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诊疗/心肌梗死
对
家庭诊疗/心肌梗死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Hierarchy header}} [[心肌梗死]]是一种急症。它是由于供给某部分心脏的[[血液]]突然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导致[[心肌]]因[[缺血]]而[[坏死]]。 ==病因== 当[[冠状动脉]]阻塞严重地减少或完全中断流向[[心脏]]某一区域的血流时,将会发生心肌梗死。如果心肌血供完全阻断或明显减少持续超过数分钟,则心肌组织将发生坏死。 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脏的泵血功能直接与损伤组织([[梗死]]组织)的范围和部位有关。由于每一支冠状动脉各自供应特定的心脏区域,因此心肌损伤的部位取决于哪一支[[血管]]发生梗阻。如果一半以上的心肌组织损伤,将不能维持[[心脏功能]],发生严重的障碍和死亡。有时甚至心肌组织损伤范围并不广泛,但由于泵功能的下降,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导致[[心衰]]或[[休克]]。损伤的心脏逐渐增大来部分[[代偿]]心脏泵功能下降(增大的心脏收缩更有力)。心脏增大也反映了心肌本身的损伤。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脏长大者的预后比心脏正常者差。 [[血栓]]是冠状动脉阻塞最常见的原因。通常,由于[[粥样斑块]]存在已有冠状动脉部分狭窄。粥样斑块发生破裂或撕伤,加重阻塞。同时破裂的粥样斑块也促进了[[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裂不仅限制了血液在[[动脉]]内流动,而且引起[[血小板]]粘附集聚,进一步促使血栓形成。 引起心肌梗死的一个少见的原因是来自于心脏本身的血栓的[[栓塞]]。有时血栓在心脏内形成,碎裂下来的小[[血块]]随血液流到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阻塞。另一个少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冠脉血流阻断。[[痉挛]]可以由于药物(如[[可卡因]]等)或吸烟引起,但有时原因不明。 ==[[症状]]== 大约2/3的患者在心肌梗死发生前数日内有间歇性[[胸痛]]、气促和[[乏力]]等症状。甚至于在体力活动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胸痛发作的频率仍然增加。这种不稳定型[[心绞痛]]最终发展成为心肌梗死。通常最常见的症状是[[胸部]]中份发生的疼痛,这种疼痛可以向[[背部]]、下颌或左肩部扩散或放射;较少见的情况下疼痛向右肩放射。疼痛可以在上述一个或多个部位发生,并不总是发生在胸部。心肌梗死时的胸痛与心绞痛相似,但通常疼痛更为剧烈、持续时间更长且不能被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所缓解。少见的情况,疼痛发生在[[腹部]],常与[[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 其他的症状包括[[晕厥]]以及[[心悸]]。不规则心跳([[心律失常]])可以严重干扰心脏泵血能力,甚至心脏停止有效的泵血([[心搏停止]]),导致病人[[意识丧失]]和死亡。 心肌梗死时,患者变得烦躁、[[多汗]]、[[焦虑]]以及濒临死亡的感觉。嘴唇、手和脚的颜色可以轻度变蓝。老年人可能出现[[定向障碍]]。 大约1/5的心肌梗死患者只有轻微的症状甚至没有症状。这种隐匿性心肌梗死只有在常规[[心电图]]检查时才能被发现。 '''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发生下列并发症: 心肌破裂、血栓、心律失常、心衰、休克、或[[心包炎]] 心肌破裂:由于损害的心肌变得薄弱,有时在心脏泵血作用的压力下会发生破裂。在心肌梗死期间或以后心脏有两部分特别薄弱:心肌壁和控制心脏[[二尖瓣]]开闭的心肌。如果这些心肌发生破裂,相应的[[瓣膜]]失去正常功能,导致突发的、严重的[[心力衰竭]]。 心肌破裂可发生在[[室间隔]]或游离壁心肌。间隔的破裂有时可以行[[外科]]修补术,而游离壁的破裂总是导致病人迅速死亡。 更常见的是,梗死后的心肌组织尽管没有破裂,它们亦不能正常地舒缩。损害的心肌组织被僵硬的[[纤维化]][[瘢痕组织]]代替,只能有很小的收缩或根本没有收缩。有时,心脏收缩时,部分心肌出现扩张或[[膨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制剂可减少该异常区域扩展。 