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内治法
对
中医外科学/内治法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Hierarchy header}} [[内治]]法除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着手外,还要依据[[外科疾病]]的发展过程,首先确立总的治疗原则。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明确提出托里、疏通、和营[[三法]];元.[[齐德之]]《[[外科精义]]》订立内[[消法]]与托里法;明代{[[疡医]]准绳》、《[[外科正宗]]》承前贤之论,更加发挥,根据外科疾病发展过程中一般分为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立出消、托、补三个总的治疗法则,然后循此[[治则]]运用具体的治疗方法,如解表、[[清热]]、和营等法。 '''一、内治三法则''' (一)消法 是指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此法适用于没有成脓的初期肿疡。具体应用时,必须针对病情,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有[[表邪]]者解表,[[里实]]者[[通里]],[[热毒]]蕴结者[[清热解毒]],[[寒邪]][[凝结]]者温通,痰凝者[[祛痰]],[[湿阻]]者理湿,[[气滞]]者[[行气]],[[血瘀]]者和营[[化瘀]]等。此外,还应结合患者的体质强弱,肿疡所属[[经络]]部位等辨证施治,适当加以不同的药物,则未成脓者可以内消,即使不能消散,也可移深居浅,转重为轻。若疮形已成,则不可用内消之法,以免毒散不收,气血受损,脓毒内蓄,侵蚀好肉,甚至腐烂筋骨,反使溃后难敛,不易速愈。 (二)[[托法]] 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一种治疗大法。此法适用于外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如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可仅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如毒邪炽盛的,还需加用清热解毒药物。 (三)[[补法]] 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一种治疗大法。此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肝肾]]不足者,宜补养肝肾等。如毒邪未尽,切勿遽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助邪鸱张,而犯实实之戒。 '''二、内治法的具体运用''' 消、托、补三个大法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三个总则。但由于发病原因不同,病情的变化不一,因此在临床具林运用时,治法很多,归纳起来有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养胃]]等十一个治法。 (一)[[解表法]] 用解表[[发汗]]的药物,使邪从汗解的一种治法。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汗之则疮已”之意。具体应用时,当分辨[[风热]]、[[风寒]],法分[[辛凉解表]]与[[辛温解表]]。 [[方剂]]举例辛凉解表方,如[[牛蒡]][[解肌]]汤、[[银翘散]];辛温解表方,如[[荆防败毒散]]、万灵丹。 常用药物辛凉解表药,如[[薄荷]]、[[桑叶]]、[[蝉衣]]、[[牛蒡子]]、[[连翘]]等;辛温解表药,如[[荆芥]]、[[防风]]、[[麻黄]]、[[桂枝]]、[[生姜]]等。 适应证辛凉解表用于[[外感]][[风热证]],[[疮疡]]掀[[红肿]]痛,或[[咽喉]]疼痛,或[[皮肤]]间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色红,伴有[[恶寒]]轻,[[发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苔薄黄,[[脉浮]]数者。如[[颈痈]]、[[乳痈]]、瘾疹(风热型)、[[药毒]]等。辛温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证,疮疡[[肿痛]]酸楚,或皮肤间出现急性泛发性皮损,皮疹色白,或皮肤麻木,伴有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口不渴,苔白,脉浮紧者。