]]屈伸受限,呈[[屈曲挛缩]]。[[肩关节]]受累时病人用手从头后摸不到对侧的耳朵,甚至洗脸洗不着前额。[[膝关节]]内翻或[[外翻]],呈O型腿或X型腿。由于膝、[[髋关节]]屈曲变形,病人蹲下困难,[[腰部]][[脊柱]][[代偿]]性前凸,臀部后凸,走路时[[步幅]]小,出现摇摆或瘸拐,呈“鸭行[[步态]]”。踝关节[[跖屈]]和背伸障碍。病人的疼痛和活动障碍常表现为休息后或晨起加重,稍事活动症状减轻。不少病人晨起后,需先扶床沿“溜溜”,然后才能迈步。 (3)关节摩擦音:从细小[[捻发音]]到粗糙的摩擦音不等。由于[[关节面]]不光滑、[[关节囊]][[滑膜绒毛]]的[[增生]]、脱落等因素引起。 (4)关节游离体:既可来源于剥落的[[关节软骨]]碎片,也可由增生的滑膜绒毛脱落而来,后者多为细小的米粒小体。游离体在[[关节腔]]内活动可能被卡住,形成关节绞锁而引起剧痛;随关节活动使游离体松动而得到缓解。 (5)[[骨骼肌]][[萎缩]]:本病的四肢肌肉,特别是小腿和[[前臂]]的屈侧肌肉常见萎缩,有时甚至出现在关节有明显改变之前。本病后期由于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制,更有失用性因素参与,以致萎缩更加严重。 (6)短指(趾)畸形:指节发育比常人短,[[手小形方]]。或因各指(趾)[[发育障碍]]程度不同,其长短失去正常互相间的比例关系。 (7)[[短肢]]畸形,身材矮小:各[[管状骨]]发育障碍程度常不均等。有的病人[[桡骨]]早期生长停止,[[尺骨]]相对较长,[[尺骨茎突]]向下方背侧移位,手向桡侧倾斜,造成[[马德隆畸形]](Madelung’s deformity)。发病年龄小而病变重者可形成[[大骨节病]]性[[侏儒]],病人肢体与头及躯干不成比例,一般[[上臂]]明显短于前臂,小腿明显短于[[大腿]],躯干接近正常人。 3.本病的分期分度 根据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早期、Ⅰ度、Ⅱ度、Ⅲ度,其主要临床表现见表3。根据对15年以上大骨节病病人的回顾性调查,发现早期病人有的可变为正常,有的可演变成Ⅰ度、Ⅱ度甚至Ⅲ度,但7岁以后发病者无1例变为Ⅲ度。早期[[临床体征]]为可逆性,Ⅰ度以上患者可保持不变或持续加重。因而对早期患者的治疗极为重要。 由表3可见,早期与工度的主要分界点在于是否确有多个指关节增粗;Ⅰ度与Ⅱ度的主要分界点在于是否有短指畸形;Ⅱ度和Ⅲ度的主要分界点在于是否有短肢畸形、身材矮小。 <center>{{图片|gxqehoa4.jpg|}}</center> 病情进一步发展,病人疲乏加重,四肢关节疼痛,小腿和前臂在工作或行走后疼痛加重。四肢关节运动更不灵活,检查可见手指关节或踝关节稍微增粗,常见于双手第2、3、4指的第1指间关节。指、腕、肘、膝、踝关节有轻度伸展和屈曲困难,肘关节不能完全伸展,大多成170°。四肢关节内出现明显而恒定的捻发样摩擦音。手、前臂和[[小腿肌]]肉轻度萎缩。此时身材高低尚如正常人,可负担一般体力劳动。患者可有[[扁平足]]。此为本病的第Ⅰ度。 [[疾病]]发展到第Ⅱ度,病人精神及体力更差,行走不便,尤其下坡时很感困难,只能担负轻劳动。指、腕、肘、膝、踝关节活动受限,伴有严重疼痛,以膝、[[踝关节疼痛]]较为多见。此期病人可出现一定程度的短指畸形,手指屈曲困难,握拳时手指不能接触掌面。肘关节痉挛性屈曲,可形成明显的角度,[[前臂旋前]][[旋后]]显著障碍,四肢肌肉明显萎缩。常因关节内生成关节小体而引起关节剧烈疼痛。扁平足较重。 疾病发展到第Ⅲ度,病人活动困难,行走时出现典型的鸭步,有极明显的短指畸形,身材矮小,可成为身高仅1米左右的矮人。双手不能握拳,[[肘关节屈曲]]极为明显,不能伸展到150°。四肢肌肉极度萎缩,有明显[[腰椎]]代偿性前弯。劳动能力极度减退,甚至丧失劳动力。但智力发育正常。 如果病人来自本病流行地区,呈明显的慢性、对称性关节粗大变形,身材矮小,诊断不难。在流行区内,如发现儿童关节疼痛、活动不灵、痉挛或有摩擦音等现象,应首先想到本病,可进一步作骨关节[[X线]]检查,尤其是手指的X线检查,以便及早确定诊断。[[实验室检查]]对本病仅有辅助诊断作用。 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我国于1995年制定了本病的诊断标准。 1.