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醛固酮过多症
对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hyperaldosteronism)是由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产生的[[醛固酮]]增多,造成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和[[血浆肾素活性]]受抑制,临床出现[[高血压]]及[[低钾血症]]等[[症状]]。可因[[肾上腺]]球状带[[细胞]][[增生]]或[[肿瘤]]引起,儿童以增生为多见,常为双侧性,肿瘤多为[[腺瘤]],以左侧为多见。肾上腺未见异常者称为特发性醛固酮过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最常见的病因为[[肾上腺皮质腺瘤]]或[[增生]][[性腺]]瘤,[[腺瘤]]多为单发。[[肾上腺]]未见异常者称为特发性[[醛固酮]]过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多数小儿病例为[[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引起分泌醛固酮增多,称为先天性[[醛固酮增多症]](congenital hyperaldosteronism)。其原因尚不明。 [[病理]]生理 本症主要临床先是由于大量[[固酮]]潴钠、排钾所引起,钠[[潴留]]导致[[细胞]]外血扩张个,[[血容量]]增多,[[血管]]壁内血钠离子浓度增加,固统治者还加强血管对去[[肾上腺素]]质的反应,引起[[高血压]],细胞外也扩张一定程度后,引起体内排钠系统的反应,肾(主要是肾曲小管)[[重吸收]]钠减少,[[心房肽]]分泌增多,促进钠的[[排泄]],从而[[代偿]]了大量固潴酮钠作用,使钠[[代谢]]达到近乎平衡的状态,不再继续潴钠,因而避免了细胞外液的进一步扩张和出现[[水肿]],[[心力衰竭]],大量固酮引起失钾,出现一系列因缺钾而引起的[[神经]]、即[[肌肉]]、[[心脏]]及[[肾功能]]障碍,细胞钾内离子丢失后,钠、氧离子由细胞内排出的较能减低,钠细胞、氧离子增加,细胞内PH下降,细胞外液氧离子减少、PH上升呈硷[[血症]]在一般常见的其他原因(如[[厌食]]、[[呕吐]]、[[腹泻]]、引起缺钾时,减弱,尿呈酸性,而在[[原发性]]固酮增多症中虽[[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缺钾,但在固酮作用单细胞内氧离子增多而呈现酸性,硷[[中毒]]时细胞外液游离钙减少,加上固酮促进尿镁排出故可出现肢端麻木和[[搐搦]]。 (二)发病机制 [[盐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远[[肾单位]]、[[汗腺]]、[[唾液]]的分泌液中钠的回吸收和钾的排泌,以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当盐皮质激素增多时,出现钠潴留和[[低血钾]]伴有[[碱中毒]]。钠、[[水潴留]]引起血容量增多,使[[心输出量]]增加而发生高血压。以醛固酮增多症为主要原因。 [[肾上腺皮质激素]]中发挥理盐作用的[[激素]]有数种,其中作用最强的为醛固酮,是人体内调节血容量的激素,通过调节[[肾脏]]对钠的重吸收,维持水平衡。醛固酮是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电解质的激素,醛固酮的分泌,是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实现的。当细胞外液容量下降时,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肾脏重吸收钠增加,进而引起水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容量增多;相反细胞外液容量增多时,通过上述相反的机制,使醛固酮分泌减少,肾重吸收钠水减少,细胞外液容量下降。血钠降低,血钾升高同样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分泌增加。 醛固酮进入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后,与[[胞浆]]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体]],后者通过[[核膜]],与核中[[DNA]]特异性结合[[位点]]相互作用,调节特异性mRNA[[转录]],最终合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进而使关腔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线粒体]]内[[ATP]]合成和管周膜上[[钠泵]]的活动性增加。