如瘾疹(风寒型)、[[麻风病]]初起。 注意点疮疡溃后,日久不敛,体质虚弱者,即使有[[表证]]存在,也不宜发汗太过,否则汗出过多,体质更虚,易引起痉厥、[[亡阳]]之变。所以《[[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疮家]],身虽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 [组成]牛蒡子、薄荷、荆芥、连翘、[[山栀]]、[[丹皮]]、[[石斛]]、[[玄参]]、[[夏枯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风]]清热,[[化痰]][[消肿]]。 [主治]头面颈项部的疮疡、[[牙龈肿痛]]等病初期,局部红肿热痛有[[硬结]]者。 [方解]方中牛蒡子疏散风热、化痰[[解毒]]、[[通泄]]热毒,为主药。辅以薄荷轻清凉散,解风热之邪;荆芥轻扬温散,善除上部郁滞之[[风邪]]。再配以连翘散结清热解毒,山栀[[清热泻火]],丹皮[[凉血]]清热,石斛[[清热生津]],玄参[[泻火解毒]],夏枯草[[清肝泻火]]、[[软坚散结]]。共同组成辛凉解表、散结消肿的代表方。 (二)通里法 用[[泻下]]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从而达到除积导滞、[[逐瘀]]散结、[[泻热]]定痛、邪去毒消目的的一种治法。通里法又分为攻下([[寒下]])和[[润下]]两法。 方剂举例攻下法方,如[[大承气汤]]、内疏[[黄连汤]]、[[凉膈散]];润下法方,如[[润肠]]汤。 常用药物攻下药,如大黄、[[枳实]]、[[槟榔]]、[[芒硝]];润下药,如[[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 适应证攻下法用于表证已罢,热毒人腑,内结不散。如外科疾病的[[实热]][[阳证]],掀红高肿,疼痛剧烈,[[皮肤病]]的皮损掀红灼热,伴[[口干]]饮冷,[[壮热]][[烦躁]],呕恶[[便秘]],苔黄腻或黄糙,脉沉数有力者。润下法用于[[阴虚]][[肠燥便秘]]。如疮疡、肛[[肠病]]、皮肤病等[[阴虚火旺]];胃肠[[津液]]不足,口干食少,[[大便秘结]],[[脘]]腹[[痞胀]],苔黄腻或薄黄,舌干红,[[脉细数]]者。 注意点运用[[通里攻下]]法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年老体衰、妇女[[妊娠]]或月经期更宜慎用。使用时应中病即止,不宜过剂,否则会损耗正气,尤其在[[化脓]]阶段,过下之后,正气一虚,则脓腐难透,疮势不能起发,反使病情恶化。且若用之不当,能损伤[[肠胃]],耗伤正气,易使毒邪内陷。 内疏黄连汤(《外科正宗》) [组成][[木香]]、[[黄连]]、山栀、[[当归]]、[[黄芩]]、[[白芍]]、薄荷、槟榔、[[桔梗]]、连翘、[[甘草]]、大黄 [用法]水煎,饭前服。 [功用][[清火]],泻热,[[通便]]。 [主治][[痈疽]]肿硬,发热烦躁,[[干呕]]饮冷,大便秘结,舌干[[口苦]],脉沉实,属里实热者。 [方解]方中黄连清热解毒,直折火势;大黄[[峻下]]实热,荡涤肠胃,导热毒从[[大便]]而出,为主药。辅以山栀清热除烦,黄芩[[清热燥湿]],薄荷疏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配以当归、白芍[[养血]]润肠,[[增水行舟]];木香、槟榔疏通胃肠之气;桔梗[[开提]][[肺气]],肺与大肠相[[表里]],间接疏通肠胃之气,有利于[[泻火]]通便。佐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清火泻热通便,使邪毒随大便通利而疏解。 (三)[[清热法]] 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的一种治法。在具体运用时,必须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实火]],宜清热解毒。热在气分者,当清热泻火;邪人[[营血]]者,当[[清热凉血]]。阴虚火旺者,当[[养阴清热]]。 方剂举例清热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饮]];清热泻火方,如[[黄连解毒汤]];清热凉血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养阴清热方,如知柏八味丸;清[[骨蒸潮热]]方,如[[清骨散]]。 