诊断原则 根据病区[[接触史]]、症状和体征以及[[手骨]]X线拍片所见手指、[[腕关节]]骨关节面、[[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和骺核的多发性对称性凹陷、[[硬化]]、破坏及变形等改变可诊断本病。X线[[指骨]]远端多发对称改变为本病特征性指征。 2.诊断及分级标准 (1)严重程度诊断: ①早期: 干骺未完全愈合儿童,具备以下4项中A.、C.或B.、C.或B.、D.或只有C.者,诊断为早期。 A.手、腕或踝、膝关节活动轻度受限、疼痛。 B.多发对称性手指末节屈曲。 C.手、腕X线片有骨关节面或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或骺核不同程度的凹陷、硬化、破坏、变形。 D.[[血清酶]]活性增高,尿肌酸、[[羟脯氨酸]]、黏多糖含量增加。 ②Ⅰ度:在早期改变基础上出现多发对称性手指或其他四肢关节增粗、屈伸活动受限、疼痛、肌肉轻度萎缩,干骺端或[[骨端]]有不同程度的X线改变。 ③Ⅱ度:在Ⅰ度基础上,症状、体征加重,出现短指(趾)畸形,X线改变出现[[骺线]]早闭。 ④Ⅲ度:在Ⅱ度基础上,症状、体征、X线改变加重,出现短肢和矮小畸形。 (2)活动型和非活动型诊断:干骺未完全愈合的大骨节病儿童,具备以下任何一项则诊断活动型,否则为非活动型。 ①手、腕X线片呈现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增宽、硬化、深凹陷。 ②血清酶活性增高,尿肌酸、羟脯氨酸、黏多糖含量增加。 ==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的鉴别诊断== [[手指或手臂部刺痛及麻木感]]:[[颈椎]]椎管狭窄患者多[[主诉]]在本病初发时有[[手指]](多在指尖)或手臂部[[疼痛]]及麻木感,尤以[[刺痛]]为多见。 [[食指和中指僵硬痛麻]]:是颈椎[[骨质增生]]的[[症状]]之一。病人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引起颈枕部或颈肩部一阵一阵或持续不断[[隐痛]]、剧痛或麻木,并且沿着受影响的[[神经根]][[走行]]的方向,串到该神经根所分布的地方;逐渐地一侧[[上肢]]、[[手背]]、手指等也可出现[[放射性]]的剧痛并伴麻木感,疼痛呈烧灼样或刀割样,伴有针刺或过电样串麻感;当[[颈部]]活动或[[咳嗽]]、[[打喷嚏]]或用力大时,疼痛及串麻感可加重,病人在开玩笑时也不敢放声大笑,[[放射痛]]的部位与[[颈椎病]]变的节段有关。此外,还可出现上肢发沉、酸痛[[无力]]、[[握力减退]]、持物坠落等观象,甚至连笔也握不住,手拿其他东西也感到困难。在晚上颈肩及上肢可能痛得更厉害,翻来覆去睡不着,而且睡觉时患肢体受压后容易出现酸胀麻木感。 [[手指尖痛或触痛]]:是外周[[神经病]][[综合征]]或者[[肠病性肢皮炎]]的[[临床表现]]。趾痛,肢端[[感觉异常]],腿足协调不良,手指尖痛或触痛,[[痛觉过敏]]/局限性肢体痛,[[腿痛]],多动腿,[[感觉迟钝]],感觉异常,[[手指麻木]]。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季发病最多,且症状较重,秋冬两季次之。发病与性别无关,多发生于[[骨骺]]未闭合的儿童和青少年,但成人也可发病,发病年龄最小者为3~8个月,以6~18岁者最多。 本病起病和发展都较缓慢,呈急性或[[亚急性]]过程者仅占3%左右。轻型病人或病变早期常无明显症状,有时可感觉[[疲乏]]及四肢活动不灵活,尤其在早晨,常需活动一番才能运动如常。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此为本病的前驱症状。在检查时可发现指、腕、肘、膝、[[踝关节]]有触痛和不定时的捻发样[[摩擦音]],手指末节轻度向掌侧弯曲,尤其多见于示指。 症状与[[体征]]:本病常在不知不觉中起病,病人初期可能自觉疲乏,[[四肢无力]],[[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走感]]、麻木感等),[[肌肉]]酸麻、疼痛等。这些症状常常不恒定,不明显。其主要的、典型的临床表现都与骨软骨损害和[[关节]]功能状况密切相关。 1.早期表现 在关节明显变大、出现[[短指]](趾)[[畸形]]之前,早期症状、体征多缺乏特征性。根据大量调查和随访观察,以下几种表现值得重视。 (1)[[关节疼痛]]:往往为多发性、对称性,常先出现于活动量大的指关节和负重量大的膝、踝关节。