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对
医学微生物学/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Hierarchy header}}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syndrome,[[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往此病在中国和日本被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在朝鲜和韩国被称为朝鲜出血热,在前苏联被称为[[远东出血热]]和[[出血]]性[[肾炎]],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被称为[[流行性肾病]]。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病毒首先由韩国李镐汪等在1978年从该国[[疫区]]捕获的[[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出,并根据分离地点称为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此后各地相继从不同动物及病人体内分离出许多株病毒,现国际上通称为HFRS病毒。根据此病毒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目前已将其归入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另立为一个属, 命名为[[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 ==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 病毒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90~110nm,有囊膜,囊膜上有突起。HFRS病毒的[[核酸]]为单股负链[[RNA]],分为L、M、S三个片段。[[分子量]]分别为2.7×106、1.4×106和0.6×106道尔顿。三个片段的硷[[基序]]列互不相同,但都具有同样的3′末端,为“3′AUCAUCAUCUG”,这一序列不同于布尼亚病毒科的其他属病毒。HFRS病毒具有四种[[蛋白]]组成,即N、G1、G2和L。N为[[核蛋白]],由S片段编码,其主要功能是包裹病毒RNA的三个片段,该蛋白[[免疫原性]]强。G1和G2均为[[糖蛋白]],由M片段编码,上面有中和[[抗原]][[位点]]和[[血凝]]活位点。这二种抗原位点是独立存在的,但也可部分重叠。L为RNA[[多聚酶]],由L片段编码,在[[病毒复制]]中起重要作用。HFRS病毒的成熟方式为[[芽生]]成熟,其成熟过程与[[细胞]]的[[高尔基氏体]]和[[内质网]]有关。病毒在pH5.6~6.4时可[[凝集]]鹅[[红细胞]]。 '''(二)培养特性''' 多种[[传代]]、原代及[[二倍体细胞]]均对HFRS病毒敏感,实验室常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E6)、人[[肺癌]]传代细胞(A549)等来分离培养该病毒。病毒在细胞内一般不引起可见的细胞病变,通常需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证实。易感动物有多种,如黑线姬鼠、长爪[[沙鼠]]、小白鼠、大白鼠等,但除了小白鼠乳鼠[[感染]]后可发病及致死外,其余均无明显[[症状]]。 '''(三)[[病毒型]]别''' 已证实HFRS病毒与其他出[[血热]]病毒无关,与布尼亚病毒科其他4个属的病毒也无血清学关系。采用[[血清学]]方法(主要是空斑减少[[中和试验]])以及RT—PCR技术和酶切分析方法,可将HFRS病毒分为不同型别,即汉滩病毒(Ⅰ型,又称[[野鼠]]型)、汉城病毒(Ⅱ型,又称家鼠型)、普马拉病毒(Ⅲ型,又称棕背鼠型)、希望山病毒(Ⅳ型,又称草原田鼠型)、泰国病毒(Ⅴ型)、Dobrava病毒(Ⅵ型)、Thottapalaym病毒(Ⅶ型)以及1993年在美国西南部暴发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的病原。其中前4型经世界卫生组织汉坦病毒参考中心认定的,而后4型则尚未最后认定。从我国不同疫区、不同动物及病人分离出的HFRS病毒,分属于Ⅰ型和Ⅱ型,两型病毒的[[抗原性]]有交叉。 '''(四)[[抵抗力]]''' HFRS病毒抵抗力强。对酸(pH3)和[[丙酮]]、[[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一般[[消毒剂]]如来苏尔、[[新洁尔灭]]等也能[[灭活]]病毒。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弱,56~60℃30分钟可灭活病毒。[[紫外线]]照射(50cm、30分钟)也可灭活病毒。 ==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流行特点'''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能携带本病毒的鼠类等动物百余种,[[疫源地]]遍及世界五大洲。在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28个国家有病例报告。我国是HFRS[[疫情]]最严重的国家,自本世纪30年代首先在黑龙江省孙吴县发现此病后,疫区逐渐扩大,现已波及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自80年代中期以来,年发病人数超过10万,[[病死率]]为3~5%,有的地区高达10%。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我国各疫区HFRS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此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这种地区性和季节性与鼠类的分布与活动有关。Ⅰ型HFRS发病多集于秋冬之间,Ⅱ型则多集中于春夏之间。HFRS的[[传播途径]]尚未完全肯定,认为可能的途径有3类5种,即动物源性传播(包括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3种途径)、[[虫媒]]传播和[[垂直传播]]。其中传播源性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即携带病毒的动物通过[[唾液]]、尿、粪排出病毒污染环境,人或动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摄入或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受到传染。螨类也可能是一病的[[传播媒介]]。 '''(二)致病性''' [[潜伏期]]一般为两周左右,起病急,发展快。