从而导致对Na+的重吸收增强,对水的重吸收增加,K+的排出量增加。 醛固酮的作用部位主要是远端肾小管,由于醛固酮分泌过多,钠重吸收增加,钾及氢离子排泄增加,结果细胞外液钠增加,钾减少,出现[[低钾血症]]。血钠增加使循环[[血量]]增加,产生无血管障碍的[[良性高血压]],并[[反馈]]抑制肾素活性。低钾血症引起[[肌张力降低]],可见[[周期性]]四肢[[麻痹]]、[[知觉异常]]和碱中毒等。11[[去氧皮质酮]]和11[[去氧皮质醇]]的异常增多,见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11-[[羟化酶]]缺乏者。[[皮质酮]]和18[[羟皮质酮]]都是醛固酮的前身物质。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症状== 【[[症状]]】 (1)产生[[醛固酮]]的[[腺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癌肿一般>3cm,故定位诊断多为阳性,但其尚可分泌其他[[激素]],故[[临床表现]]多严重而复杂,[[生化]]紊乱如[[低血钾]]、[[碱中毒]]等较明显,易发生早期转移;腺瘤大多为单发,直径一般<2cm,故一般定位检查常为阴性,多具有典型的临床和实验室表现。 (2)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生化紊乱较APA及PAH为轻,[[肾素]]及AT-Ⅱ活性受抑制不明显。有人认为IHA可能是低肾素型[[原发性高血压]]的[[变异]]型,因为手术治疗不能使IHA治愈,即使双侧肾上腺全切除也不能消除其[[高血压]],而仍需继续使用[[降压药物]]控制。也有人认为IHA的发生可能是[[肾上腺皮质]]在功能与形态上对正常或低浓度的AT-Ⅱ呈超常反应,而导致[[皮质]][[增生]]及分泌过量醛固酮。 (3)高血压 病程中最早出现的症状为高[[血压]]。有的病人在早期发现高血压后可能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服用[[利尿药]]而诱发低血钾性[[肌麻痹]];或用[[低盐饮食]]而使低血钾得到改善,经久不出现症状。高血压多为中等度,血压长期增高后引起左心肥大和[[心衰]]。眼底多有小[[动脉痉挛]],偶有小量出血,而高血压[[视网膜病]]者极少见。此点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被抑制有关。 高血压是由于[[醛固酮分泌增多]]、血钠[[潴留]]、高血钠、低血钾使[[血管]]壁对升压物质的敏感性增强,更促使[[血压上升]]。血压随病程的发展逐渐增高,以后逐渐出现[[乏力]]、[[头晕]]、[[感觉异常]]。 低血钾伴碱中毒 由于[[肾小管]]排钾增多,血钾降低。 对于低血钾、高血压、碱中毒,伴[[夜尿增多]]、多饮[[多尿]]、尿钾增多,应疑为[[原醛]]症,需进一步检查。 (4)[[原发性]]肾上腺增生(primary adrenal hyperplasia,PAH):双侧肾上腺呈弥漫性增生,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生化异常,其发病机制现认为与[[ACTH]]无关。 (5)[[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对立位及AT-Ⅱ刺激无明显分泌升高反应,有时反呈下降,但对ACTH反应明显超过正常人,[[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及治疗可使醛固酮分泌减少、[[血压下降]]、血钾恢复正常。 【诊断】 诊断标准中重要的是血中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值低,而醛固酮呈高值,血中[[皮质醇]]正常或尿中[[17-KS]]、17-OHCS正常。高血压并发[[周期性瘫痪]]及手足[[抽搐]]症时,或[[血清]]钾3mmol/L以下和尿排钾20mmol/d以上,就应疑为本病。 1.限制[[食盐]]试验(limiting salt test) 正常人肾素活性升高,醛固酮分泌增加。 诊断方法:每天食盐限制2g以下,共5~7天,测定限制食盐前后早晨安静时的[[血浆]]肾素及醛固酮含量。[[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者无明显变化。 2.[[呋塞米]]、直立位刺激试验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时,2种值一般无改变,但有时醛固酮值上升,原因为应激性ACTH增加,刺激醛固酮分泌。 