损伤的心肌可在心肌壁上形成一薄薄的膨胀瘤([[室壁瘤]])。从[[心电图异常]]可怀疑其存在,但需作[[超声心动图]]确诊。这些室壁瘤不会破裂,但其存在能导致心律失常并降低心脏的泵血能力。由于室壁瘤内血液流动更缓慢,因而在心室腔内更易形成血栓。 血栓:20%~60%的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内有血栓形成。其中约5%患者,血栓碎裂,经动脉系统流向全身[[小动脉]],导致脑部小动脉阻塞([[脑卒中]])或其他器官阻塞。超声心动图可检出心脏内血栓,了解是否存在易患因素。常用抗凝剂如[[肝素]]和华法林来防止血栓形成。这类药物常在心肌梗死后持续服用3~6个月。 ==诊断== 任何时候,35岁以上的男性或50岁以上的女性[[主诉]]为胸痛时,都应考虑到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但是另外几种疾病可以出现与心肌梗死类似的胸痛症状,如[[肺炎]]、[[肺栓塞]]、心包炎、[[肋骨骨折]]、[[食管痉挛]]、[[消化不良]]以及[[创伤]]或运动后的胸部[[肌肉]]紧张等。心电图和某些血液学检查可以在心肌梗死数小时内作出诊断。 心电图是怀疑心肌梗死时首先进行的最重要的检查手段。在许多情况下,心电图能立即提供心肌梗死的诊断依据。在心电图上可以出现几种异常,主要取决于心肌坏死的面积、范围和部位。如果患者既往心电图已表现出心脏异常,就不易检测出新发生的心肌损害。如果轻微的心电图改变在数小时内恢复正常,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较小,某些血液学和其他的检测手段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测定血液中某些酶的水平有助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正常情况下肌酸磷酸激酶([[CK]]-MB)存在于心肌,当心肌发生损伤时该酶释放入血。心肌梗死发生后6小时内该酶的血浓度升高,并持续存在36~48小时。住院病人通常要检测血液中CK-MB水平,并在入院的头24小时内每6~8小时检测一次。 当心电图和CK-MB检测都不能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时,有必要进行超声心动图或[[放射核]]素心肌显像等检查。超声心动图可以发现左室部分肌壁活动减弱,这提示存在心肌梗死的心肌损伤。放射核素心肌显像可以发现心脏某一区域的血流持续减少,这多由于心肌坏死后的[[瘢痕]]影响。 ==治疗== 心肌梗死是一种急症。半数心肌梗死的死亡病例发生在症状出现后的头3~4小时内。治疗开始越早,病人存活的机会越大。任何怀疑心肌梗死的病例都应严密心脏监护。 凡怀疑有心肌梗死的病人都应收入特别的心脏监护病房(CCU)。在CCU中,应密切监测病人的心律、[[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以评价心肌损害程度。在CCU中工作的护士应受过特殊的训练并能处理心脏急症。 '''早期治疗''' 通常,立即给予[[阿司匹林片]]嚼服,减少冠状动脉内的血栓,提高病人的存活机会。用β[[阻滞剂]]来减慢心率和减弱心脏的泵血力量,可降低心脏的工作负荷,局限组织坏死的范围。 通过面罩或鼻[[导管]]给氧。氧气的给予可以提高血液中的[[氧分压]],从而增加心脏的供氧量,减少心肌组织的损伤。 如果冠状动脉阻塞能被迅速解除,有可能挽救心脏组织。[[溶栓药]]物如[[链激酶]]、[[尿激酶]]和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等能溶解冠状动脉血管内的血栓。为了保证疗效,应在症状发生后6小时内[[静脉]]使用。6小时后部分损害成为不可逆(永久性损害),此时溶解血栓可能已没有帮助(但现今认为,即使在心肌梗死症状发生后12小时内使用也有良好的作用——译者)。大约60%~80%的患者,通过早期的治疗可以增加心脏[[血流量]]并缩小心肌损伤的面积。[[阿司匹林]](阻止血小板积聚)和肝素(阻止[[血凝]]块形成)能增强[[溶栓]]治疗的疗效。 溶栓治疗可能引起[[出血]],因此在[[胃肠道出血]]、严重的[[高血压]]、近期内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发生前1个月以内进行过[[外科手术]]的患者一般不主张进行溶栓治疗。即使是老年患者,如果没有上述情况,溶栓治疗也是安全的。 某些[[心血管]]病治疗中心,用急诊[[冠状动脉成形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取代溶栓治疗。 