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丝虫病
对
传染病学/丝虫病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Hierarchy header}} [[丝虫病]]( filariasis)在我国是由斑氏丝虫及[[马来丝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临床特征在早期主要为[[淋巴管炎]]与[[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及其产生的系列[[症状]]。 我国隋唐时代(公元581-907年)古籍中记载“两足胫[[红肿]],[[寒热]]如[[伤寒]]状,从此或一月发,半月数月一发”。民间流传的“流火”、“大脚风”等,说明该病在我国流行已久。 ==[[病原学]]== 世界上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我国仅有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流行。 斑氏和马来丝虫成虫形态相似,细长如线,乳白色,表面光滑,[[雌雄异体]]。斑氏雄虫身长 28.2~42mm,马来雄虫身长20~28mm,两种雌虫身长约为雄虫一倍。雌雄成虫常相互缠绕,寄生于淋巴管及[[淋巴结]]内。寿命可长达12年或更久。 雌虫[[胎生]]幼虫,成丝状活动,称[[微丝]]蚴。斑氏微丝蚴长约280μm,宽约7μm;马来微丝蚴较斑氏短细。微丝螺从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后,白天多藏匿于肺的[[微血管]]内,夜间进入周围[[血液循环]],具有明显的夜[[周期性]]。通常马来微丝蚴为晚8时至次晨4时,斑氏微丝蚴为夜晚10时至次晨2时。微丝蚴周期性的机理尚未完全清楚,有以下几种解释:①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肺部微血管扩张,微丝蚴大量从肺进入周围[[血液]];②肺和周围血液中[[氧分压]]的变化可改变微丝蚴的周期性。夜间给患者吸入O2,提高血的氧分压,则周围血中微丝蚴数量减少;③与微丝蚴体内的自发萤光颗粒有关。凡微丝蚴体内含有萤光颗粒多的,其夜现周期性明显,反之则不明显。 微丝蚴在人体内可存活数月~2年以上。斑氏微丝蚴和马来微丝蚴在形态上有显著差别,两者区别见表及图。 表 斑氏及马来微丝蚴鉴别要点 {| class="wikitable" | 种别 | 斑氏微丝蚴 | 马来微丝蚴 |- | 大小([[染色]]后) | 244~296×5.3~7.0微米 | 177~230×5~6微米 |- | 体态 | 柔和,弯曲自然,无小弯 | 较硬,大弯之外虫体可有小弯曲 |- | 头端空隙 | 较短,长度与宽度约相等或略长 | 较长,长度较宽度约长1~2倍 |- | 体核 | 圆形或椭圆形,各自分开,排列整齐 | 不规则,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核与核聚集 |- | [[排泄]]孔 | 较小,排泄[[细胞]]在排泄孔旁 | 较大,排泄细胞距排泄孔较远 |- | G细胞 | G1较小,与G2距离远 | G1较大,与G2距离较近 |- | 肛孔 | 小,常不显著 | 较大,显著 |- | 尾部 | 渐渐尖细,无尾核 | 有2个尾核,前后排列,有尾核处较膨大 |} {{图片|gl21b6vr.jpg|斑氏和马来丝虫生活史 }} 斑氏和马来丝虫生活史分为二个阶段:一个阶段在蚊虫([[中间宿主]])体内;另一阶段在人(终[[宿主]])体内。 (一)在蚊体内 雌[[蚊叮咬]]微丝蚴阳性患者时,微丝蚴被吸入蚊胃内,经1~7小时脱鞘,穿过胃壁,经腹腔进入[[胸肌]],约1~3周经二次脱皮,发育成[[传染期]]幼虫,离开胸肌,移行至蚊吻[[下唇]],再叮咬人时,侵入人体。 (二)在人体内 传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后,部分幼虫在组织内移行和发育过程中死亡,部分幼虫到达淋巴管或淋巴结,经8~12个月发育为成虫,交配后,产生微丝蚴。 ==[[流行病学]]== 斑氏丝虫病分布极广,但主要在亚洲。马来丝虫病仅流行于亚洲。在我国山东、河南、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贵州、四川、广东及广西均有本病。除山东、广东、台湾仅为斑氏丝虫病流行,其它省(市、自治区)两者兼有。解放后,由于开展普查普治工作,本病[[感染率]]显着下降。 (一)[[传染源]]带微丝蚴的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马来丝虫还可在猫、犬、猴等哺乳动物体内寄生,有可能成为动物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通过雌蚊叮咬传播。斑氏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是[[淡色库蚊]]、致乏[[库蚊]],马来丝虫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 (三)[[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0~25岁间的感染率与发病率最高,1岁以下者极少。病后免疫力低,常反复[[感染]]。 (四)流行季节 5~10月为丝虫病感染季节。在温暖的南方,一年四季都可感染。 ==发病原理及[[病理]]变化== 丝虫病的发病和病变主要由成虫及传染期幼虫引起。传染期幼虫经蚊叮咬侵入人体后,在淋巴系统内发育成为成虫,幼虫和成虫[[代谢]]产物及雌虫子宫[[排泄物]],引起全身[[过敏反应]]与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表现为[[急性期]]的丝虫热,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由于淋巴系统[[炎症]]反复发作,则导致慢性期淋巴管阻塞症状、[[淋巴管曲张]]、[[乳糜尿]]、[[象皮肿]]等 丝虫病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丝虫种类、寄生部位、幼虫侵入数量及机体反应性。马来丝虫主要寄居于四肢浅部淋巴系统,故以[[四肢症状]]多见;斑氏丝虫寄居于腹腔、[[精索]]及[[下肢]]深部淋巴系统,则常出现[[泌尿系统]]症状。 丝虫病的病变在淋巴管和淋巴结,由成虫的机械刺激或死后虫体分解产物的[[化学]]刺激,引起一系列反应性病变。急性期表现为[[渗出]]性炎症,淋巴结[[充血]]、淋巴管壁[[水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淋巴管和淋巴结内逐渐出现[[增生]]性[[肉芽肿]]反应,肉芽中心为变性的成虫和嗜酸性粒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和[[上皮样细胞]]围绕,并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聚集,形成类[[结核结节]]。慢性期突出表现为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虫体[[钙化]],淋巴结变硬,淋巴管[[纤维化]],形成闭塞性淋巴管内膜炎。淋巴管的阻塞可致远端淋巴管内压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和破裂,[[淋巴液]]郁滞,淋巴管内[[蛋白]]成分增加。阻塞位于皮下,淋巴液不断刺激组织,使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皮下组织]]增厚、变粗、皱褶,变硬形成象皮肿。阻塞位于深部淋巴系统,则出现[[阴囊]]象皮肿、[[淋巴]][[腹水]]、[[乳糜]][[腹泻]]、乳糜尿等。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易引起[[继发感染]]使象皮肿加重及恶化,甚或形成[[溃疡]]。 ==[[临床表现]]== 丝虫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约半数感染者无症状而血中有微丝蚴存在。[[潜伏期]]早者3个月,晚者3/2年,一般约1年。 '''(一)急性期''' 1.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 呈不定时周期发作,每月或数月发作一次。发作时患者[[畏寒]][[发热]],[[全身乏力]]。淋巴结炎可单独发生,而淋巴管炎一般都伴有淋巴结炎。[[局部淋巴结]]肿大痛疼并有[[压痛]],持续3~5天后,即自行消失。继发感染,可形成[[脓肿]],淋巴管炎以下肢为多,常一侧发生,也可两腿同时或先后发生,其症状是沿[[大腿]]内侧淋巴管有一红线,自上而下蔓延发展,称为“离心性淋巴管炎”。炎症波及[[毛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发亮,有灼热烧感及压痛,类似[[丹毒]],称“丹毒样性[[皮炎]]”俗称流火,持续2~3天消退。 2.丝虫热 周期性突然发生[[寒战]],[[高热]],持续2天至1周消退。