常用药物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野菊花]]、[[四季青]]等;清热泻火药,如黄连、黄芩、山栀、[[石膏]]、[[知母]]、[[鸭跖草]]等;清热凉血药,如水牛角、鲜[[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大青叶]]等;养阴清热药,如[[大生地]]、玄参、[[麦冬]]、[[龟板]]、知母等;清骨蒸潮热药,如[[地骨皮]]、[[青蒿]]、[[鳖甲]]、[[银柴胡]]等。 适应证清热解毒法用于红肿热痛的阳证,如疮疡中的[[疔疮]]、[[疖]]、痈、[[有头疽]]等。清热泻火法适用于红肿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皮肤病之皮损掀红灼热、[[脓疱]]、[[糜烂]]等,如颈痈、流注、[[附骨疽]]、[[接触性皮炎]]、[[脓疱疮]]等,伴发热,口渴,喜冷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苔薄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等。但在临床上,清热解毒法与清热泻火法有时不能截然分开,常合并应用。清热凉血法用于掀红灼热的外科疾病,如[[烂疔]]、发、大面积[[烧伤]],皮肤病之[[红斑]]、[[瘀点]]、灼热,如[[丹毒]]、红蝴蝶疮、[[血热]]型白疙,可伴有[[高热]],口渴不喜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数等。以上三法在热毒炽盛时可同时运用。若热毒内传而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红绛,苔焦黑而干,脉洪数或细数。如疗疮走黄、有头疽内陷,又当加[[清心开窍]]法,常用药物为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养阴清热法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炎症]]、红蝴蝶疮,或走黄、内陷后阴伤有热者。清骨蒸潮热法用于[[瘰疬]]、[[流痰]]等[[虚热]]不退的[[病症]]。 注意点应用[[清热药]]切勿太过,必须兼顾[[胃气]],如过用苦寒,势必损伤胃气,而致暖气、反酸、[[便溏]]、[[纳呆]]等[[症状]]。尤其在疮疡溃后更宜注意,过投寒凉易影响疮口愈合。 五昧[[消毒]]饮(《[[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疗疮痈疖,症见局部红肿热痛者。 [方解]方中金银花甘寒,能清热解毒而不[[伤胃]],为消散疔疮痈疖之君药。紫花地丁、蒲公英、[[天葵子]]、野菊花消疮毒、散结热,为治疗疗疮痈疖的要药,共为辅佐药。全方合用,清热解毒之力甚强。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疮疡阳证见锨热疼痛,[[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火毒炽盛者。 [方解]本方为主治热毒壅盛[[三焦]]的常用方。疗疮痈疖等均由热毒内蕴、气血凝滞而成。[[火热]]炽盛即为毒,故解毒必须泻火,以火主于心,宣泻其所主,故以黄连为主药,[[泻心]]火而解热毒。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火,导火下行,共为辅助药。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使[[火邪]]去而热毒得解。 (四)温通法 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等药物,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以治疗[[寒证]]的一种治法。临床运用时,分温经通阳、散寒化痰和[[温经散寒]]、祛风[[化湿]]两法。 方剂举例温经通阳、散寒化痰方,如[[阳和汤]];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方,如[[独活寄生汤]]。 常用药物温经通阳、散寒化痰药,如[[附子]]、[[肉桂]]、[[干姜]]、桂枝、麻黄、[[白芥子]]等;温经散寒、祛风化湿药,如[[细辛]]、桂枝、生姜、[[羌活]]、[[独活]]、[[桑寄生]]、[[秦艽]]等。 适应证温经通阳、散寒化痰法,适用于体[[虚寒]]痰阻于筋骨,出现患处隐隐酸痛,漫肿不显,不红不热,口不作渴,形体恶寒,小便清利,苔白,脉迟等[[内寒]]现象者,如流痰、[[脱疽]]等。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法,适用于体[[虚风]][[寒湿]]邪袭于筋骨,出现患处酸痛麻木,漫肿,不红不热,恶寒重,发热轻,苔白腻,脉迟紧等外寒现象者,如麻风病初起。 