如果使用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药物不能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紧张情绪,应注射[[吗啡]]。吗啡也有[[镇静]]作用和降低心脏作功的作用。硝酸甘油能够缓解疼痛。通常首先静脉给药。 '''后期治疗''' 由于激动、体力活动和情绪紧张等因素可以加重心脏的工作负担,因此,应将病人安置于一安静的病房内,卧床休息数日。探视者只限于亲人和亲密的朋友。病人可以看电视,但电视节目内容应不引起病人紧张与激动。吸烟是[[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故在大多数[[医院]]内都不允许吸烟,CCU内严禁吸烟。 使用粪便软化剂和轻泻剂防止[[便秘]]。如果病人不能自己小便或医生需要准确了解小便[[排泄]]量,常留置尿管。 心肌梗死后常有[[神经过敏]]和[[抑郁症]]发生。神经过敏可以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可以服用[[安定]]类药物。为处理心肌梗死后常出现的抑郁症和否认有病的情况,应鼓励患者、患者家属以及朋友多与医生、护士和[[社会工作者]]等交谈他们的感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这种药物能减轻许多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扩大]]。因此在心肌梗死发生数日后即常规给药。 ==预后和预防== 大多数心肌梗死发生后仍能存活几天的患者有望完全恢复,但大约10%的患者仍然在1年内死亡,多数发生在头3~4个月。那些仍然存在心绞痛、[[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患者危险性更高。 为评价患者是否存在更多的心脏问题或是否需要其他的治疗措施,可能要进行一些特殊的检查,例如,Holter监测,它可以记录患者24小时内的心电图改变,发现心律失常或隐匿性[[心肌缺血]]的发作情况。出院前后进行[[运动负荷试验]]有助于确定心肌梗死后患者恢复情况以及是否仍然存在心肌缺血。如果这些试验证实患者存在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则需药物治疗。如果缺血持续存在,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了解是否有可能进行[[血管成形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 许多医生推荐在心肌梗死发生后长期服用小儿剂量、成人半量或成人全量的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能防止血小板形成血凝块,能将死亡和再发心肌梗死危险降低约15%~30%。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可以换用另一种血小板[[抑制剂]],即[[噻氯匹定]]。医生也建议使用β阻滞剂。该药能使死亡危险降低约25%。心肌梗死越严重,这些药物的疗效越明显。然而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耐受药物的[[副作用]],也非所有的人都能从中受益。 ==[[康复]]== 心脏恢复是康复的重要部分。卧床2~3天以上就可能导致身体去适应作用,有时出现[[抑郁]]和无助感。除有并发症者外,单纯心肌梗死患者的活动应逐渐增加,可坐在椅子上休息、[[被动运动]]、在卧室内散步,心肌梗死后的第3~4天后可以作些不紧张的工作或阅读。大多数患者在住院1周后可出院回家。 在随后的3~6周内,患者应逐渐增加活动量。大多数患者在出院后1~2周就可以恢复性生活。如果不发生气促和胸痛,出院6周后可以全面恢复工作。 心肌梗死发生后,医生应与患者讨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那些能改变的因素。戒烟减轻体重、控制血压、通过控制饮食或服用药物来降低[[血浆]][[胆固醇]]浓度以及每日进行有氧锻炼等都有助于减少发生冠心病的危险。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图书专题}} ==参考== *[[心肌梗塞]] {{Hierarchy footer}}
在这个页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Hierarchy footer
(
查看源码
)
模板:Hierarchy header
(
查看源码
)
模板:默克家庭诊疗手册图书专题
(
查看源码
)
返回到
家庭诊疗/心肌梗死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