部分患者仅低热但无寒战,在屡次发作后,局部症状才渐显露,出现[[腹痛]]者,多系[[腹膜后淋巴结炎]]所致。 3.[[精囊炎]]、[[附睾炎]]、[[睾丸炎]] 主要见于斑氏丝虫病。患者自觉由[[腹股沟]]向下蔓延的阴囊疼痛,可向大腿内侧放射。[[睾丸]]及[[附睾]]肿大,阴囊红肿压痛,一侧或二侧精索可摸及1个或数个[[结节]]性肿块,有压痛,炎症消退后缩小变硬。可伴有[[鞘膜积液]]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4.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肺型丝虫病)系发育移行的未成熟幼虫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表现畏寒、发热、[[咳嗽]]、[[哮喘]]、肺部有炎症阴影,痰中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夏科一登雷登结晶,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0~80%),血中微丝蚴多阴性。少数尚可出现[[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二)慢性期''' 由淋巴系统增生和阻塞引起,但多数病例炎症和阻塞性病变常交叉重迭出现。 1.[[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淋巴结肿大是由于炎症及淋巴结[[内淋巴]]窦扩张所致,且常伴淋巴结周围向心性淋巴管曲张。见于一侧或两侧腹股沟和股部,局部呈囊性肿块,中央发硬,[[穿刺]]可抽出淋巴液,有时可找到微丝蚴,易误诊为疝。淋巴管曲张常见于精索、阴囊及大腿内侧。精索淋巴管曲张可互相粘连成条索状,易与[[精索静脉曲张]]混淆。阴囊淋巴管曲张可与阴囊淋巴肿同进存在。 2.阴囊淋巴肿 由于腹股沟表浅淋巴结和淋巴管阻塞,致[[阴囊肿大]]、[[表皮]]增厚似桔[[柑皮]]状,可见有透明或乳白色小水泡,破裂后有淋巴渗出或乳糜液渗出,有时可查到微丝蚴。 3、[[鞘膜腔]][[积液]] 多见于斑氏丝虫病。可发生一侧或两侧。轻者无明显症状,积液多时,阴囊体积增大,呈卵园形,皮肤皱折消失,透光试验阳性,穿刺液离心沉淀可找到微丝蚴。 4.乳糜尿为斑氏丝虫病常见症状。乳糜尿病人淋巴管破裂部位多在肾孟及[[输尿管]]。临床呈间歇性发作,隔数周、数月或数年再发。发作前可无症状或有畏寒、发热、[[腰部]]、[[盆腔]]及腹痛股沟处疼痛,继之出现乳糜尿。乳糜尿易凝固,可堵塞[[尿道]],致[[排尿困难]]其他甚或出现[[肾绞痛]]。把乳糜尿置于玻璃杯中可分三层:上层为脂肪;中层为较清的液体,混有小凝块;下层含[[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白细胞等,呈粉红色沉淀物,有时能找到微丝蚴。 5.象皮肿(Elephentiasis)见于马来及斑氏丝虫病晚期。感染后10年左右发生。常发生于下肢,少数见于阴囊、[[阴茎]]、阴唇、[[上肢]]和[[乳房]]。开始呈凹限性坚实性水肿,久之皮肤变粗增厚、皮皱加深,皮肤上有[[苔藓样变]],疠状突起等变化,易继发[[细菌感染]]形成[[慢性溃疡]]。此时仅5%患者血中查到微丝蚴。 ==诊断== (一)[[临床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史]],如3~5月前在蚊虫滋生季节到流行区旅游或居住;有[[蚊虫叮咬]]史。加上典型的周性发热、离心性淋巴管炎、淋巴结[[肿痛]]、乳糜尿、[[精索炎]]、象皮肿等症状和[[体征]]均应考虑为丝虫病。 (二)[[实验室诊断]] 1.白细胞总数和分类 白细胞总数在10~20×109/L之间,嗜酸性粒细胞显着增高。 2.微丝蚴检查 是确诊丝虫病主要依据。 一般在晚10时至次晨2时间验血,阳性率较高。 (1)[[涂片]]法:取[[耳垂]]血3滴,置于洁净玻片上,用另一张玻片的角涂成约长2cm,宽1.5cm的长方形厚[[血膜]],午后放在清水中[[溶血]]5~10分钟,待干、固定染色[[镜检]]。 (2)鲜血片法:取耳垂血1滴于玻片上,加水数滴溶血,加盖玻片低倍镜检查。阳性时可见微丝蚴自由摆动,前后屈伸。 (3)浓积法:取静脉血2ml,注入盛有0.4ml抗凝剂[[试管]]内,加[[蒸馏水]]8~10ml,溶血后离心沉淀,倾上液,再加N/20氯氧化钠8~10ml,混匀放置5~10分钟,离心,弃上液,取沉淀镜检,此法阳性率高。 (4)白天诱虫法:白天口服[[海群生]]100mg,在15、30、60分钟分别采血镜检。 (5)乳糜尿及淋巴尿检查:乳糜尿需加[[乙醚]](5ml尿液+2ml乙醚)于试管内摇荡,脂肪溶解,弃乙醚,加水稀释后离心检查。