诊断方法:早晨[[空腹]]安静卧床[[静脉注射]]呋塞米1mg/kg,以后保持2 h直立位,测定注射呋塞米前后的[[血浆肾素活性]]和醛固酮。 3.DOCA刺激试验(DOCA stimulating test) 健康人用DOCA([[醋酸]][[脱氧皮质酮]])后钠潴留,循环血浆量增加,肾素和醛固酮分泌受抑制比试验前降低50%以下。也可用9α-[[氟氢可的松]]口服代替DOCA。但原发性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血浆肾素无变化,醛固酮有轻度升高的倾向。 4.ACTH刺激试验(ACTH stimulating test)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增加较显著,用地塞米松抑制内源性ACTH,对外源性ACTH刺激使醛固酮升高较明显,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比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增加更显著。正常人用ACTH 6h后,血浆醛固酮含量比刺激前增加2倍以上。 根据特有的临床症状,不难诊断。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诊断==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检查化验=== ㈠血[[生化]]检查 1.血钾确定有无[[低血钾]]对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为测定结果较为可靠,检查前应停用[[利尿剂]]3~4周。有人主张在检查期间,每日[[口服氯化钠]]6g(分3次口服)共5~7天,并须连续多次测定才更可靠。血钾可降至2.0~3.0mmol/L。但是,本病早期低血钾的临床[[症状]]常不存在,甚至血钾也在正常范围内,此时仅可从[[醛固酮]]分泌率增快、[[血浆肾素活性]]偏低及[[高血压]]才疑及此病。数年后才发展成间歇性低血钾症期,伴[[应激]]后发生阵发性[[肌无力]]及[[麻痹]]表现。至较晚期才发展为持续性低血钾伴阵发性麻痹症状。尤其是[[肾小管病变]]更是长期低血钾的后果。因此,低血钾症是随病情加重而逐渐明朗化的。 2.血氯化物常低于正常值。 3.血钠有轻度增高。 4.二氧化碳结合率常上升,提示[[代谢性碱中毒]]。 5.[[血浆]]pH常偏高,可达7.6。 6.钙、磷大多正常。有[[搐搦]]者游离钙常偏低。 7.镁正常[[血镁]]0.85±0.15mmol/L。患者可轻度降低。 8.[[糖耐量]]试验由于失钾,抑制了[[胰岛素]]的分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可呈[[耐量]]减低。 9.[[静脉血]]浆中[[醛固酮测定]]正常人卧位为5.2±2μg/dl。本病患者明显升高,[[肾上腺皮质]][[肿瘤]]者尤为明显。 ㈡尿 1.[[尿量]]增多[[尿常规]]呈[[比重]]降低,且趋向固定。呈碱性或中性,有时有[[尿路感染]]表现。 2.尿钾在普通饮食时虽有低血钾,但尿钾仍较多,超过30mmol/24h,是本病之特征。 3.尿醛固酮常高于正常(10μg/24h)。但尿醛固酮排出量受许多因素影响,测定时应固定钠、钾的摄入量(钠160mmol/d,钾60mmol/d)。并反复多次测定才可靠。当血钾严重降低时,尿醛固酮排出增多则不明显。对尿醛固酮排出量正常者则必须补钾后再测尿醛固酮、醛固酮分泌率或静脉血浆醛固酮,若增高则有诊断价值。 ㈢[[唾液]]中的钠/钾比正常<2。<1.0时即应疑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㈣某些特殊试验 1.[[钾负荷试验]]在普通饮食条件下(每日钠160mmol,钾60mmol),观察1周,可发现钾[[代谢]]呈负平衡。继之补钾1周,每日增加钾100mmol,但仍不能纠正低血钾症。而其它原因所致的低血钾者,血钾却有明显的升高。 2.食物中钠含量改变对钾代谢的影响[[低钠试验]]:正常人当食物中[[氯化钠]]摄入少于20~40mmol/d,1周后,尿醛固酮增高,尿钠降低,但尿钾不降低。但在[[原醛]]症者,由于继续贮钠排钾,则尿钠降低,原已增高的醛固酮不进一步升高,而尿钾也同时降低。尿钾降低的原因是由于尿钠降低,限制了与钾的交换。高钠试验:对病情轻、血钾降低不明显的疑似原醛症病人,可作高钠试验。每日钠240mmol,共1周。如为轻型原醛症则由于大量钠进入远曲小管并进行离子交换,使尿钾排出增加,血钾将更降低。对严重低血钾的典型病例不应作高钠试验,以免加重病情。钠摄入量对[[肾素]]和醛固酮的影响见表1。 3.螺旋内酯([[安替]]舒通、Spironolactonum)治疗试验此药可[[拮抗]]醛固酮在[[肾小管]]中对电解质的作用而改善症状,但尿醛固酮排量仍显著增高。方法是每日分~4次口服安替舒通300~400mg,连续1~2周以上。