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乳糖血症
对
半乳糖血症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半乳糖血症]]系[[半乳糖]]-1-[[磷酸尿苷]]酸[[转移酶]](galactose-1-phosphateuridyltransferase,Gal-1-PUT)缺乏所引起的先天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典型者在围生期即发病,常在喂给乳类后数天即出现[[呕吐]]、拒食、体重不增和[[嗜睡]]等[[症状]],继而呈现[[黄疸]]和[[肝脏]]肿大。若不能及时诊断而继续喂给乳类,将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在2~5周内发生[[腹水]]、[[肝功能衰竭]]、[[出血]]等终末期症状。 ==疾病概述== 半乳糖血症人类的一种[[基因型]]遗传[[代谢]]缺陷,是由于缺乏1-[[磷酸半乳糖]][[尿苷]]酰转移酶,{{百科小图片|bk8pf.jpg|半乳糖血症}}导致[[婴儿]]不能代谢奶汁中[[乳糖]]分解生成的半乳糖。这是血和尿中半乳糖增多的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症状是营养障碍、[[白内障]]、[[智力低下]]和[[肝脾肿大]]等。该症发生于先天性缺乏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的人。食物中无半乳糖时,症状可好转。成人后能产生[[尿苷二磷酸]]-[[半乳糖焦磷酸化酶]](UDP-galacto-sepyrophosphorylase),能将半乳糖-1-[[磷酸]]转化为UDP半乳糖,使半乳糖不会蓄积。 患半乳糖血症的小儿在出生时多正常,出生后不久开始出现呕吐、不吃奶、[[腹泻]],随后出现黄疸及肝肿大。小儿[[生长发育]]缓慢,体重不增加。尿检查有[[蛋白]]、管型。智力发育不良。还可有[[低血糖]]引起的[[抽搐]]、白内障、肝肿大、[[肝硬化]]。[[凝血]]物质减少引起小儿[[皮肤]]多处出血或有[[出血点]]。 因此应注意不要近亲婚配。另外出生小儿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到医院治疗,检查血、尿中半乳糖含量帮助确诊,一经确诊应迅速开始治疗,治疗越早越好,以免发生不可恢复的脑、眼、肝及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并停止喂乳类食品,用谷类代替。另外补充[[维生素]],按时添加其他辅助食品。控制乳类饮食后小儿症状可逐渐好转。 ==发病机理== 人类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奶和牛奶均含有乳糖。乳糖进入体内被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正常婴儿由于有必需的酶,半乳糖能被分解利用。患半乳糖血症的婴儿,就这种{{百科小图片|bk8pg.jpg|半乳糖血症}}酶来说其基因型是隐性纯型[[合子]](gg),由于缺乏这种必需的酶,不能利用半乳糖,于是[[血液]]中半乳糖的含量升高,出现呕吐、腹泻、肝肿大、白内障、[[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症状。如不及早防治,在[[婴儿期]]就会死亡。若早期诊断出来,喂以不含乳糖和半乳糖的食物,婴儿可以正常发育。如果发现较晚,肝脏已经受损,就会发生白内障和智力低下,虽作治疗,也难以恢复健康。现在知道,半乳糖血症患儿所缺的酶,名叫半乳糖-1-磷酸转尿苷酰酶(galactose-1-phosphateuridyltransferase,G-l-PUT)。半乳糖血症是婴儿患的一种先天性代谢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频率]]为32‰,群体[[发病率]]为1/10万。 正常情况下,婴儿哺乳后,乳中所含的乳糖经[[消化酶]]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半乳糖在[[激酶]]的作用下形成半乳糖-1-磷酸,进而在肝脏中经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galactose-1-phosthateuridyltransreraseGal-1-PUT)的[[催化]]转变成葡萄糖-1-磷酸,进入酵解途经。若由于[[基因突变]]引起了Gal-1-PUT结构改变而失去功能,那么半乳糖代谢阻断,半乳糖积聚在血及组织内,并随尿排出。中间产物半乳糖-1-磷酸(Gal-1-P)对[[细胞]]有害,主要侵犯肝,肾,脑和[[晶状体]],故患儿哺乳后数日出现呕吐、腹泻、[[脱水]]等症状。一周后,肝脏肿大,出现黄疸、腹水和白内障。数月后出现智力[[发育障碍]],常夭折。这就是半乳糖血症。若出生后不喂以乳类和乳制品,婴儿能完全正常地发育。