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肺炎喘嗽
对
中医儿科/肺炎喘嗽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Hierarchy header}}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肺炎喘嗽的病名首见于<麻科活人全书),该书叙述[[麻疹]]出现“喘而无涕,兼之鼻煽”症状时,.称为“肺炎喘嗽”。本病全年皆有,冬春两季为多,好发于婴幼儿,一般发病较急,若能早期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本病包括西医学所称[[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大叶性肺炎]]等。 [病因[[病机]]] 引起肺炎喘嗽的病因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外因主要是感受[[风邪]],小儿寒温失调,风邪外袭而为病,风邪多夹热或夹寒为患,其中以[[风热]]为多见。小儿肺脏娇嫩,卫外不固,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宜,久病不愈,病后失调,则致[[正气]]虚弱,卫外不固,腠理不密,而易为[[外邪]]所中。 肺炎喘嗽的病变主要在肺。肺为娇脏,性喜清肃,外合皮毛,开窍于鼻。感受风邪,首先侵犯[[肺卫]],致[[肺气]]郁闭,清肃之令不行,而出现发热、咳嗽、痰壅、气促、鼻煽等症。痰热是其[[病理]]产物,常见痰热胶结,阻塞肺络,亦有痰[[湿阻]]肺者,肺闭可加重痰阻,痰阻又进一步加重肺闭,形成宣肃不行,症情加重。. [[肺主治节]],肺气郁闭,[[气滞血瘀]],心血运行不畅,.可致心失所养,心气不足,[[心阳虚]]衰的危重[[变证]]。亦可因邪热炽盛化火,内陷[[厥阴]],出现[[高热]]动风证候。若影响脾胃升降,[[浊气]]停聚,[[大肠]]之气不行,可出现[[腹胀]]、[[便秘]]等腑[[实证]]候。 [[重症肺炎]]或素体虚弱之患儿,患病之后常迁延不愈,难以恢复,如体禀营虚卫弱者,可致长期不规则发热,或[[寒热往来]],[[自汗]];体禀[[阴液]]不足者,可形成发热以夜间为甚,手足心灼热,[[盗汗]]、[[夜寐不宁]]等症。 [[[临床诊断]]] 1.发病较急,轻证仅有发热咳嗽,喉间痰鸣,重证则[[呼吸急促]],[[鼻翼煽动]]。 2.病情严重时,痰壅[[气逆]],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苍白,唇口青紫发绀。 3.初生儿患本病时,常见不乳、神萎、口吐白沫,可无上述典型证候。 4.肺部[[听诊]]可闻细湿哕音,如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呼吸音]]。 5.[[X线]]检查见[[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透亮度降低或增强,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影,也可出现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6.[[实验室检查]],[[细菌]]引起的肺炎,[[白细胞]]总数较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若由[[病毒]]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稍增或正常。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肺炎喘嗽病初与[[感冒]]相似,均为[[表证]],但肺炎表证时间短暂,很快入里化热,主要特点为咳嗽、[[气喘]]。初起应分清风热还是[[风寒]],风寒者多[[恶寒无汗]],[[痰多]]清稀,风热者则为发热.:重,[[咳痰]]粘稠。痰阻肺闭时应辨清热重、痰重,热重者高热稽留不退,面红唇赤,[[烦渴引饮]];痰重者喉中痰鸣,痰声辘辘,胸高气急。若高热炽盛,喘憋严重,[[呼吸困难]],为毒热闭;肺重症。若正虚邪盛出现心阳虚衰,热陷厥阴,为[[病邪]]猖獗正气不支的危重变症。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宣肺]][[平喘]],[[清热化痰]]为主法。若痰多壅盛者,首先[[降气]]涤痰;喘憋严重者,治以平喘利气;气滞血瘀者,.治以[[活血化瘀]];病久气阴耗伤者,治以[[补气]][[养阴]],扶正达邪;出现变证者,随证施治。因本病易于化热,病初风寒闭肺治方中宜适当加入[[清热药]]。肺与大肠相表里,[[壮热]]炽盛时宜早用通腑药,致腑通热泄。病之后期,[[阴虚]]肺燥,余邪留恋,用药宜甘寒,避免用滋腻之品。 