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即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临床经过]]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水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HFRS的发病机理很复杂,有些环节尚未完全搞清。目前一般认为病毒直接作用是发病的始动环节,而[[免疫]]病理损伤也起重要作用。[[病毒感染]]造成[[病毒血症]]以及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引起[[高热]]、[[寒战]]、[[乏力]]、全身酸痛、[[皮肤]]和粘膜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重者还可有腔道或各脏器出血、肾脏损害出现[[血尿]]、[[蛋白尿]],[[电解质紊乱]]。广泛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血浆]][[渗出]]和[[微循环]]障碍等造成低血压或休克。病程早期[[血液]]中lgE水平增高,提示Ⅰ型[[变态反应]]可能通过[[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使小血管扩张,渗出增加。另外在早期病人体内即可出现大量[[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血小板]]、[[肾小球]]及[[肾小管]]上有[[免疫复合物]]沉积,[[血清]]补体水平下降;血清中也可检出抗[[基底膜]]和抗心肌抗体,这些现象表明Ⅲ型和Ⅱ型变态反应造成的免疫病理损伤也参与了HFRS的致病。 '''(三)免疫性''' 人对HFRS病毒普遍易感。过去认为HFRS以[[显性感染]]为主,但近年来的监测研究表明,人群感染后仅少数人发病,大部分人呈[[隐性感染]]状态,特别是Ⅱ型疫区的人群[[隐性感染率]]更高。感染后[[抗体]]出现早,[[发热]]1~2天即可检测出lgM抗体,第7~10天达高峰;第2~3天可检测出lgG抗体,第14~20天达高峰,lgG抗体在体内可持续存在30余年。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抗体成份中,对机体起免疫保护作用的主要是由G1和G2糖蛋白刺激产生的[[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而由N蛋白刺激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在免疫保护中也起一定作用。 以往曾认为HFRS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呈抑制状态,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在对HFRS病毒感染的免疫保护中起同样起重要作用。特别是观察到HFRS病人的抑制性T细胞功能低下,致使杀死性T细胞和B细胞功能相对增强,一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受体]]、[[前裂腺素]]E2等)的水平在HFRS的不同病期也有明显变化。值得指出的是,上述细胸免疫(包括一些细胞因子)与特异性抗体一样,除参与抗感染免疫,具有抵御和清除病毒的作用以外,也参与变态反应,即也可能是造成本病免疫病理捐赠伤的原因之一。 HFRS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一般不发生再次感染发病,但隐性感染产生的免疫力多不能持久。 == 三、[[微生物学]]诊断== '''(一)病毒分离''' 病人[[急性期]]血液、[[尸检]]组织或感染动物的肺、肾等组织均可用于病毒分离,组织需研磨成悬液。常用Vero-E6细胞分离培养,培养7~14天后,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查细胞内是否有病毒抗原,[[胞浆]]内出现黄绿色颗粒荧光为阳性。也可取检材[[接种]]易感动物来分离病毒,常用者为小白鼠乳鼠,通过腹腔或脑内接种,接种后逐日观察动物有无发病或死亡,并定期取动物脑、肺等组织,冰冻切片或将组织研磨成悬液后分别用免疫荧光法或ELISA检查是否有病毒抗原。用细胞或动物分离培养阴性者继续盲传,连续三代阴性者方能肯定为阳性。此外在进行动物实验时采取严格的[[隔离]]及防护措施,以防止发生实验室感染。 '''(二)[[血清学检查]]''' 1.检测特异性lgM 抗体:此抗体在发病后第1~2天即可检出,急性期阳性率可达95%以上,因此检测此抗体具有早期诊断价值。根据情况可选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和ELISA,后者又可分为lgM捕捉法和间接法,其中以lgM捕捉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最好。 2.检测特异性lgG抗体:病后特异性lgg 抗体出现较早,维持时间很长,因此需检测[[双份血清]](间隔至少一周),[[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可确诊。常用检测方法为IFAT和ELISA。此两种方法还可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3.检测血凝抑制抗体: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血凝抑制抗体,在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也较常用。 == 四、防治原则== '''(一)一般预防''' 主要采取[[灭鼠]]、[[防鼠]]、灭虫、[[消毒]]和个人防护等措施。 '''(二)特异预防''' 目前国内外已初步研制出三类HFRS[[疫苗]],即[[纯化]]鼠脑[[灭活疫苗]](分别由朝鲜、韩国及我国研制)、[[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包括Ⅰ型疫苗和Ⅱ型疫苗,均由我国研制)和[[基因工程]]疫苗(由美国研制)。最近我国研制的[[二类疫苗]]已在不同疫区进行大量人群接种,预防效果正在观察监测之中。 '''(三)治疗原则''' 对HFRS应坚持“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采取以“液体疗法”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措施。有报道[[病毒唑]]和病人恢复期血清对早期病人有一定疗效。 ==参看==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Hierarchy footer}} {{医学微生物学图书专题}}
在这个页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Hierarchy footer
(
查看源码
)
模板:Hierarchy header
(
查看源码
)
模板:医学微生物学图书专题
(
查看源码
)
返回到
医学微生物学/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