若中途停止乳类食物可改善症状,但智力不能恢复。 1-磷酸半乳糖具[[细胞毒性]],对[[糖代谢]]途径中的多种酶有抑制作用,特别是葡糖磷酸变{{百科小图片|bk8ph.jpg|某半乳糖血症家族谱系图}}位酶的作用被阻抑后不能使l-[[磷酸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阻断了[[糖原]]分解过程;高浓度的1-磷酸半乳糖还抑制葡糖异生过程,因而在临床上呈现[[低血糖症]]状。半乳糖进入[[晶体]]后即被[[醛糖]][[还原酶]]还原成为[[半乳糖醇]],沉积在晶体中造成晶体内[[渗透压]]增高、含水量增加、[[氨基酸转运]]和[[蛋白合成]]降低等[[代谢异常]],最终形成白内障。本型患儿的肝、肾、脑等组织中都有大量1-磷酸半乳糖和半乳糖醇存积,这类异常代谢产物改变了组织细胞的渗透[[克分子浓度]]和其[[能量代谢]]过程,致使这些器官功能受损。其详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临床表现]]== 出生后几周、肝脏病包括[[胆汁淤积]]、广泛[[脂肪变性]]、无炎性细胞[[浸润]],以后有假[[胆管]]形成、假腺体[[增生]],[[肝细胞]]破坏,假腺体增生是半乳糖血症的特点,但无特异性。随疾病进展出现细[[纤维]]组织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始于门脉周围,以后向门脉区延伸构成桥状联接,以后形成再生[[结节]],在肝硬化过程中其变化与[[酒精性肝硬化]]相似,在整个病变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除肝脏病变外,[[肾皮质]]、[[髓质]]连接处[[肾小管]]扩张,[[门脉高压]]可致[[脾肿大]],脑部病变轻微。 疾病严重程度差异很大,某些患儿于第一次哺乳后即可出现急性、暴发性疾病,而{{百科小图片|bk8pi.jpg|半乳糖血症}}更多的则表现为[[亚急性]]经过。[[消化道]]症状,包括黄疸、[[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呕吐、低血糖。约2~5周出现腹水,出生后几日内即可出现白内障,如[[怀孕]]期间母亲食乳过多,则婴儿出生后即可有黄疸。 典型者在喂给乳类后数天即出现呕吐、拒食、体重不增和嗜睡等症状,继而呈现黄疸和肝脏肿大若不能及时诊断而继续喂给乳类,将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在2~5周内发生腹水肝功能衰竭出血等终末期症状。如用[[裂隙灯检查]]在发病早期即可发现晶体白内障形成。约30%~50%在病程第1周左右并发[[大肠]]埃希[[杆菌]][[败血症]],使病情更加严重未经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患儿大多在[[新生儿期]]内夭折。少数患儿症状可较轻微仅在进食乳类后出现轻度的消化道症状,但如继续使用乳类食物则在幼婴儿期逐渐呈现生长迟缓、智能发育落后肝硬化和白内障等征象。 ==疾病检查== (1)新生儿期筛查通过对[[新生儿]]进行群体筛查不仅可以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还可以为[[遗传咨询]]和计划生育提供资料。大多数筛查中心都选用两种方法:Beufler试验用于{{百科小图片|bk8pj.jpg|半乳糖血症相关图片}}检测血滴纸片的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活性,其缺点是[[假阳性]]率过高;Paigen试验是用于检测血滴纸片半乳糖和半乳糖-l-磷酸的半定量方法,优点是很少假阳性,并且3种酶缺陷都可被检出。应用双质谱联用仪(tandemMS)进行筛查尤为便捷、正确。 (2)尿液中还原糖测定对有疑似症状的患儿都必须及时检查其尿中是否有还原糖。尿液中可能排出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如葡萄糖、半乳糖、乳糖、[[果糖]]和[[戊糖]]等,故在定性试验阳性时,应进一步采用滤纸或[[薄层层析]]方法进行鉴定。 (3)酶学诊断外周血红、[[白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或肝活检组织等均可供测定[[酶活性]]之用,以[[红细胞]]最为方便。本病[[纯合子]]患儿的酶活性缺如或甚低;[[杂合子]][[携带者]]的酶活性则为正常人的50%。近年来通过对酶缺陷特征的研究,发现了本病的各种[[变异]]型。其中,以Duarte型最为多见。[[纯合]]的Duarte型酶活性为正常的50%,杂合的Duarte型则达75%,由于临床上都不呈现症状,故仅能通过群体筛查始能发现。"Negro"型的红细胞缺乏转移酶活性,但其肝、肠等组织仍有部分酶活性存在,因此临床亦无症状。 (4)其他必要时应检测[[肝功能]]、[[凝血机制]]、[[血糖]]、血电解质和血、尿培养等项目以利诊断。 ==疾病治疗== 1.早期诊断后应在饮食中摒除半乳糖。有人主张8岁后可不再限制饮食,但一般认为宜终身坚持。