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皮散
对
大腹皮散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圣惠》卷十三:[[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草豆蔻]]半两(去皮),[[人参]]半两(去芦头),[[白茯苓]]半两,[[白术]]1两半,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干姜]]半两(炮裂,锉),[[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白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桂心]]半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和气,[[益脾]]胃。主[[伤寒]]后,[[胃气不和]],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三 ==《圣惠》卷二十八: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木香]]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赤芍药]]半两,[[前胡]]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赤茯苓]]3分。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乳石发动,心膈[[痞满]],[[喘息]]微促,腹胁妨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八 ==《圣惠》卷七十五: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微炒),[[泽泻]]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妊娠]]气壅攻腰,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五 ==《[[史载之方]]》卷上:大腹皮散== 【处方】 陈橘皮1两,青橘皮1分,大芎1分,[[五味子]]1分,[[芍药]]1分,[[香白芷]]1分,甘草1分,大腹皮半两,草豆蔻半两,木香4铢,[[槟榔]]4铢。 【制法】 上为细末。 【功效与作用】 [[寒湿]]之胜,大腑反秘。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8分,和滓服,不拘时候。 【摘录】 《史载之方》卷上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锉)半两,[[高良姜]]1两,芍药1两,[[吴茱萸]](汤浸1宿,焙干,炒)1分。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心中寒]]发痛甚。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不饮酒,[[生姜汤]]亦得。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济生》卷三: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3两,[[紫苏子]](微炒)1两,槟榔1两,[[荆芥穗]]1两,[[乌药]]1两,[[橘红]]1两,[[紫苏叶]]1两,[[萝卜]]子(炒)半两,[[沉香]](不见火)1两半,[[桑白皮]](炙)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干[[宣木瓜]](去瓤)2两半。 【功效与作用】 [[脚气肿满]],[[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济生》卷三 ==《圣惠》卷十七: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赤茯苓3分,[[枳实]]3分(麸炒微黄),[[柴胡]]3分(去苗),[[桑根]]白皮3分(锉),人参1两(去芦头)。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热病]],肺壅[[气喘]],[[膈中]]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七 ==《[[症因脉治]]》卷三:大腹皮散== 【处方】 [[青皮]]、[[陈皮]]、槟榔、[[川芎]]、[[羌活]]、大腹皮、[[防己]]。 【功效与作用】 [[风寒身肿]]。 【摘录】 《症因脉治》卷三 ==《圣惠》卷七十四: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3分(锉),前胡3分(去芦头),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鸡苏[[茎叶]]3分,木香半两,枳实3分(麸炒微黄),白术3分,桑根白皮3分(锉),赤芍药半两,[[续断]]半两,[[茯神]]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妊娠4月伤寒,胃中有冷,心中欲呕,胸膈烦闷,不思饮食,时有[[虚热]];或[[小便]]如淋,脐下急满;或[[头项强痛]],有时胎上迫心,心中烦闷。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四 ==《圣惠》卷七十一: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前胡3分(去芦头),[[桔梗]]半两(去芦头),赤茯苓3分,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桂心半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妇人两胁胀满,上冲心胸满闷,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分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一 ==《圣惠》卷五十四: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槟榔1两,桑根白皮2两(锉),前胡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木通]]2两(锉),汉防己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赤芍药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气水肿]]满,喘息,小便涩。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1日-4次。 【摘录】 《圣惠》卷五十四 ==《圣惠》卷五十四: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2两(锉),桑根白皮2两(锉),芎䓖1两,汉防己1两,羌活1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槟榔1两,桂心1两,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风水,身体[[浮肿]],发歇不定,[[肢节]]疼痛,上气喘息。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五十四 ==《圣惠》卷五十: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锉)半两,赤茯苓半两,木香半两,[[丁香]]半两,芎䓖半两,白术半两,沉香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草豆蔻(去皮)半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半两,桂心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膈气]],心胸壅滞,妨闷。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五十 ==《圣惠》卷四十九: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赤茯苓3分,桔梗3分(去芦头),[[牡丹]]3分,[[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槟榔1两,桑根白皮1两(锉),枳壳3分(麸炒微黄),[[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痃癖]]气,腹胁胀满,喘息促急,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方中鳖甲、郁李仁、川大黄三味用量原缺,据《[[普济方]]》补。 【摘录】 《圣惠》卷四十九 ==《普济方》卷一八四引《广南四时生论》: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2两(生用),陈橘皮2两(去瓤),厚朴1两(用生姜汁涂,旋炙干,令香熟),吴[[白芷]]1两(生用),人参(去芦头后称)半两,[[肉桂]](新者,去粗皮称)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丈夫或妇人虚滞,饱后冷气烦闷,大小肠不调,心腹胀。 