患者服药后血钾升高恢复正常,[[血压下降]]至正常。[[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结果与原醛症相同。 4.[[血浆肾素活性测定]]正常人血浆肾素活性(当每日钠摄入量为200mmol,站立3小时)为3.2±0.5mμg/ml,每日钠摄入量为10mmol,站立3小时则为17.6±0.9ng/ml。原醛症时无论在高钠还是低钠条件下,均有明显降低。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者则均明显增高。故可依此来进行鉴别原醛症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正常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意义相同。其正常值平均26±10pg/ml,立位加速尿激发后平均增加45±38。原醛症时下降,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时上升。 ㈣其他检查 1.[[心电图]] 低血钾引起心电图的改变,表现为[[Q-T间期延长]],T波增宽、降低或倒置,U波的出现或T-U波相连成双峰,可见高血压左室肥大的改变。 2.[[腹部]]CT或[[MRI]]扫描 可鉴别为[[肾上腺]][[腺瘤]]或[[增生]]。131I-19-碘化[[胆固醇]]肾上腺扫描或照相:可根据[[放射性]]浓集的区域大小和浓集程度判断病变部位,以指导手术。 3.[[肾脏]][[B超]] 了解两侧肾上腺的情况。 4.125I-胆固醇扫描 检测两侧及[[肾上腺静脉]]血中醛固酮的浓度,可以鉴别肿瘤和增生。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鉴别诊断=== 需要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进行鉴别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1.[[原发性高血压]]发生[[低血钾]] [[原发性高血压病]]服用[[利尿药]]治疗未曾补钾时可出现低血钾、[[肌无力]],鉴别时需停服利尿药并补钾后,原发性高血压者血钾恢复正常。 2.[[肾缺血]]性[[高血压]]继发[[醛固酮]]增多 肾缺血性高血压较[[原醛]]时高,高血压的进展较快,有时在[[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静脉肾盂造影]],可见患侧肾显影和消失均延迟。[[血浆肾素活性]]增高,是产生[[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的原因。体内钠丢失,过多(出汗、[[腹泻]]、[[肾小管酸中毒]]等)[[血容量]]减少时均可发生[[生理]]性[[肾素]]-[[醛固酮分泌增多]],亦可发生[[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肾小球旁器增生]]症(即Bartter[[综合征]]) [[巴特综合征]]即Bartter综合征,以低血钾性[[碱中毒]],血肾素、醛固酮增高,但[[血压]]正常,肾小球旁器增生和肥大为特征。早期表现为多尿、烦渴、[[便秘]]、[[厌食]]和[[呕吐]],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已认为是由[[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低血钾[[症状]]为主。[[胎儿期]]Bartter综合征表现为间歇性发作的[[多尿]],致孕22~24周出现[[羊水过多]],需反复抽[[羊水]],以阻止[[早产]]。儿童型最常见症状为生长延缓(51%),其次为肌[[乏力]](41%),还有[[消瘦]](3l%)、多尿(28%)、[[抽搐]](26%)、烦渴(26%)等。成人型最常见症状为肌乏力(40%),其次为[[疲劳]](21%)、抽搐(26%),较少见症状有[[轻瘫]]、[[感觉异常]]、[[遗尿]]、[[夜间多尿]]、便秘等。 4.肾潴[[钠过多]]综合征即Liddles综合征 有家族性,[[肾小管]]保留钠的能力特别强,钠钾交换过于旺盛,钾消耗过多,出现高血压、低血钾、高血钠、碱中毒及尿排钾量增高。醛固酮分泌不增多反而减低,给予低钠饮食,[[螺内酯]]([[安体舒通]])都不能降低血钠,[[地塞米松]]亦无效,可用[[氨苯蝶啶]](triamterene)治疗,直接抑制远球肾小管钠的回吸收,并减少钾的[[排泄]],同时补充[[氯化钾]],可使血压正常,纠正低血钾,改善临床症状。 5.[[恶性高血压]] 恶性高血压病(malignant hypertension)也称[[急进型高血压病]],较少见,多见于青壮年。可由缓进型高血压恶化而来,或起病即为急进型高血压。临床上起病急,进展快,[[血压升高]]明显,常超过230/130mmHg.