病人感觉为[[胀痛]]、酸痛或“骨缝痛”。 (2)指末节弯曲:即第2、3、4指的末指节向掌心方向弯曲,常大于15°。这是本病出现最早的体征,在病区对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但非病区少数儿童也可有程度较轻(小于15°)的指末节弯曲现象;病区没有指末节弯曲的青少年也可发生本病。指末节弯曲常与[[手指歪斜]]并存,歪斜以[[食指]]多见,其次是中指、[[环指]]。 (3)[[弓状指]]:手指向掌侧呈弓状屈曲。 (4)疑似[[指节增粗]]:一般发生在中节。 2.病情发展后的表现 本病病情进展以后,除关节疼痛等早期表现继续加重外,主要有以下症状体征出现: (1)关节增粗:最多见的是多发性、对称性[[指间关节]]增粗,常先出现在第2、3、4指的第一指间关节。一般右手指关节增粗比左手明显,受机械损伤的关节或妇女戴顶针的指关节增粗较重。 (2)关节活动障碍:表现为晨起感觉握拳僵硬,握拳不紧,指尖不能接触掌[[横纹]],握住的拳不能迅速伸展。[[肘关节]]屈伸受限,呈[[屈曲挛缩]]。[[肩关节]]受累时病人用手从头后摸不到对侧的耳朵,甚至洗脸洗不着前额。[[膝关节]]内翻或[[外翻]],呈O型腿或X型腿。由于膝、[[髋关节]]屈曲变形,病人蹲下困难,[[腰部]][[脊柱]][[代偿]]性前凸,臀部后凸,走路时[[步幅]]小,出现摇摆或瘸拐,呈“鸭行[[步态]]”。踝关节[[跖屈]]和背伸障碍。病人的疼痛和活动障碍常表现为休息后或晨起加重,稍事活动症状减轻。不少病人晨起后,需先扶床沿“溜溜”,然后才能迈步。 (3)关节摩擦音:从细小[[捻发音]]到粗糙的摩擦音不等。由于[[关节面]]不光滑、[[关节囊]][[滑膜绒毛]]的[[增生]]、脱落等因素引起。 (4)关节游离体:既可来源于剥落的[[关节软骨]]碎片,也可由增生的滑膜绒毛脱落而来,后者多为细小的米粒小体。游离体在[[关节腔]]内活动可能被卡住,形成关节绞锁而引起剧痛;随关节活动使游离体松动而得到缓解。 (5)[[骨骼肌]][[萎缩]]:本病的四肢肌肉,特别是小腿和[[前臂]]的屈侧肌肉常见萎缩,有时甚至出现在关节有明显改变之前。本病后期由于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制,更有失用性因素参与,以致萎缩更加严重。 (6)短指(趾)畸形:指节发育比常人短,[[手小形方]]。或因各指(趾)[[发育障碍]]程度不同,其长短失去正常互相间的比例关系。 (7)[[短肢]]畸形,身材矮小:各[[管状骨]]发育障碍程度常不均等。有的病人[[桡骨]]早期生长停止,[[尺骨]]相对较长,[[尺骨茎突]]向下方背侧移位,手向桡侧倾斜,造成[[马德隆畸形]](Madelung’s deformity)。发病年龄小而病变重者可形成[[大骨节病]]性[[侏儒]],病人肢体与头及躯干不成比例,一般[[上臂]]明显短于前臂,小腿明显短于[[大腿]],躯干接近正常人。 3.本病的分期分度 根据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早期、Ⅰ度、Ⅱ度、Ⅲ度,其主要临床表现见表3。根据对15年以上大骨节病病人的回顾性调查,发现早期病人有的可变为正常,有的可演变成Ⅰ度、Ⅱ度甚至Ⅲ度,但7岁以后发病者无1例变为Ⅲ度。早期[[临床体征]]为可逆性,Ⅰ度以上患者可保持不变或持续加重。因而对早期患者的治疗极为重要。 由表3可见,早期与工度的主要分界点在于是否确有多个指关节增粗;Ⅰ度与Ⅱ度的主要分界点在于是否有短指畸形;Ⅱ度和Ⅲ度的主要分界点在于是否有短肢畸形、身材矮小。 <center>{{图片|gxqehxgu.jpg|}}</center> 病情进一步发展,病人疲乏加重,四肢关节疼痛,小腿和前臂在工作或行走后疼痛加重。四肢关节运动更不灵活,检查可见手指关节或踝关节稍微增粗,常见于双手第2、3、4指的第1指间关节。指、腕、肘、膝、踝关节有轻度伸展和屈曲困难,肘关节不能完全伸展,大多成170°。四肢关节内出现明显而恒定的捻发样摩擦音。手、前臂和[[小腿肌]]肉轻度萎缩。此时身材高低尚如正常人,可负担一般体力劳动。患者可有[[扁平足]]。此为本病的第Ⅰ度。 [[疾病]]发展到第Ⅱ度,病人精神及体力更差,行走不便,尤其下坡时很感困难,只能担负轻劳动。指、腕、肘、膝、踝关节活动受限,伴有严重疼痛,以膝、[[踝关节疼痛]]较为多见。此期病人可出现一定程度的短指畸形,手指屈曲困难,握拳时手指不能接触掌面。