【用法用量】 每服1钱,用水2盏,加大枣2枚,生姜少许,同煎至8分以下,热服,1日-3次,不拘时候。 【注意】 忌生冷、油腻。 【摘录】 《普济方》卷一八四引《广南四时生论》 ==《圣惠》卷六十九:大腹皮散== 【别名】 [[大腹子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紫苏]]茎叶2两,木通1两(锉),桑根白皮1两(锉),羌活1两,赤芍药1两,[[荆芥]]1两,[[独活]]1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木瓜]]1两(干者),枳壳2两(麸炒微黄,去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妇人[[风毒脚气]],[[肢节烦疼]],心神壅闷。 【用法用量】 大腹子散(《云歧子保命集》卷下)。方中大腹皮,《云歧子保命集》作“[[大腹]]子”。 【摘录】 《圣惠》卷六十九 ==《圣惠》卷四十八: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5枚,赤茯苓1两,前胡1两(去芦头),[[诃黎勒]]皮半两,汉防己半两,木香1两,槟榔半两,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息贲]]气,腹胁胀满,[[喘急]][[咳嗽]],坐[[卧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八 ==《圣惠》卷八十八: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3分(锉),桔梗3分(去芦头),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木通半两(锉),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鳖甲3分(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小儿腹内[[痞结]]。[[壮热]]憎寒,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惠》卷八十八 ==《济生》引《校正[[时贤]][[胎前]]十八[[论治]]》(见《[[医方类聚]]》卷二二四):大腹皮散== 【别名】 [[大腹皮汤]]、[[大腹皮饮]] 【处方】 枳壳(去瓤,麸炒)1钱,大腹皮1钱,甘草(炙)1钱,赤茯苓(去皮)3钱。 【制法】 上为细末。 【功效与作用】 妊娠大小便赤涩。妊妇8-9月,胎形肥硕,[[胎气]]逼塞,[[膀胱]]之气不行,小便短少,小[[腹胀]],[[身重]][[恶寒]],起则[[晕眩]]欲倒。 【用法用量】 大腹皮汤(《准绳.女科》卷四)、大腹皮饮(《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 【摘录】 《济生》引《校正时贤胎前十八论治》(见《医方类聚》卷二二四) ==《圣惠》卷五:大腹皮散== 【别名】 大腹皮汤 【处方】 大腹皮半两(锉),槟榔半两,诃黎勒3分(煨,用皮),桑根白皮半两(锉),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赤茯苓3分。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脾胃冷热气不和,胸膈气滞,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 大腹皮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摘录】 《圣惠》卷五 ==《圣惠》卷六: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3分(锉),汉防己半两,桑根白皮3分(锉),木通3分(锉),赤茯苓1两,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微炒),甜葶苈1两半(隔纸炒令黄或紫色),[[泽漆]]3分,桂心半两,[[百合]]2分,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肺气]]壅滞,关膈不通,四肢浮肿,喘息促急,坐卧不得。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六 ==《圣惠》卷十三: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半两(锉碎),枳壳1分(麸炒令微黄,去瓤),赤茯苓3分,赤芍药3分,桑根白皮3分(锉),百合1两,[[牵牛子]]1两(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锉),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微炒)。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伤寒6-7日,[[大肠]]壅结不通,腹胁胀满,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得利为度。 【摘录】 《圣惠》卷十三 ==《圣惠》卷七十九: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天蓼木半两(锉),[[白薇]]半两,[[猪苓]]1两(去黑皮),[[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槟榔半两,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桑根白皮1两(锉),紫苏叶半两,[[麻黄]]半两(去根节),[[细辛]]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产后风]]虚[[气滞]],[[头面四肢浮肿]],喘息促,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九 ==《圣惠》卷十四: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桂心1两,槟榔半两,赤芍药1两,泽泻1两,木通3分(锉),木香半两,[[川朴]]消3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伤寒后,[[肝肾]]风虚,毒气壅滞,大小肠秘涩,气攻腰脚,疼痛妨闷。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十四 ==《圣惠》卷五十: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白术1两,[[旋覆花]]1两,[[枇杷叶]]1两(拭去毛,炙微黄),桔梗1两(去芦头),甘草3分(炙微赤,锉),木香3分,桂心1两,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膈气。胸中[[痰结]],[[食不消化]],腹中胀满雷鸣。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五十 ==《圣惠》卷四十七: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3分(锉),槟榔3分,木香半两,赤茯苓1两,桂心半两,[[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青橘皮2分(汤浸,去白瓤,焙),沉香半两,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芎䓖半两,前胡1两(去芦头),白芷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上焦]][[虚寒]]气壅,攻注[[头痛]],[[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七 ==《圣惠》卷四十五: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前胡1两(去芦头),木通1两(锉),赤茯苓1两,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桑根白皮3分(锉),汉防己3分,羌活3分,桂心半两,紫苏茎叶1两,[[酸枣仁]]3分(微炒),郁李仁1两半(汤浸去皮,微炒),赤芍药3分,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槟榔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脚气肿满疼痛,[[皮肤不仁]],大小便滞涩,心胸壅闷[[喘促]],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五 ==《圣惠》卷十一: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木香半两,桂心半两,白术3分,川[[芒消]]1两,厚朴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食毒伤寒,心腹胀满,时复[[呕吐]],憎寒,不下饮食,大小便秘涩。 【用法用量】 《普济方》卷一三六引本方无生姜,名“[[大腹汤]]”。 