恶性高血压特征性病变表现为细动脉纤维素样[[坏死]]和坏死性细动脉炎。[[增生]]性[[小动脉硬化]]主要发生在肾[[小叶间动脉]]及弓形[[动脉]]等处,主要表现为内膜显著增厚,内弹力膜分裂,SMC增生肥大,[[胶原]]等[[基质]]增多,使[[血管]]壁呈同心层状增厚,如洋葱皮样。病变主要累及肾和[[脑血管]],常致肾、[[脑发]]生[[缺血性坏死]]和[[出血]]等,严重损害肾、脑功能。患者大多死于[[尿毒症]]、严重损害肾、[[脑出血]]或[[心力衰竭]]。 血压极高,发展快,因[[毛细血管]][[痉挛]],[[肾脏]]普遍[[缺血]],使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高并继发醛固酮增高。高血压常伴有[[视网膜病]],[[视网膜]]有[[渗出]]、大量出血及[[视盘水肿]],[[视力障碍]],同时伴有[[肾功能]]减退、[[氮质血症]]、[[血尿素氮]]增高,一般无碱中毒,血钠亦不高。 6.[[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又称[[肾上腺生殖器综合征]]或[[肾上腺]]性变态征。主要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生物合成]]过程中所必需的酶存在缺陷,致使[[皮质]]激素合成不正常。多数病例肾上腺分泌理糖激素、理盐[[激素]]不足而[[雄性激素]]过多,故临床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伴有女孩[[男性化]],而男孩则表现[[性早熟]],此外尚可有低血钠或高血压等多种症候群。 (1)11-[[羟化酶]]缺乏:先天性11-羟化酶缺乏时,11-[[去氧皮质酮]]和11-[[去氧皮质醇]]的增多。二者皆有潴钠排钾作用,可引起高血压,同时还可有性征异常。 (2)17-羟化酶缺乏:17-羟化酶缺乏时,[[皮质酮]]及11-去氧皮质酮合成增多引起高血压、血钠增高,血钾降低,性发育障碍,男性外生殖器表现为女性。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并发症== 可发生高血钠,[[血液]]中钠的浓度太高即为高血钠症(Hypernatremia ),主要由[[脱水]]引起。发生的原因可能有:摄取过少水分、[[腹泻]]、[[呕吐]]、[[发烧]]、过度出汗、[[尿崩症]]、脑下垂体受损、其他电解质失调、镰型血球病、使用药物等等。高血钠症在老年人当中最普遍。高血钠症最重要的[[症状]]起因于脑部官能障碍,严重高血钠症会导致混乱、[[肌肉]]痉挛、发作、[[昏迷]]、甚至死亡。 [[血压]]随病程的发展逐渐增高,血压长期增高后引起左心肥大和[[心衰]],眼底多有小[[动脉痉挛]],偶有小量出血; [[低血钾]]伴[[碱中毒]],低血钾性[[肌麻痹]];可出现[[夜尿增多]]等。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预防 预防措施参照[[出生缺陷]]性[[疾病]],预防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 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等。 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 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应作好[[遗传学]]咨询工作,作好孕期的各项保健工作。 孕妇应加强营养,不可偏食,应多食富于[[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以防止对[[胎儿]]生长发育影响。 (二)预后 一般手术治疗可收到较好效果,术后10天左右血内电解质恢复正常。但应继续观察临床[[症状]]和电解质,长期追踪以防复发。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由[[肾上腺]]两侧[[增生]]引起者,一般不采用手术而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目前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类。 (1)[[螺内酯]]([[安体舒通]]):为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属于[[类固醇]]类化合物,主要作用是在远曲小管与[[醛固酮]]竞争结合性[[受体]],而达到[[拮抗]]醛固酮效用。此外,尚有轻度的类固醇[[合成酶]]抑制作用。主要[[副作用]]为高血钾、低血钠、[[消化道]]反应、[[男性乳房发育]]等。 