三、分证[[论治]] (一)常证 1.风寒闭肺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风寒闭肺,肺气失宣。邪郁肌表,因而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之象。 治法:辛温开肺,[[化痰]][[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葱豉汤。常用药:[[麻黄]]、[[杏仁]]、[[甘草]]散寒宜肺,[[荆芥]]、[[豆豉]][[辛温解表]],[[桔梗]]、[[防风]]解表宣肺。本证易于化热,可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痰多白粘,苔白腻者,加[[苏子]]、[[陈皮]]、[[半夏]]、[[莱菔子]]化痰[[止咳平喘]];[[寒邪]]外束,肺有伏热,加[[桂枝]]、[[石膏]][[表里]]双解。 2.风热闭肺 证候: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欲饮,咳嗽,痰稠色黄,呼吸急促,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外袭,肺闭失宣,因而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引饮。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之象。 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 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清热]]宣肺,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辛凉解表]],桔梗、[[牛蒡子]][[清热利咽]]。 壮热烦渴,倍用石膏,加[[知母]],清热宣肺;[[喘息]]痰鸣者加[[葶苈子]]、[[浙贝母]]泻肺化痰;咽喉[[红肿]]疼痛,加[[射干]]、[[蝉蜕]]利咽[[消肿]];津[[伤口]]渴加[[天花粉]][[生津]]清热。 3.痰热闭肺 证候: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痰热壅盛,故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肺气郁闭故见气促喘憋,鼻翼煽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 治法:清热宣肺,涤痰[[定喘]]。 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常用药: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清肺平喘,细茶升清降浊,[[桑白皮]]、葶苈子泻肺,苏子、[[前胡]]宣肺化痰,[[黄芩]]、[[虎杖]]清肺[[解毒]]。 痰重者加[[猴枣散]][[豁痰]];热甚腑实加生大黄、[[玄明粉]]通腑泄热;痰多加[[天竺黄]]、制[[胆南星]]化痰;唇紫加[[丹参]]、[[当归]]、[[赤芍]]活血化瘀。 4.痰浊闭肺 证候:[[咳嗽气喘]],喉间痰鸣,咯吐痰涎,[[胸闷]]气促,[[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腻,脉滑。 分析:痰浊壅阻,故咳嗽气喘,喉间痰鸣,咯吐痰涎。痰浊闭郁,[[气机]]阻滞,故胸闷气促,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浊之象。 治法:温肺平喘,涤痰开闭。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莱菔子、苏子、[[白芥子]]化痰除痹,[[枳壳]]、前胡[[行气]][[宽胸]],[[杏仁止咳]]化痰。 咳甚加百部、[[紫菀]]、款冬[[止咳化痰]];[[便溏]]加[[茯苓]]、[[白术]][[健脾]]。 5.阴虚肺热 证候:低热不退,面色潮红,[[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数]]。 分析:余邪留恋,[[肺阴虚]]弱,故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数为阴虚之象。 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南沙参]]、[[麦门冬]]、[[玉竹]]、天花粉养阴生津,[[桑叶]]、[[款冬花]]止咳,生[[扁豆]]、甘草健脾。 低热缠绵加[[青蒿]]、知母[[清虚热]];咳甚加[[泻白散]]泻肺;干咳不止加[[五味子]]、[[诃子]]敛肺止咳;盗汗加[[地骨皮]]、[[煅龙骨]][[敛汗]]固涩。 