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茯苓汤
对
半夏茯苓汤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茯苓汤]]== 【处方】 [[旋覆花]]、[[陈皮]](去瓤.麸炒)、[[桔梗]]、[[白芍药]]、[[人参]]、[[甘草]](微炙赤)、[[川芎]],各半两;熟干地黄(酒浸)、[[赤茯苓]](去皮),各三分;[[半夏]](汤洗十遍.切.焙)一两二分。 【[[炮制]]】 上为粗末。 【功效与作用】 治[[妊娠恶阻]],心中愦闷,头目[[眩运]],四肢怠隋,[[百节]]烦疼,胸[[膈痰]]逆,[[呕吐]][[恶心]],嫌闻[[食气]],好咸酸,[[多卧]]少起,全不进食。 【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生姜]]四片,同煎至八分,去渣,稍[[热服]],[[食前服]]。次服[[茯苓圆]],即痰水消除,便能食。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半夏茯苓汤== 【处方】 半夏12克 [[茯苓]] [[干地黄]]各6克 [[橘皮]] 人参 [[芍药]] [[旋复花]] 芎藭 桔梗 甘草各9克 [[细辛]]3克 生姜12克 【制法】 上十二味,哎咀。 【功效与作用】 [[化痰]]和胃,[[益气养血]]。主[[妊娠]]气血两虚,[[痰饮]]内停,[[胃气不和]],致患[[恶阻]],[[肢节烦疼]],胸膈痰逆,呕吐恶心,嫌闻食气,嗜食酸咸,多卧少起,全不进食。 【用法用量】 以水400毫升,煮取320毫升,分二次服。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 ==《得效》卷十四:半夏茯苓汤== 【处方】 半夏(汤洗)1两,[[白茯苓]](去皮)1两,陈皮(去白)1两,[[白术]]1两,[[丁香]]5钱,[[缩砂]]5钱,粉草3钱。 【制法】 上[[锉散]]。 【功效与作用】 产前胸中宿有痰饮,产后多致[[眩晕]]。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加生姜3片,[[乌梅]]1个,水煎,食前[[温服]]。 【摘录】 《得效》卷十四 ==《千金》卷二:半夏茯苓汤== 【别名】 [[半夏散]]、[[半夏汤]] 【处方】 半夏30铢,茯苓18铢,干地黄18铢,橘皮12铢,细辛12铢,人参12铢,芍药12铢,旋覆花12铢,芎藭12铢,桔梗12铢,甘草12铢,生姜30铢。 【功效与作用】 妊娠[[阻病]],心中愦闷,空烦吐逆,恶闻食气,[[头眩]]重,四肢百节疼烦沉重,多卧少起,[[恶寒]]汗出,疲极黄瘦。 【用法用量】 半夏散(《圣惠》卷七十五)、半夏汤(《[[圣济总录]]》卷一五四)。①方中桔梗,《[[医心方]]》卷二十二引《产经》作“[[泽泻]]”。《圣济总录》有大枣。②本方方名,《[[玉机微义]]》引作“[[茯苓半夏汤]]”。 若[[病阻]],积月日不得治,及服药冷热失候,病变[[客热]]烦渴,口生疮者,去橘皮、细辛,加[[前胡]]、[[知母]]各12铢;若变冷[[下痢]]者,去干地黄,入[[桂心]]12铢;若食少[[胃中虚]],生热,[[大便]]闭塞,[[小便]]赤少者,宜加大黄18铢,去[[地黄]],加[[黄芩]]6铢。 【注意】 忌生冷醋滑油腻、[[菘菜]]、[[海藻]]。 【各家论述】 1.《[[医方考]]》:是方半夏、生姜能开胃而[[醒脾]];地黄、芍药、芎藭能养阴而[[益血]];人参、茯苓,甘草能和中而[[益气]];及橘皮、桔梗、旋覆、细辛皆辛甘[[调气]]之品,可以平恶逆之气而进饮食者也。或问半夏为妊娠所忌,奈何用之?余曰:昔人恐久用而燥[[阴液]],故云忌尔;若有恶阻之证,则在所必用也,故孙真人方之圣者也,其[[养胎]]之剂,用半夏者盖五方焉。 2.《[[千金方衍义]]》:方用人参鼓舞二陈之制,以运痰止呕,兼旋覆、桔梗以升散结气,芎、芍、地黄以保护荣血,用细辛者协济芎、地以升[[血分]][[经脉]]窍隧之邪也。倘服后[[烦热]]下痢或二[[便闭]]塞,是必兼理客气,其加桂心,加大黄,当效前[[大黄丸]]及后方[[茯苓丸]]之制,庞安常言桂不伤胎,且熬令黑,则专[[散气]]而无[[壮火食气]]之患,大黄熬黑,但能泄热,而无苦寒[[伤中]]之虑,世俗每谓半夏[[辛散]],胎未形成时,为之切禁。若妊娠肥盛多痰者,不去其痰,则胎不安。癯瘠多火者,不清其火,则胎不稳。时师咸谓黄芩、白术为安胎专药,孰知半夏、大黄、桂心有[[安胎]]妙用乎!历观《千金》诸方,每以大黄同姜、桂任补益之用,人参协消、黄佐克敌之功,不由《千金》之门,何以求应变之策耶? 【摘录】 《千金》卷二 ==《外台》卷七引《[[小品方]]》:半夏茯苓汤== 【处方】 半夏5两(洗),生姜5两,茯苓3两,旋覆花1两,陈橘皮2两,人参2两,桔梗2两,芍药2两,甘草(炙)2两,桂心1两。 