用药用量:常用剂量2mg/kg,分3次口服,用药1~3周后可见[[血压下降]]、血钾回升、尿醛固酮排量减少。 (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主要用于治疗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4周后可见血压下降、血钾回升,尿醛固酮减少。[[依那普利]](enalapril)。副作用小。 用药用量:可用于长期治疗,每天用量为10~80mg。 (3)钠转运[[抑制剂]]:可抑制远曲小管对钠的回吸收、阻抑小管排钾、引起钠[[利尿]]、尿钾排出减少,因而纠正水钠[[潴留]]、[[高血压]]及[[低血钾]]。常用制剂有2种,此2种药物均较安全,副作用远比螺内酯(安体舒通)小。最主要的副作用是[[高血钾]],偶见[[眩晕]]、[[过敏反应]],长期使用[[氨苯蝶啶]]偶可导致[[肾结石]]。 用药用量: A[[阿米洛利]](amiloride),常用量为每天10~40mg,其作用较氨苯蝶啶强8~10倍。 B氨苯蝶啶,常用量为每天100~300mg。 (4)类固醇[[合成抑制剂]]: ①trilostane:竞争性3-[[羟类固醇]][[脱氢酶]]抑制剂。 ②[[氨鲁米特]]([[氨基导眠能]]):抑制碳[[链酶]],阻断[[胆固醇]]转变为孕[[烯醇]]酮而使醛固酮及其[[皮质]]激素合成受阻、 ③[[酮康唑]]:可抑制11β-[[羟化酶]]及18-羟化酶而阻断醛固酮及[[皮质醇]]合成。 (5)钙通道阻滞药:临床常用[[维拉帕米]]([[异搏定]])及[[硝苯地平]]([[硝苯吡啶]],[[心痛定]])二种,以后者为适宜。 (6)[[血清素]]能[[拮抗剂]](serotonergic antagonist)及[[多巴胺]]增效剂:[[赛庚啶]]与[[溴隐亭]]单用或联合使用。 (7)其他药物:[[心房利钠肽]]([[ANP]])和[[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 ANP)是由21~3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类[[激素]],它能抑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抑制醛固酮和[[ADH]]的释放,因而具有促进钠、水排出的功用。 [手术]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确诊后需手术治疗。 [[术前准备]]包括限制钠盐,补充钾盐和给予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安体舒通)来纠正电解质及降低[[血压]]。安体舒通的用量为每天20~40mg,[[术前用药]]时间为2周,[[血浆]]及[[红细胞]]内的钾含量可正常化。可采用口服钾盐或胃肠外补钾来促进血钾正常。 螺内酯(安体舒通)及其[[衍生物]]是常用的抗醛固酮药物,与[[肾小管]][[盐皮质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起排钠保钾作用。此外,螺内酯(安体舒通)可直接影响醛固酮合成,因其[[化学]]结构与内源性[[皮质类固醇]]相似,且在体内[[羟基]]化。 发现[[腺瘤]]时应切除。如为两侧增生,或一侧腺瘤伴两侧增生,可做一侧肾上腺全切,另一侧切除一半,必要时再辅以拮抗剂治疗。 手术次全切除后仍有高血压复发者,用螺内酯抑制醛固酮分泌和[[低盐饮食]]治疗效果较好。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护理== 本病原因尚不明,目前尚无确切预防措施。 ==参看== *[[儿科疾病]] <seo title="小儿醛固酮过多症,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症状_什么是小儿醛固酮过多症_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治疗方法_小儿醛固酮过多症怎么办_A+医学百科" metak="小儿醛固酮过多症,小儿醛固酮过多症治疗方法,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的原因,小儿醛固酮过多症吃什么好,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症状,小儿醛固酮过多症诊断" metad="A+医学百科小儿醛固酮过多症条目介绍什么是小儿醛固酮过多症,小儿醛固酮过多症有什么症状,小儿醛固酮过多症吃什么好,如何治疗小儿醛固酮过多症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hyperald..." /> [[分类:儿科疾病]]
返回到
小儿醛固酮过多症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