肘关节痉挛性屈曲,可形成明显的角度,[[前臂旋前]][[旋后]]显著障碍,四肢肌肉明显萎缩。常因关节内生成关节小体而引起关节剧烈疼痛。扁平足较重。 疾病发展到第Ⅲ度,病人活动困难,行走时出现典型的鸭步,有极明显的短指畸形,身材矮小,可成为身高仅1米左右的矮人。双手不能握拳,[[肘关节屈曲]]极为明显,不能伸展到150°。四肢肌肉极度萎缩,有明显[[腰椎]]代偿性前弯。劳动能力极度减退,甚至丧失劳动力。但智力发育正常。 如果病人来自本病流行地区,呈明显的慢性、对称性关节粗大变形,身材矮小,诊断不难。在流行区内,如发现儿童关节疼痛、活动不灵、痉挛或有摩擦音等现象,应首先想到本病,可进一步作骨关节[[X线]]检查,尤其是手指的X线检查,以便及早确定诊断。[[实验室检查]]对本病仅有辅助诊断作用。 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我国于1995年制定了本病的诊断标准。 1.诊断原则 根据病区[[接触史]]、症状和体征以及[[手骨]]X线拍片所见手指、[[腕关节]]骨关节面、[[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和骺核的多发性对称性凹陷、[[硬化]]、破坏及变形等改变可诊断本病。X线[[指骨]]远端多发对称改变为本病特征性指征。 2.诊断及分级标准 (1)严重程度诊断: ①早期: 干骺未完全愈合儿童,具备以下4项中A.、C.或B.、C.或B.、D.或只有C.者,诊断为早期。 A.手、腕或踝、膝关节活动轻度受限、疼痛。 B.多发对称性手指末节屈曲。 C.手、腕X线片有骨关节面或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或骺核不同程度的凹陷、硬化、破坏、变形。 D.[[血清酶]]活性增高,尿肌酸、[[羟脯氨酸]]、黏多糖含量增加。 ②Ⅰ度:在早期改变基础上出现多发对称性手指或其他四肢关节增粗、屈伸活动受限、疼痛、肌肉轻度萎缩,干骺端或[[骨端]]有不同程度的X线改变。 ③Ⅱ度:在Ⅰ度基础上,症状、体征加重,出现短指(趾)畸形,X线改变出现[[骺线]]早闭。 ④Ⅲ度:在Ⅱ度基础上,症状、体征、X线改变加重,出现短肢和矮小畸形。 (2)活动型和非活动型诊断:干骺未完全愈合的大骨节病儿童,具备以下任何一项则诊断活动型,否则为非活动型。 ①手、腕X线片呈现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增宽、硬化、深凹陷。 ②血清酶活性增高,尿肌酸、羟脯氨酸、黏多糖含量增加。 ==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根据目前对本病[[病因学]]的认识,仍主张开展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包括: 1.改善水、粮质量 鉴于研究显示病区水、粮与发病有关,特别是粮食中镰刀菌污染严重,[[改水]]、换粮或提高谷物的质量,是群防群治本病的主要措施。黑龙江省有关地区的10年防治经验,说明本法有效。 (1)改水:水质的改良可从两个方面着手:①加药改水,如加入[[卤碱]]、[[硫酸钠]]、[[硫磺]]、[[石膏]]或草木灰[[浸出物]]等;②[[净化水]]质,如打深井、引泉水、饮用过滤水或开水等。针对病区居民饮水矿化度较低、自然污染较重的情况,应努力改良水质。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打深井,或引水质好的泉水入村。应加强对饮水水源的保护,防止污染。水质不良、有机物含量高者可因地制宜修建滤水设施,集中滤过,统一供水。 (2)换粮:将病区居民的口粮由病区自产谷物改换国库粮或改旱田为水田,改主食[[玉米]]为大米,可使本病的病情得到基本控制。研究认为病区自产谷物(玉米、[[小麦]])镰刀菌污染严重,但[[稻谷]]的壳使大米隔绝了污染而不致病。但大面积防治采用换粮或改主食为大米,常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的建立儿童食堂,使易患幼儿、少儿进食非病区粮或主食大米。 (3)护粮:通过改善收割条件,提高谷物质量,减少致病物质进入人体,降低[[发病率]]。具体措施包括在谷物收割期间,改善农业操作,提高机械化水准,减少谷粒接触土壤而污染的机会。提倡割、运、打、凉四快。严格控制入库谷物的水分在15%以下,改善贮存条件等。 2.