6.肺脾气虚 证候:病程迁延,低热起伏,[[气短]][[多汗]],咳嗽[[无力]],[[纳差]],便溏,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分析:[[肺气虚]]则气短多汗,咳嗽无力,低热起伏。[[脾气虚]]则纳差,便溏,神疲乏力,四肢欠温。 治法:[[健脾益气]],肃肺化痰。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常用药:[[人参]]、五味子、茯苓、白术健脾益气敛肺,百部、[[橘红]]止咳化痰,生甘草和中。 动则汗出加[[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固表敛汗;咳甚加紫菀、款冬花止咳化痰;纳谷不香加[[神曲]]、[[谷芽]]、[[麦芽]];大便不实加[[淮山药]]、[[炒扁豆]]健脾益气。 (二)变证 1.心阳虚衰 证候:突然面色苍白,[[紫绀]],呼吸困难加剧,汗出不温,四肢厥冷,神萎淡漠或烦躁不宁,右胁下[[肝脏]]增大、质坚,舌淡紫,.苔薄白,脉微弱虚数。 分析:心阳虚衰,正气欲脱。心阳不能运行敷布全身,故面色苍白,四肢欠温;阳气浮越,故虚烦不宁;肺气痹阻,影响心血运行,[[血液]]瘀滞,故紫绀,舌淡紫;[[肝藏血]],血郁于肝,故肝脏肿大。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常用药: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救逆]],[[龙骨]]、[[牡蛎]][[潜阳]][[敛阴]],[[白芍]]、甘草和营护阴。 面色[[口唇发绀]],肝脏肿大者,加当归、红花、丹参活血化瘀。兼痰热实证,须[[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2.内陷厥阴 证候: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两目上视,咳嗽气促,痰声辘辘,舌质红绛,指纹青紫,达命关,或透关射甲,[[脉弦]]数。 分析:邪热炽盛,内陷厥阴。陷心则[[神明]]失守,[[昏迷]]、[[谵妄]];陷肝则[[肝风内动]],[[抽风]]痉厥,口噤项强,两目上视。 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常用药:[[羚羊角]]、[[钩藤]]平肝熄风,[[茯神]][[安神]][[定志]],白芍、甘草、[[生地]][[滋阴]]缓急。 昏迷痰多者加[[郁金]]、胆南星、天竺黄[[化痰开窍]];高热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其他[[疗法]]] 一、单方验方 [[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各15g,百部、桑白皮各6g,[[玄参]]9g,甘草3g。1日剂。用于[[病毒性肺炎]]。 二、外治疗法 1.桑叶、知母各15g,杏仁、前胡、[[白前]]各10g,桔梗6g,甘草3g,[[银花]]、[[鱼腥草]]各20g。制成雾化剂,[[超声雾化]]吸人。每次10分钟,1日2次,5-7天为1疗程。用于风热闭肺证。 2.[[肉桂]]12g,[[丁香]]16g,[[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15g,当归、红花、赤芍、[[川芎]]、[[透骨草]]各30So制成10%油膏敷[[背部]]:,1日2次,5-7天为1疗程。用于肺部湿性哕音久不消失者. 三、[[拔罐疗法]] 取穴肩胛双侧下部,用拔罐法,每次—10分钟。1日1次,5天为1疗程。用于肺炎后期哕音不消失者。 四、针灸疗法 体针主穴:[[尺泽]]、[[孔最]]、[[列缺]]、[[合谷]]、[[肺俞]]、[[足三里]]。配穴:痰热闭肺,加[[少商]]、[[丰隆]]、[[曲池]]、[[中脘]];阳气[[虚脱]],加[[气海]]、[[关元]]、[[百会]]。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搞好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冬春季节尽量少带易感儿去公共场所。 2.气候寒暖不调时,随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二、护理 1.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多喂开水。. 2.保持安静,居室空气新鲜。 3.呼吸急促时,应保持气道通畅位置,并随时吸痰。 4.对于重症肺炎患儿要加强巡视,注意病情变化。 [文献摘要] 《幼科要略.