淋巴尿易凝,应先加抗凝剂,后直接涂片或用水稀释10倍离心镜检。 3.[[活组织检查]] 血中微丝蚴检查阴性者可取[[皮下结节]]、[[浅表淋巴结]]、附睾结节等病变组织活检,确定诊断。 (三)[[免疫学]]检查 包括皮内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查、[[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因与其它[[线虫]]有[[交叉反应]],故特异性有限。 ==鉴别诊断== 丝虫病的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应与[[细菌]]性淋巴管炎鉴别。丝虫性附睾炎、鞘膜积液应与结核性鉴别。象皮肿应与局部损伤、[[肿瘤]]压迫、手术切除[[淋巴组织]]后引起的象皮肿鉴别。丝虫性乳糜尿需与[[结核]]、肿瘤引起者鉴别。 ==治疗== (一)对症治疗 1.[[急性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可口服强地松、保太松、[[阿斯匹林]],疗程2~3天。有细菌感染者加用[[抗菌药物]]。 2.乳糜尿 卧床休息,抬高[[骨盆]]部,多饮开水,多食[[淡菜]],限制脂肪,蛋白饮食,并用[[中药]]治疗。对乳糜[[血尿]]者,可服用VitC、VitK4,或肌注[[安络血]]、[[止血敏]]等。无效时,可用1%[[硝酸银]]10ml或12.5%[[碘化钠]]溶液作[[肾盂]]冲洗或[[外科手术]]治疗。 3.象皮肿 ①保持患肢皮肤清洁,避免挤压磨擦及[[外伤]]。②辐射热烘绑[[疗法]]:将患肢放入砖砌腿炉或电烘箱内,温度60~100℃,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30分钟,1个月为一疗程,一年内可行2~3个疗程。③[[外科]]疗法;对下肢严重者可施行[[皮肤移植术]],阴囊象皮肿可施行整形术。 (二)病原治疗 1.海群生(又名乙胺秦、[[益群生]]) 对微丝幼和成虫均有杀灭作用。海群生对马来丝虫病疗效比斑氏丝虫病迅速完全。 (1)短程疗法: 适用于体质较好的马来丝虫病患者。成人1.5g于晚上一次[[顿服]]或0.75g每日2次,连服2天。该疗法反应较大。 (2)中程疗法:用于血中微丝蚴较多和重度感染及斑氏丝虫病。0.3g,2次/日,疗程7天。 (3)间歇疗法:成人每次g,每周1次,连服7周。此法阴转率高,疗效可靠,[[副反应]]小。 [[副作用]]:主要是因大量微丝蚴或成虫死亡产生的过敏反应,作用于成虫产生局部症状,一般马来丝虫病较斑氏丝虫病反应重。对严重心、肝、肾[[疾病]]、[[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妊娠]]3月内或8个月以上,月经期妇女应缓治或禁忌用药。 2.[[左旋咪唑]]:对微丝蚴有较好疗效。剂量4~5mg/kg/日,分2次服,疗程5天。与海群生合用可提高疗效。副作用与海群生类似,但较后者轻。 3.[[呋喃嘧酮]]:对斑氏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20mg/kg/日,分~3次,连服7天。付作用与海群生相仿。 ==预防== (一)普查普治 夏季对流行区1岁以上人群进行普查,冬季对微丝蚴阳性者或微丝蚴阴性但有丝虫病史和体征者进行普治。 (二)[[防蚊]][[灭蚊]]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蚊虫孳生地。在有蚊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作业时,使用防蚊油、[[驱蚊灵]]及其它[[驱避剂]]等涂布暴露部位的皮肤,[[头部]]可用防蚊网(棉线[[浸渍]]701防蚊油制成)。 (三)保护易感人群 在流行区采用海群生[[食盐]]疗法,每公斤食盐中掺入海群生3g,平均每人每日g食盐,内含海群生50mg,连用半年,可降低人群中微丝蚴阳性率。 ==参看== *[[丝虫病]] {{Hierarchy footer}} {{传染病学图书专题}} {{导航板-传染病}}
在这个页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Hierarchy footer
(
查看源码
)
模板:Hierarchy header
(
查看源码
)
模板:Navbox
(
查看源码
)
模板:传染病学图书专题
(
查看源码
)
模板:图片
(
查看源码
)
模板:导航板-传染病
(
查看源码
)
返回到
传染病学/丝虫病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