以上两法中的阳和汤以[[温阳]]补虚为主,多用于体虚者;而独活寄生汤是[[祛邪]]补虚并重,对于体实者,只要去其补虚之品,仍可应用。 注意点阴虚有热者不可施用本法,因[[温燥]]之药能助[[火劫]]阴,若应用不当,能造成其他[[变证]]。 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麻黄、白芥子、[[炮姜]]、炭肉桂、[[鹿角胶]]、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化痰。 [主治]流痰及一切[[阴疽]],漫肿平塌,不红不热者。 [方解]方中熟地补营养血,鹿角胶生精补髓、养血助阳、强筋壮骨,为主药。辅以[[炮姜炭]]、肉桂温经散寒,配麻黄辛温散寒,发越[[阳气]];白芥子辛温,去皮里膜外之痰,搜剔经络,宣通内外。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又能解疮毒:全方以补为体,以温通为用,共奏温阳补血、散寒化痰之效。 (五)[[祛痰法]] 用咸寒化痰软坚的药物,使因痰凝聚的肿块得以消散的一种治法。一般来说,痰不是疮疡发病的主要原因,而是多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病理]]产物,多因外感[[六淫]],或内伤情志,以及体质虚弱等,使气机阻滞凝聚而成。因此,祛痰法在临床运用时,大多是针对不同病因,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才能达到化痰、消肿、软坚的目的,故分有[[疏风]]化痰、[[解郁]]化痰、养营化痰等法。 方剂举例疏风化痰方,如牛蒡解肌汤合[[二陈汤]];解郁化痰方,如[[逍遥散]]合二陈汤;养营化痰方,如香贝养营汤。 常用药物疏风化痰药,如牛蒡子、薄荷、夏枯草、[[陈皮]]、[[半夏]]、[[杏仁]]等;解郁化痰药,如[[柴胡]]、[[川楝子]]、[[郁金]]、[[海藻]]、[[昆布]]、[[贝母]]、[[香附]]、白芥子等;养营化痰药,如当归、白芍、[[丹参]]、熟地、[[茯苓]]、[[党参]]、贝母、[[首乌]]、桔梗、[[瓜蒌]]等。 适应证疏风化痰法,适用于风热夹痰的病症,如颈痈结块肿痛。解郁化痰法,适用于[[气郁]]夹痰的病症,如瘰疬、[[乳癖]]、[[肉瘿]]等。养营化痰法,适用于体虚夹痰的病症,如瘰疬、乳岩日久体虚者。 注意点因痰所致的[[外科]]病,每与气滞、火热相合,故慎用温化之品,以免助火生热之弊。 香贝养营汤(《医宗金鉴》) [组成][[白术]]、[[人参]]、茯苓、陈皮、[[熟地黄]]、[[川芎]]、当归、贝母、香附、白芍、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血[[补气]],[[理气]]化痰。 [主治]瘰疬、乳岩等日久体虚、气滞痰凝之证。 [方解]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养血和血。生姜、大枣同用,也能[[益脾]]胃元气。香附[[疏肝理气]],贝母化痰散结,陈皮理气化痰,桔梗化痰且引诸药上行。全方以养营扶正为主,理气化痰为辅,扶正而不曾邪,祛邪而不伤正,故适用于病久体虚之瘰疬、乳岩等病。 (六)理湿法 用[[燥湿]]或淡渗的药物以祛除[[湿邪]]的一种治法。外科疾病中由湿邪而致者,多夹热,其次夹风、夹寒。因此,理湿法很少单独使用,多结合清热、祛风、散寒等法,以达到治疗目的。 方剂举例[[清热利湿]]方,如[[二妙丸]]、[[萆]]藓[[渗湿]]汤、[[五神汤]]、[[龙胆泻肝汤]]等;[[祛风除湿]]方,如稀莶丸。 常用药物燥湿药,如[[苍术]]、[[厚朴]]、半夏、陈皮等;[[淡渗利湿]]药,如萆藓、[[滑石]]、[[苡仁]]、茯苓、[[车前草]]等;[[祛风湿药]],如[[白鲜皮]]、[[地肤子]]、[[稀莶草]]、[[威灵仙]]等。 适应证外科疾病兼有[[胸闷]]呕恶,[[腹胀]][[腹满]],[[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苔厚腻者,用燥湿法。[[下肢]]疮疡,皮肤病有糜烂渗液者,多用[[利湿]]法。清热利湿法,适用于[[湿热]]并见之证,如湿疮、接触性皮炎.、[[臁疮]]等[[肌肤]]掀红作痒,滋水淋漓者,用二妙丸、萆藓渗湿汤;患处灼热肿痛,[[热重于湿]],如[[委中毒]]、附骨疽等,可选用五神汤;若病变在[[肝经]]部位,且因湿热引起的乳发、[[脐痈]]、[[囊痈]]、[[蛇串疮]]等病,则宜[[清泻]][[肝火]]、湿热,可用龙胆泻肝汤。祛风除湿法,适用于[[风湿]]袭于肌表之病,如白驳风。 注意点湿为粘腻之邪,易聚难化,常与热、风、寒、暑等邪相合而发病,又可[[化燥]]、化寒,故治疗时必须同时应用清热、祛风、散寒、清暑等法。