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孔菌
对
囊孔菌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囊孔菌'''[[子实体]]较小,无柄,往往基部狭缩似柄,覆瓦状生长。[[菌盖]]薄,半圆形,扇形或贝壳状,革质,柔韧,干时硬,边缘薄而锐,卷曲,波浪状或裂为片状,1-7cm×0.8-5.8cm,厚1-4mm,表面白色至灰白色,有时稍淡褐色,密被细长毛或绒毛,有同心环带和环纹。[[菌肉]]白色,薄,厚0.5-1mm。[[菌管]]短,0.5-2mm,管口堇紫色、紫褐色至褐色,每毫米2-3个,初期椭圆形至多角形,后期往往裂成齿状。囊体多,且不明显,顶端有结晶,无色透明,突出子实层8-10μm,粗4-5μm。孢子长椭圆形至近[[腊肠]]形,无色,平滑,5.5-6.5μm×2-2.5μm。 ==菌种简介== 拉丁学名:Hirschioporuspargamenus(Fr.)Bond.etSing 中文别名:囊孔、绢皮菌、绢皮云芝、紫云芝 同物异名:PolystictuspargamenusFr 分类地位:[[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囊孔菌属]] 拉丁纲名:Basidiomycetes 中文纲名:[[担子菌纲]] 拉丁目名:Polyporales 中文目名:[[多孔菌目]] 拉丁科名:Polyporaceae 中文科名:[[多孔菌科]] 拉丁名:Hirschioporuspargamenus ==形态特征== 囊孔菌菌肉白色,薄,厚0.5-1mm。[[菌管]]短,0.5-2mm,管口堇紫色、紫褐色至褐色,每毫米2-3个,初期椭圆形至多角形,后期往往裂成齿状。[[菌盖]]薄,半圆形,扇形或贝壳状,革质,柔韧,干时硬,边缘薄而锐,卷曲,波浪状或裂为片状,1-7cm×0.8-5.8cm,厚1-4mm,表面白色至灰白色,有时稍淡褐色,密被细长毛或绒毛,有同心环带和环纹。 囊体多,且不明显,顶端有结晶,无色透明,突出[[子实层]]8-10μm,粗4-5μm。[[孢子]]长椭圆形至近腊肠形,无色,平滑,5.5-6.5μm×2-2.5μm。菌肉白色,薄,厚0.5-1mm。菌管短,0.5-2mm,管口堇紫色、紫褐色至褐色,子实体较小,无柄,往往基部狭缩似柄,覆瓦状生长。 囊孔菌每毫米2-3个,初期椭圆形至多角形,后期往往裂成齿状。生殖菌丝薄壁,厚的很少,若为二体型,则包括骨架菌丝。除子实层里的薄囊体外,囊状体稀少。[[担子]]棒状,2~4个孢子,稀6~8个。[[菌肉]]肉质,常脆,或近胶质、脆骨质以及干后角质,白色、淡白色或其他颜色。孢子有带色彩的内含物,壁平滑,一小部分具微小的刺到粗糙的刺,非拟淀粉质。[[囊体]]多,且不明显,顶端有结晶,无色透明,突出子实层8-10μm,粗4-5μm。[[孢子]]长椭圆形至近腊肠形,无色,平滑,5.5-6.5μm×2-2.5μm。真菌子实体直立,向下生长的很少,稀弯曲向下或匍匐,单生或分枝,通常有柄。简单子实体圆柱形、圆锥形或棒状,有时具截锥形不孕顶端。[[子实层]]周生,表面平滑或具纵皱,或扩展到子实体的顶端或不孕。 囊孔菌分布地区:黑龙江、吉林、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宁夏、台湾、[[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安徽]]、江苏、浙江、贵州、云南、西藏等。 ==生长特性== 囊孔菌的纤维丝还和[[树根]]紧密地交错共生在一起。这种交错生长的根被称为菌根。利用菌根,囊孔菌可以从树木那里获得营养,同时也为树木提供它们从[[落叶层]]中吸收上来的矿物盐。在加工转化着大部分已经死亡的有机物。 [[菌丝体]]是囊孔菌的营养体,是一种疏松状态的绵白色的物质,存在在土表或枯枝烂叶下面。囊孔菌年幼时往往长成半球形,随着它们慢慢长大,菌盖逐渐展开,成为一把把光滑细嫩的[[伞]]。伞的内侧排列着许多放射状的薄片,称为菌褶,[[菌褶]]两面能够产生单细胞的棒状担子,担子产生孢子。 伞柄上常常会有环状的膜,也就是[[菌环]]。囊孔菌的繁殖是靠担孢子进行的。担孢子成熟以后,会散落下来,如果散落的位置条件合适,就会萌发,成为菌丝体。 囊孔菌为腐生菌的一种,是[[林木]]的分解者。除了加工枯木的工作以外,这种菌还和[[针叶林]]木的根共生出[[菌根]](即菌丝体和高等植物的根组成的共生体)。这种菌还常常落户于树木的新茎上,使其窒息。 囊孔菌所拥有的这种“化学武器”效力非凡,它甚至可以单独完成对一段枯木最初期的加工转化工作,使原本已经死亡的[[有机物质]]重新回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循环中去,使之再一次成为对动物和[[植]]物的生长都有用的物质。 ==营养需求== 囊孔菌属低温型的菌类,[[菌丝]]生长温度为5℃至32℃。最适应温度22℃至25℃,5℃以下生长缓慢,在35℃至37℃时菌丝停止生长。其菌丝体后熟则需要30至45天达到生理性成熟,一般控制在零下3℃至15℃之间,最适宜温度为7℃至12℃子实体方能分化,出菇生长温度在3℃至22℃,最适宜[[温度]]在13℃至18℃。从制出菇菌棒到采收为110至130天左右。从菇蕾到采收为8至15天左右,出菇时间在11月下旬至次年3月。 囊孔菌是一种好气型菌类,[[菌丝体]]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均需新鲜空气,常通风换气是非常必要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4%以上,囊孔菌[[原基]]很难出现,发育受阻,易产生畸形菇。从栽培经验看,囊孔菌[[子实体]]生长阶段对氧气的需求量超过一般菌类。栽培环境通风不良使子实体菇柄增长,影响品质。但无论哪个生产阶段其通风换气必须是温和的,主要是温度和风速和谐一致。 囊孔菌自然生长环境[[土壤]]为微碱性,pH值为7.8,囊孔菌菌丝可以在pH值5至11的基物上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5.5至6.5。原种栽培中考虑由于高压灭菌时pH值往往下降到0.5分值,则配料时pH值应在7左右。栽培[[菌棒]]的配料最适合在6.5至7.5之间,各种培养料的pH值可用普通的pH试纸测定。 囊孔菌在发菌阶段暗培养完全可以正常生长。但菌体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在完全黑暗的条件下,子实体很难分化,强光下不易形成子实体,一般光线为800至1500[[勒克斯]],光照时间每天为12至14小时。不同品种对光线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有的需要强光,有的需要弱光,但生产实践表明,在光线过弱的情况下,往往出现菇体畸形,菌柄细长,[[菌盖]]过小。在寒冷的冬季即使强光直射对囊孔菌的外观形状、菇体色泽和品质也影响不大。 培养料料水比为1:1至1.3,培养料的水分为65%,囊孔菌菇体生长发育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至90%,相对湿度过高会出现黄菇。在低温6℃至7℃,空气湿度过小时常发生菌盖龟裂。囊孔菌含水量小,采摘后在15℃以下可保持14天左右。 ==药用价值== '''营养分析''' 1.囊孔菌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 2.囊孔菌是珍稀[[菌类]],香味独特、营养丰富,有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功能,特别对[[糖尿病]]有很好的疗效; 3.此外,其水提物对小白鼠肉瘤S-180的生长有阻抑作用,对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100%,对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为90%,同时还有抗[[流感病毒]]、防治[[感冒]]的作用,是中国远销欧美的著名食用菌。 该菌菌体较大,肉肥厚,柄粗壮,食味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是一种世界性著名[[食用菌]]。据分析,100g干品中含[[蛋白质]]20.2g,碳水化合物64.2g,热量338千卡,灰分4.0g,Ca23mg,P500mg,Fe50mg,[[核黄素]]3.68mg.该菌具有清热解烦、养血和中、追风散寒、舒筋和血、补虚提神等功效,是中成药“舒筋丸”的原料之一;又是妇科良药,可治[[妇女白带症]]及不孕症。 另外,还有抗流感病毒、防治感冒的作用。可见美味囊孔菌确是林中菌类中功能齐全、食药兼用的珍品。经常食用囊孔菌可明显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机体微循环。囊孔菌属[[木腐菌]],引起木材产生海绵状白色腐朽。此菌产生草酸和纤维素酶。报道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7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70%。 [[Category:多孔菌科]]
返回到
囊孔菌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