[[春温]][[风温]]》:“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温邪]],继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夫轻为咳,重为喘,[[喘急]]则鼻掀胸挺。” 《幼科金针.肺风痰喘》:“[[小儿感冒]]风寒,入于[[肺经]],遂发痰喘,喉间咳嗽不得舒畅,喘急不止,面青[[潮热]],啼哭惊乱,若不早治,则惊风立至矣,唯月内芽儿犯此,即肺风痰喘。” 《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喘》:“有小儿胸膈积热大喘者,此[[肺胀]]也,名马脾风,用[[牛黄]]夺命散主之。” [现代研究] 郭新莉,焦丽,耿艳云。[[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288例.陕西中医1994;15(5):206. 采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288例,[[中药]]基本方:麻黄、[[川贝]]、[[桃仁]]、百部、甘草各3g,杏仁4g,生石膏20g,鱼腥草5g,随证加减。治疗结果,在乎喘、止咳、肺部湿哕音消失及缩短疗程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加味麻杏石甘汤对小儿支气管肺炎风热闭肺型及痰热蕴肺型能起到宣泄郁热,清肺平喘定咳等重要作用。 崔彩善,肖淑琴.从热论治小儿肺炎343例的临床观察.北京中医1994;(6):20 采用清热解毒法为主治疗小儿肺炎343例,中药基本方:金银花、[[芦根]]各15g,连翘、[[紫花地丁]]、黄芩、牛蒡子各log,板蓝根12g。治疗结果,痊愈294例(85.7%),显效46例(13.4%),无效3例(0.9%)。方中金银花、板蓝根、紫花地丁、连翘、黄芩清热解毒,牛蒡子清热利咽宣肺,芦根[[清热生津]],方中无辛散发汗之品,以清热护液而不[[伤津]]。若邪热人里可加[[柴胡]],柴胡与黄芩相配,和解清热。若邪热入里,口渴喜饮,[[大便干结]],脉滑数,加生石膏、知母以清阳明气分热。症见舌质红,[[舌苔]]少或剥脱,为热在气营,加生地、[[麦冬]]、[[丹皮]]、[[北沙参]]以清热凉营,养阴生津。症见[[舌质暗红]],可加红花、丹参,不仅活血化瘀,且载药逐热。[[咳嗽痰多]]加杏仁、鱼腥草、桑白皮[[清肺化痰]]止咳。喘[[憋气]]促可暂加麻黄、苏子、葶苈子降肺止咳平喘。 在辨证的基础上从热论治,收到较好效果,服药后于l-2天[[退热]]者达61.5%,3-5天达24.5%,由于热退迅速,防止了[[津液]]的损耗,减少了痰液的生成,使肺脏得以清肃,从而减轻了痰喘,控制了病情的发展。 朱先康.清肺化痰剂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126例.江苏[[中医]]1998;19(1):25 以清肺化痰为主要法则,基本方:[[炙麻黄]]3-5g,杏仁、虎杖、淡射干各10s,生石膏30-60g,黄芩5-log,鱼腥草10-15g,法半夏、生甘草、陈皮各5g。每日剂,分-5次服。疗程10-14天。治疗结果,痊愈108例(85.7%),好转14例(11.1%),未愈4例(3.2%)。痊愈病例中,平均退热时间3.9±1.5天,止咳时间8.7±2.6天,平喘时间2.4土0.8天,肺部哕音消失时间7.4土2.5天。 本方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方,意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使闭郁之肺气得以宣畅,炽盛之肺热得以清泄,再辅以黄芩、鱼腥草、淡射干、虎杖清化痰热,陈皮、半夏[[燥湿化痰]]。全方共奏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功效。现代药理表明,麻黄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杏仁、半夏对咳嗽中枢有抑制作用,石膏对家兔等实验性发热有退热作用,黄芩、鱼腥草、虎杖等对多种细菌、病毒有抑制作用,陈皮、射干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故小儿支气管肺炎用本方治疗,能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Hierarchy footer}} {{中医儿科学图书专题}}
在这个页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Hierarchy footer
(
查看源码
)
模板:Hierarchy header
(
查看源码
)
模板:中医儿科学图书专题
(
查看源码
)
返回到
中医儿科/肺炎喘嗽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