理湿药过用每能[[伤阴]],故阴虚、[[津液亏损]]者宜慎用或不用。 五神汤(《[[外科真诠]]》) [组成]茯苓、[[银花]]、[[牛膝]]、[[车前子]]、紫花地丁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 [主治]委中毒、附骨疽、[[肛周脓肿]]等由湿热凝结而成者。 [方解]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渗湿]]为君,湿祛则热易清。辅以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热清则湿易祛。佐以车前子加强清热利湿功效。牛膝引药下行,兼有[[活血]][[行血]]作用为使药。 本[[方清]]利结合,对下部湿热结聚而成的疮疡,有利湿清热、行血散结之功效。 萆薄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组成]革藓苡、[[仁丹]]皮、黄柏、赤苓、[[泽泻]]、[[通草]]、滑石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利湿热]]。 [主治]下肢丹毒、湿疮、[[药疹]]及[[足癣]]继发化脓性[[感染]]等屑[[湿热下注]]所致者。 [方解]方中萆藓[[利水]],分清化浊,为主药。苡仁利水渗湿,泽泻渗湿泄热,赤苓分利湿热,滑石[[利水通淋]],通草清热利水,共为辅佐药,使下焦湿热自小便排出;再配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丹皮,清[[膀胱湿热]]、泄[[肾经]][[相火]]、解毒疗疮的黄柏,以加强清利湿热的效力。全方共奏导湿下行、清热利水的功效。 (七)[[行气法]] 用理气的药物使气机流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消肿散坚止痛目的的一种治法。 气血凝滞是外科病理变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局部的肿与痛即是由气血凝滞所致,故外科疾患由气血凝滞者最为多见。[[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行则血行,所以行气法多与活血药配合使用。外科病中由[[肝气郁结]]而发者也不少,[[气机]]郁结能导致气血凝滞,故用[[疏肝解郁]]法,使[[肝气]]条达,气机舒畅,气血流行有常。 方剂举例逍遥散或[[清肝]]解郁汤。 常用药物柴胡、香附、[[青皮]]、陈皮、木香、[[乌药]]、[[金铃子]]、[[延胡索]]等。 适用证外科病因气机郁滞所致者,肿块坚硬,不红不热,或肿势皮紧内软,随喜怒而消长,如[[气瘿]]、乳癖、乳岩等病。 注意点行气药多香燥辛温,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虚或火盛的患者慎用。此外,行气法在临床上常与祛痰、和营等法配合使用。 清肝解郁汤(《外科正宗》) [组成]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陈皮、半夏、香附、贝母、[[茯神]]、青皮、[[远志]]、桔梗、[[苏叶]]、栀子、[[木通]]、[[生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肝解郁,[[行滞]]散结。 [主治]一切[[忧郁]]气滞,乳结肿硬,不疼不痒,久之渐渐作痛之症。 [方解]方中香附疏肝解郁,青皮[[疏肝]]破滞,为主药。辅以当归、白芍、生地、川芎养血[[柔肝]]。配以陈皮、半夏、茯神、甘草健脾和胃,化痰宁心;贝母、远志、桔梗化痰[[消核]]、散结消肿,桔梗又可载药上行,与二陈汤相伍,意在消除痰气相结之肿块;栀子清肝,苏叶散火,两药相伍,清肝散火。用少许木通,清利湿热,令[[郁火]]由小便排出。 (八)和营法 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目的的一种治法。疮疡的形成虽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但其病理多因“[[营气不从]],逆于肉里”而成,故和营法在外科内治法中应用广泛。此外,和营活血法也是治疗皮肤病的一种主要方法。 方剂举例[[桃红四物汤]]、活血化坚汤。 常用药物[[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丹参、川芎、[[泽兰]]等。 适应证凡经络阻隔,[[瘀血]]凝滞,肿疡或溃后肿硬疼痛不减,结块色红较淡或不红或青紫者,皆可应用,而以急性化脓性[[炎症]]性[[疾病]]迁移至慢性炎症阶段最为适宜。皮肤病中有血瘀证者,皮损表现有结节、[[赘生物]]、肫块、[[毛细血管扩张]]、[[紫癜]]、肥厚等,如[[瓜藤缠]]、血瘀型白疟等均可应用。 