【制法】 上切。 【功效与作用】 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烦,或水鸣多唾,口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食,其脉喜沉弦细迟。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分服。 欲得利者,加大黄;须微调者,用干地黄;病有先时喜水下者,加白术3两,除旋覆花;若大便不调,宜加大黄及干地黄,并用3两。 【注意】 忌[[羊肉]]、饧、酢物、生葱、[[猪肉]]、海藻、菘菜。 【摘录】 《外台》卷七引《小品方》 ==《圣济总录》卷四十二:半夏茯苓汤== 【处方】 半夏(汤洗7遍去滑,焙干)3两,赤茯苓(去黑皮)3两,[[麦门冬]](去心,焙)3两,[[酸枣仁]]桂(去粗皮)2两,黄芩(去黑心)2两,[[远志]](去心)2两,人参2两,甘草(炙,锉)1两半。 【制法】 上为粗末。 【功效与作用】 谋虑不决,[[胆气]]上溢,[[虚热]][[口苦]],神思不爽。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秫米]]1匙头许,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伤寒大白]]》卷三:半夏茯苓汤== 【处方】 熟半夏、白茯苓。 【功效与作用】 [[头汗]],中焦闭塞,则周身不能敷布,但头有汗。 【摘录】 《伤寒大白》卷三 ==《叶氏女科》卷二:半夏茯苓汤== 【处方】 白术(蜜炙)1钱,半夏(汤泡,炒黄)1钱,陈皮1钱,[[砂仁]]1钱(炒),茯苓2钱5分,[[炙甘草]]5分,生姜3片,[[大枣]]2个,乌梅1个。 【功效与作用】 妊娠恶阻,痰涎壅滞。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叶氏女科》卷二 ==《[[金匮翼]]》卷五:半夏茯苓汤== 【处方】 半夏2钱,赤苓1钱,陈皮(去白)5分,甘草5分,黄芩5分,生姜3片。 【功效与作用】 [[热痰]],[[呕逆]][[头痛]]。 【用法用量】 煎作1服。 【摘录】 《金匮翼》卷五 ==《产育保庆》卷上:半夏茯苓汤== 【处方】 半夏(汤洗)3两,茯苓1两,[[熟地]]1两,陈皮6钱,细辛6钱,[[苏叶]]6钱,川芎6钱,人参6钱,芍药6钱,桔梗6钱,甘草6钱。 【功效与作用】 产后眩晕,胸中宿有痰饮,阻病不除,产后多致眩晕,又血盛气弱,气不使血,逆而上攻。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大钱,水2盏,加生姜7片,煎7分,去滓,空心服。 有客热烦渴,口生疮者,去陈皮、细辛,加前胡、知母;腹冷[[下利]]者,去地黄,入桂心(炒);胃中虚热,大便秘,小便涩,加大黄1两8钱,去地黄,加黄芩6钱。 【摘录】 《产育保庆》卷上 ==《[[妇人良方]]》卷十二引张氏方:半夏茯苓汤== 【别名】 茯苓半夏汤 【处方】 半夏(泡洗7次,炒黄)2两半,陈皮2两半,白茯苓2两,缩砂仁1两,甘草4两。 【功效与作用】 妊娠痰逆不思食,妊娠恶阻,恶闻食气,胸膈痰逆,呕吐恶心。 【用法用量】 茯苓半夏汤(《[[赤水玄珠]]》卷二十一)。 【摘录】 《妇人良方》卷十二引张氏方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二:半夏茯苓汤== 【处方】 半夏3两(洗),秫米1斗,茯苓4两。 【功效与作用】 大病愈后,[[虚烦不得眠]],腹中疼痛,[[懊憹]]。 【用法用量】 以千里流水1石,扬之万遍,澄取2斗半,合煮诸药得5升,分服。 【摘录】 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外台》卷二 {{中药方专题模板}} <seo title="半夏茯苓汤_半夏茯苓汤的作用_半夏茯苓汤说明书_半夏茯苓汤的功效_中药半夏茯苓汤配方_A+医学百科" metak="半夏茯苓汤,半夏茯苓汤的作用,中药半夏茯苓汤,半夏茯苓汤说明书,半夏茯苓汤配方,半夏茯苓汤功效,中药,方剂" metad="半夏茯苓汤条目介绍中药半夏茯苓汤的功效与作用,半夏茯苓汤的配方制法,半夏茯苓汤的用法用量等。目录 “半夏茯苓汤”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茯苓汤”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 “半夏..." />
在这个页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中药方专题模板
(
查看源码
)
返回到
半夏茯苓汤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