经过及时治疗后,白内障、肝肿大和肝硬化等均可逆转。重要的是,无症状纯合女性,食高乳食品后血中半乳糖可升高,此女性生育的婴儿可能患半乳糖血症,尤其对以前生过半乳{{百科小图片|bk8pk.jpg|半乳糖血症}}糖[[血症]]婴儿的母亲,在[[妊娠期]]间应限制半乳糖摄入。 2.限制乳类立刻停用乳类,改用豆浆、米粉等并辅以维生素、脂肪等营养必需物质豆浆中虽含有能分解出半乳糖的蜜[[三糖]](raffinose)和[[水苏]]糖(stachyose),但不能被人体肠道吸收故无碍于治疗通常在限制乳类3~4天后即可见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在1周后好转。在患儿开始摄食辅助食物以后,必须避免一切可能含有奶类的食品和某些含有乳糖的水果[[蔬菜]]如[[西瓜]]、西红柿等。 3.支持治疗[[静脉]]输给葡萄糖、新鲜[[血浆]],注意[[补充电解质]]。 4.[[抗生素]]对合并败血症的患儿应采用适当的抗生素并给予积极支持治疗。 ==疾病预防==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预防措施参照遗传性疾病进行。由于已证明病儿皮肤成纤维细胞有Gal-1-PUT酶异常因此通过培养[[羊水细胞]]的酶分析显示Gal-1-PUT活性减低,可做出产前诊断。Nadler等已用此法进行[[产前诊断]]但由于有简便易行的新生儿筛选方法而且若能早期发现并控制饮食,病儿能正常发育故对是否应做产前诊断尚有争议。 患儿的预后取决于能否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未经正确治疗者大都在新生儿期死亡,平均寿命约为6周,即便幸免,日后亦遗留智能发育障碍。获得早期确诊的患儿生长发育大多正常,但在成年后多数可有学习障碍、[[语言困难]]或行为异常等问题。女性患儿在年长后几乎都发生[[性腺]]功能不足,原因尚不甚清楚。 [[半乳糖激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半乳糖激酶]]的编码[[基因]]位于17q2l~q22,其[[突变]]较为少见。本病患儿体内无半乳糖-l-磷酸累积,因此无肝、脑损害。但大量半乳糖在晶体内被醛糖还原酶转化为半乳糖醇后即会导致白内障,故患者应终身避免摄入含乳糖的食物。 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表[[异构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本型罕见,尿苷二磷酸半乳糖-4-异构酶的编码基因位于lpter~lp32,根据酶缺乏累及组织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亚型:大多数患儿为红、白细胞内表异构酶缺乏和半乳糖-l-磷酸含量增高,但成纤维细胞和肝脏中酶活力正常,故患儿不呈现任何症状,生长发育亦正常;另有少数患儿酶缺陷累及多种组织器官,临床表现酷似转移酶缺乏性半乳糖血症,但红细胞内转[[移酶]]活性正常而半乳糖-1-磷酸增高可资鉴别。本型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红细胞内半乳糖-l-磷酸。 ==药品及成分== 半乳糖(CH2OH(CHOH)4CHO)是单糖的一种,可在奶类产品或甜菜中找到。半乳糖是一种由六个碳和一个醛组成的单糖,归类为醛糖和[[己糖]]。半乳糖是哺乳动物的乳汁中乳糖的组成成分,从[[蜗牛]]、蛙卵和[[牛肺]]中已发现由D-半乳糖组成的[[多糖]]。它常以D-[[半乳糖苷]]的形式存在于[[大脑]]和[[神经组织]]中,也是某些[[糖蛋白]]的重要成分。半乳糖在[[植物界]]常以多糖形式存在于多种植物胶中,例如[[红藻]]中的K-卡拉胶就是D-半乳糖和3,6-内醚-D-半乳糖组成的多糖。游离的半乳糖存在于常青藤的浆果中。半乳糖为白色晶体。D-半乳糖和L-半乳糖均天然存在。D-半乳糖一般作为乳糖的结构部分存在于牛奶中,牛奶中的乳糖被人体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被吸收利用。因它含有热量,它也会被用作营养增[[甜剂]]。半乳糖是乳糖[[分子]]的一部分,另一半是葡萄糖。在β-乳糖酶的催化作用下,半乳糖可从乳糖的水解作用中得到。[[双歧杆菌]]发酵乳糖产生半乳糖,是构成[[脑神经]]系统[[中脑]][[苷脂]]的成分,与婴儿出生后脑的迅速生长有密切关系。 别名:D(+)-Glactose,Galactose;brainsugar;d-galactose;D-Galactopyranose 分子式:C6H12O6 分子量:180.16 外观:白色或几乎白色粉末 含量(HPLC):98%min 检测项目:外观,含量,熔点,干燥[[失重]],[[旋光度]] [[分类:疾病]][[分类:生物学]]
在这个页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百科小图片
(
查看源码
)
返回到
半乳糖血症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