注意点和营法在临床上常需与其他治法合并应用,若有寒邪者,宜与祛寒药同用;[[血虚]]者,宜与养血药同用;痰、气、瘀互结为患,宜与理气化痰药同用。和营[[祛瘀]]的药品,一般性多[[温热]],所以火毒炽盛的疾病慎用,以防助火;对气血亏损者,[[破血]]药也不宜过用,以免[[伤血]]。 活血化坚汤(《外科正宗》) [组成]防风、赤芍、[[归尾]]、[[天花粉]]、金银花、贝母、川芎、[[皂角刺]]、桔梗、[[僵蚕]]、厚朴、[[五灵脂]]、陈皮、甘草、[[乳香]]、[[白芷]]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化坚消肿。 [主治]瘰疬及瘿、瘤、[[痰核]]等肿疡初起未溃脓者。 [方解]方中归尾、赤芍活血[[散瘀]],川芎[[行气活血]],乳香[[活血止痛]],五灵脂散瘀止痛,皂角刺消肿托毒,合而用之,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力颇强,是方中[[主药]]。其他如防风、僵蚕、白芷祛风散结、化痰消肿,贝母、天花粉、桔梗化痰散结,厚朴、陈皮理气下气,银花、甘草清热解毒,共为辅药,可祛风化痰、散结消肿。瘰疬、痰核、瘿、瘤等肿疡的致病原因,多与血瘀、气滞、痰凝有关,故本方首先重用活血化瘀之晶,使血行瘀散,[[络脉]]畅通,自然肿消痛止;其次,用理气化痰药,气行则血行,理气药也有利于活血散瘀。凡气、血、痰互结所致之肿物,均可使之消散。 (九)内托法 用透托和补托的药物,使疮疡毒邪移深就浅,早日[[液化]]成脓,并使扩散的证候趋于局限,邪盛者不致脓毒旁窜深溃,正虚者不致毒邪内陷,从而达到脓出毒泄、肿消痛止目的的一种治法。临床应用时,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两类。 方剂举例透托方,如[[透脓散]];补托方,如托里消毒散。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白芍、[[穿山甲]]、皂角刺等。 适应证透托法适用于肿疡巳成,毒盛正气不虚,尚未溃破或溃而脓出不畅,多用于[[实证]]。补托法适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水稀少,坚肿不消,并出现精神不振,面色无华,脉数[[无力]]等症者。 注意点透脓法不宜用之过早,肿疡初起未成脓时勿用。补托法在正实毒盛的情况下不可施用,否则不但无益)反而能滋长毒邪,使病势加剧,而犯“实实”之戒。透脓散方中的黄芪,当湿热火毒炽盛之时,应去而不用。若正虚而兼[[精神萎靡]]、[[舌淡]]胖、脉沉细等阳气虚,衰症象者,还宜加附子、肉桂以[[温补]]托毒。此外,因脓由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故内托法常须与和营、清热等法同用。 透脓散(《外科正宗》) [组成][[生黄芪]]、穿山甲(炒)、川芎、当归、皂角刺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透脓托毒。 [主治]痈疽诸毒内脓已成,不易外溃者。 [方解]黄芪生用[[益气]]托毒为主药,辅以当归、川芎活血和营,穿山甲、皂角刺消散穿透,直达病所,软坚溃脓,全方共奏托毒溃脓之功效。 本方适用于实证,因此使用时也可去黄芪,以免益气助火。 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 [组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芍药]]、白术、茯苓、白芷、皂角刺、桔梗、银花、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主治]用于疮疡体[[虚邪]]盛,脓毒不易外达者。 [方解]人参、黄芪、茯苓、白术益气托毒;当归、芍药、川芎养血活血,气行血畅,正气充盛,则利于托里排毒;银花、甘草清热解毒;白芷、皂角刺止痛排脓。合而用之,既可托毒外出,又可消肿解毒,故名托里消毒散。; (十)补益法 用补虚扶正的药物,使体内气血充足,消除各种虚弱现象,恢复人体正气,助养新肉生长,促进疮口早日愈合的一种治法。补益法通常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四法。 方剂举例益气方,如[[四君子汤]];养血方,如[[四物汤]];滋阴方,如[[六味地黄丸]];温阳方,如附桂八味丸。 常用药物益气药,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养血药,如当归、熟地、白芍、[[鸡血藤]];滋阴药,如生地、玄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玉竹]];温阳药,如附子、肉桂、[[仙茅]]、[[淫羊藿]]、[[巴戟肉]]、[[鹿角片]]等。 