补[[硒]] 鉴于[[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病理研究提示,[[大骨节病]]的发生、发展与硒的摄入不足有关,补硒已成为群众性预防大骨节病的主要措施。许多地区的经验显示,补硒不仅可有加速[[干骺端]]病变的修复、制止病变加重的作用,而且对预防大骨节病的新发有效。具体补硒方法有: (1)硒片:每片含[[亚硒酸钠]]1mg。一般5岁以下给0.5mg,5~10岁mg,11岁以上2mg,每周服药1次。此法简便,但药价较贵,不适宜于大面积防治。 (2)硒[[蒸馏水]]溶液:用0.1%浓度,5岁以下服0.5ml,6~10岁ml,11岁以上2ml,每周服1次。硒的水溶液在体内吸收较片剂好,且价廉,但大面积防治应用不方便。 (3)硒盐:用[[亚硒酸钠片]]16mg加入1kg[[食盐]]中搅匀,接近1/6万,即16.67ppm;也有的用亚硒酸钠[[粉剂]]0.5kg加原盐45kg,搅匀后按比例加工成1/6万的硒盐或硒[[碘盐]];或用15ppm硒水溶液[[喷雾]]加入食盐食用。此类[[加硒]]食盐具有服硒生活化、价格低廉、无副作用等优点,便于开展大面积防治。 (4)硒粮:在农作物扬花期,用亚硒酸钠水溶液喷洒,每亩用亚硒酸钠0.5g~1.0g。此法可使粮食中硒含量提高4~10倍,且可使无机硒转变为有机硒,有利于机体吸收。但此法较费劳力,尚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干旱地区不便使用。 (5)其他高硒食品:如[[富硒]][[酵母]]、高硒鸡蛋、富硒腌制食品及其他富硒食物(鲜[[大蒜]]、鲜[[蘑菇]]、鱼、虾及猪、[[牛肾]]等),均可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适当予以补充。 总之,由于大骨节病的发病受制于多种因素,有效的预防需从多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如以本病著名的永寿县为例,通过“服硒、改水、管粮、吃杂”,大骨节病的患病情况自1980年至1986年下降约60%,在后3年无新发病例。 ==参看== *[[老年人骨关节炎]] *[[软骨外胚层发育不全]] *[[松毛虫性骨关节炎]] *[[血色病性骨关节病]] *[[增生性骨关节病]] *[[梅毒性骨软骨炎]] *[[松毛虫病骨关节病]] *[[肥大性骨关节病]] *[[复发性多软骨炎]] *[[卡斯钦-贝克病]] *[[透析性骨关节病]] *[[骨关节炎]] *[[紫绀-杵状指-肝病综合征]] *[[中心性软骨肉瘤]] *[[松毛虫性骨关节病]] *[[下肢症状]] <seo title="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的治疗_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的原因,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怎么办_症状百科" metak="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治疗,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原因,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症状" metad="A+医学百科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症状条目页面。介绍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是怎么回事,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的原因,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怎么办,如何治疗等。指(趾)和小..." /> [[分类:下肢症状]]
在这个页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图片
(
查看源码
)
返回到
指(趾)和小腿出现痉挛及隐痛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