【摘录】 《圣惠》卷十一 ==《圣惠》卷六: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2两(锉),柴胡2(1)两(去苗),诃黎勒皮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羚羊角]]屑3分,川朴消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大肠实热]],肠胀不通,热气上冲,口内生疮。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大腹皮汤”。 【摘录】 《圣惠》卷六 ==《圣惠》卷六: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锉)半两,赤茯苓半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半两,桔梗(去芦头)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半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半两,川大黄(锉碎,微炒)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半两,诃黎勒皮半两,桂心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肺气喘急,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六 ==《圣惠》卷三十八: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前胡1两(去芦头),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旋覆花半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1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川升麻3分,川芒消1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乳石发动,心胸痰结,头目昏闷,大小肠壅滞不通,四肢烦疼,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1日-4次。 【摘录】 《圣惠》卷三十八 ==《圣惠》卷四十四: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3分(锉),桂心1分,赤茯苓半两,赤芍药半两,木香1分,泽泻2分,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腰疼]]痛,腹胁胀闷。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大腹皮汤”。 【摘录】 《圣惠》卷四十四 ==《圣惠》卷四十六: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麻黄1两半(去根节),紫苏茎叶1两半,陈橘皮1两半(汤浸去白瓤,焙),杏仁2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赤茯苓1两,柴胡1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久咳嗽]]上气,坐卧不得,[[咽喉不利]],胸中满闷。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六 ==《圣惠》卷四十六: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3分(锉),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百合半两,[[紫苑]]3分(去苗土),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赤茯苓1两,桔梗3分(去芦头),桑根白皮1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咳嗽上气]],[[肺胀]]喘急,胸中满闷。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六 ==《圣惠》卷四十五: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木香半两,诃勒黎皮3分,羚羊角屑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独活半两,前胡3分(去芦头),赤茯苓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疏风]]利气;春夏防发风毒脚气。主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五 ==方出《圣惠》卷四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二四四: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槟榔1两,木香半两,木通2两(锉),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2两(锉),牵牛子2两(微炒)。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脚气肿满腹胀,大小便秘涩。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葱白]]2-7寸,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利为度。 【摘录】 方出《圣惠》卷四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二四四 ==《圣惠》卷四十五: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防风]]半两(去芦头),羌活半两,桑根白皮1两(锉),赤茯苓1两,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羚羊角屑3分,木通3分(锉),槟榔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木香半两,紫苏茎叶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效与作用】 [[脚气]]风毒,头面脚膝浮肿,心腹壅闷。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每于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五 ==《圣惠》卷四十二: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紫苏子1两(微炒),前胡1两(去芦头),诃黎勒皮1两半,五味子1两,赤茯苓1两,槟榔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上气,肺壅胀,胸中满闷,喘急不利。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大腹散]]”。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二 ==《圣惠》卷四十七: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1两(去芦头),桂心3分,白术1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反胃]]呕哕,全不任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七 ==《圣惠》卷四十二:大腹皮散== 【处方】 大腹皮1两(锉),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桑根白皮1两(锉),桔梗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桂心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散。 【功效与作用】 上焦壅滞,上气,腹胀满。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大腹散”。 【摘录】 《圣惠》卷四十二 {{中药方专题模板}} <seo title="大腹皮散_大腹皮散的作用_大腹皮散说明书_大腹皮散的功效_中药大腹皮散配方_A+医学百科" metak="大腹皮散,大腹皮散的作用,中药大腹皮散,大腹皮散说明书,大腹皮散配方,大腹皮散功效,中药,方剂" metad="大腹皮散条目介绍中药大腹皮散的功效与作用,大腹皮散的配方制法,大腹皮散的用法用量等。目录 “大腹皮散”在《圣惠》卷十三 “大腹皮散”在《圣惠》卷二十八 “大腹皮散”在《圣惠》卷七十五 “大腹皮散..." />
在这个页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中药方专题模板
(
查看源码
)
返回到
大腹皮散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