适应证凡具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症状者,均可用补法。适用于疮疡中后期、皮肤病等凡有[[气血不足]]及[[阴阳]][[虚损]]者。若肿疡疮形平塌散漫.,顶不高突,成脓迟缓,溃疡日久不敛,脓水清稀,神疲乏力者,可用补益气血法;若呼吸气短,[[语声低微]],[[疲乏]]无力,[[自汗]],饮食不振,舌淡苔少,脉虚无力者,宜以补气为主;:若[[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脉细无力者,宜以补血为主;若皮肤病皮损出现干燥、[[脱屑]]、肥厚、粗糙、[[皲裂]]、[[苔藓样变]],[[毛发]]干枯脱落,伴有[[头晕]]目花、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者,宜[[养血润燥]];疮疡或皮肤病等症见口干咽燥,[[耳鸣]][[目眩]],[[手足心热]],[[午后潮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以滋阴法治之;疮疡肿形散漫,不易酝脓腐溃,溃后肉色灰暗,新肉难生,舌淡,苔薄,[[脉微细]],以温阳法治之。此外,[[乳房]]病或皮肤病中兼冲任不调者,用[[补肾]]法以调冲任。 注意点疾病有气虚或血虚、阴虚或阳虚,也有气血两虚、阴阳互伤者,应用补法时宜以见不足者补之为原则。如[[肛门]]病中小儿、老年人的[[脱肛]],属气虚下陷,可用[[补中益气汤]]以[[补气升提]];如[[失血]]过多者,每能[[伤气]],气虚更无以摄血。故必须[[气血双补]];又如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阴阳互根]],故温阳法中每佐一二味滋阴之品,滋阴法中常用一二味温阳药。此外,一般阳证溃后多不用补法,如需应用,也多以[[清热养阴]]醒胃方法,当确显虚象之时加补益之品。补益法若用于毒邪炽盛,正气未衰之时,不仅无益,反有助邪之弊。若火毒未清而见虚象者,当以清理为主,佐以补益之晶,切忌大补。若元气虽虚,胃纳不振者,应先以健脾醒胃为主,尔后再进补。 (十一)养胃法 用扶持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一种治法。凡外疡溃后脓血大泄,必须靠水谷之营养,以助气血恢复,加速疮口愈合;若胃纳不振,则生化乏源,气血不充,溃后难敛。养胃法在具体运用时,分有理脾和胃、和胃化浊及清养胃阴等法。 方剂举例理脾和胃方,如[[异功散]];和胃化浊方,如二陈汤;清养胃阴方;如[[益胃汤]]。 常用药物理脾和胃药,如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砂仁]]等;和胃化浊药,如陈皮、茯苓、半夏、厚朴、[[竹茹]]、[[谷芽]]、[[麦芽]]等;清养胃阴药,如[[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天花粉等。 适应证理脾和胃法,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如溃疡兼纳呆食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等症;和胃化浊法,适用于[[湿浊]]中阻,胃失和降,如疗疮或有头疽溃后,症见胸闷泛恶,食欲不振,苔薄黄腻,脉濡滑者;清养胃阴法,适用于[[胃阴]]不足,如疗疮走黄、有头疽内陷,症见口干少液而不喜饮,胃纳不香,或伴[[口糜]]、舌光红、脉细数者。 注意点理脾和胃、和胃化浊两法的运用,适应证中均有胃纳不佳之症,但前者适用于[[脾虚]]而运化失常,后者适用于湿浊中阻而运化失常,区分的要点在于[[腻苔]]之厚薄、[[舌质]]淡与不淡,以及有无便溏、胸闷、呕恶之症。而清养胃阴法,重点在于抓住舌光质红之症。如果三法用之不当,则更增胃浊或更伤其阴。 以上各种内治[[疗法]],虽每法均各有其适应证,但病情的变化错综复杂,在具体运用时需数法合并使用。因此,治疗时应根据全身和局部情况、病程阶段,按病情的变化和发展,抓住主要矛盾,[[辨证]]选方用药,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看== *[[内治法]] {{Hierarchy footer}} {{中医外科学图书专题}}
在这个页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Hierarchy footer
(
查看源码
)
模板:Hierarchy header
(
查看源码
)
模板:中医外科学图书专题
(
查看源码
)
返回到
中医外科学/内治法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