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痄腮
对
中医儿科/痄腮
的源代码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编辑这个页面须要登录或更高权限!
您刚才的请求只有这个用户组的用户才能使用:
自动确认用户
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
登录
后重试。A+医学百科是一个开放式网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内容仅须要
花10秒钟时间创建一个账户
。 如果您已经登录,本页面可能是受保护的内容。如果您认为有修改的必要,请
联系本站管理人员
。
条目源代码:
{{Hierarchy header}} [[痄腮]]是因感受[[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引起的时行[[疾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临床主要特征。[[中医]]称为痄腮,民间亦有称为“鸬鹚瘟”、“[[蛤蟆]]瘟”。西医学称为[[流行性腮腺炎]]。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冬春易于流行。学龄儿童[[发病率]]高,能在儿童群体中流行。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出现[[昏迷]]、[[惊厥]][[变证]],年长儿如发生本病,可见[[少腹]]疼痛、[[睾丸]][[肿痛]]等症。 痄腮的病名首见于金代,《[[疮疡]]经验全书.痄腮》记述:“此毒受在[[牙根]]耳聍”,通过[[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肿。”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机]]特点。明代《[[外科]]正宗.痄腮》进一步阐明:“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并提出内服[[柴胡]][[葛根汤]],外敷[[如意金黄散]]的治疗方法。 [病因病机] [[痄腮病]]因为感受风温邪毒,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风温邪毒从口鼻肌表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胆经]]起于眼[[外眦]],经耳前耳后下行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少阳受邪,毒热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气滞]]血郁,运行不畅,凝滞腮颊,故局部漫肿、疼痛。热甚化火,出现[[高热]]不退,烦躁[[头痛]],经脉失和,机关不利,故张口[[咀嚼]]困难。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毒]]炽盛,[[正气]]不支,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出现高热不退、[[抽风]]、昏迷等症。 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则可伴有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肝气]]乘脾,还可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当地有[[腮腺炎]]流行,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临床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以[[耳垂]]为中心腮部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疼痛或有弹性,通常先发于一侧,继发于另一侧。[[口腔]]内[[颊粘膜]][[腮腺管]]口可见[[红肿]]。 3.[[腮腺]]肿胀约经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4.常见[[并发症]]有[[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也有并发[[脑膜炎]]者。 5.[[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尿、血淀粉酶增多。 二、鉴别诊断 发颐两颊肿胀疼痛,[[表皮]]泛红,腮腺[[化脓]],[[按摩]]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多为一侧腮部肿痛,无[[传染性]],常继发于[[热病]]之后,又称[[化脓性腮腺炎]]。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痄腮的辨证要点主要是辨别轻证重证。轻证不发热或发热不甚,腮肿不坚硬,属[[温毒]]在表;重证发热高,腮肿坚硬,胀痛拒按,属热毒在里。若出现高热不退,神识昏迷,反复抽风,或睾丸胀痛,少腹疼痛等并发症者,为变证。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着重于[[清热解毒]],佐以软坚散结。初起温毒在表者,以[[疏风清热]]为主,若病情较重,热毒壅盛者,治宜清热解毒为主。腮肿[[硬结]]不散,治宜软坚散结,[[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只可用宣、通之剂,以去其壅滞,不要过于攻伐,壅滞既去,则风散毒解,自然会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对于病情严重出现变证,如邪陷心肝,或毒窜睾腹,则按[[熄风]]开窍或[[清肝]][[泻火]]等法治之。 本病治疗应内服药与外治疗法配合应用,有助于局部消肿。 三、分证[[论治]] (一)常证 1.邪犯少阳 证候: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伴头痛,[[咽痛]],纳少,[[舌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 分析:邪犯少阳,温毒在表。风温邪毒从口鼻而人,邪郁肌表,故有发热恶寒、咽痛;足少阳胆经绕耳而行,邪郁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故腮部肿胀疼痛;经脉受阻,[[关节]]不利,故咀嚼不便;邪毒上扰清阳,故头痛;邪扰脾胃,则纳少;舌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为温毒在表之征。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牛蒡子]]、[[荆芥]]、[[桔梗]]、[[甘草]][[疏风]]利咽;[[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配伍]][[板蓝根]]专解温毒,[[夏枯草]]、[[赤芍]][[疏肝]]散结,[[僵蚕]][[祛风]]通络散结。 若咽喉肿痛,加[[马勃]]、[[玄参]][[清热利咽]];纳少、[[呕吐]],加[[竹茹]]、[[陈皮]][[清热]]和胃。 2.热毒壅盛 证候:高热不退,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烦躁不安]],[[口渴]]引饮,或伴头痛、呕吐,咽部红肿,[[食欲不振]],[[尿少]]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分析:温毒入里,热毒壅盛。热毒炽盛故高热不退;邪毒壅盛于少阳经脉,气血凝滞不通,故腮部肿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邪热内扰,则烦躁不安;热毒内扰脾胃,则食欲不振,呕吐;邪热上熏咽喉,则咽喉红肿;热邪[[伤津]],则口渴引饮,尿少黄赤;舌红、台黄,脉滑数,为[[里热]]实证。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升麻]]清热解毒;柴胡、牛蒡子、马勃、玄参、桔梗、[[薄荷]]、甘草清热利咽,消肿散结;陈皮[[理气]],疏通壅滞;僵蚕[[解毒]]通络,[[化痰]]散结。 腮部肿胀疼痛甚者,加夏枯草、[[海藻]]软坚散结;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 (二)变证, 1.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不退,[[神昏]],[[嗜睡]],[[项强]],反复抽风,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头痛,呕吐,舌红,苔黄,脉洪数。 分析:邪毒内陷,热扰心肝。邪热炽盛故高热不退;热陷心营,心神被蒙,故神昏、嗜睡;热盛动风,故反复抽风;邪毒壅结不散,故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邪毒上扰清阳,故头痛;热毒内炽,[[胃气上逆]],故呕吐;舌红,苔黄,脉洪数,为[[内热]]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常用药:[[山栀]]、黄连、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清热凉营;[[竹叶]]、玄参、[[芦根]][[清热生津]];薄荷辛凉透表。 神志昏迷者,加[[紫雪丹]]、[[至宝丹]]清热镇惊,熄风开窍;热甚者,加[[清开灵注射液]]或[[双黄连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清热解毒;抽风频繁者,加[[钩藤]]、僵蚕[[平肝熄风]]。 2.毒窜睾腹 证候:病至后期,腮部肿胀渐消,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或伴少腹疼痛,痛甚者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分析:邪毒不清,内窜厥阴。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与足少阴胆经互为表里,病程后期足少阳胆经壅结之邪毒渐消,余邪流毒内窜至足厥阴肝经,蕴结于阴器,故见睾丸肿胀疼痛;流滞于少腹部,故有少腹疼痛;舌红,苔黄,脉数,为邪毒未散之象。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山栀[[清泻]]肝胆之火;黄芩、黄连清热解毒;配以柴胡、[[川楝子]]疏肝[[利胆]];[[延胡索]]、[[荔枝核]]理气[[散结止痛]];[[桃仁]][[活血]]消肿。 睾丸肿大明显者,加[[青皮]]、[[乌药]]、[[莪术]]理气消肿;少腹痛甚,伴[[腹胀]]、[[便秘]]者,加大黄、[[枳壳]]、[[木香理气]]通腑。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小柴胡冲剂]]每次包,1日-3次。用于邪犯[[少阳证]]。 2.[[清开灵]][[冲剂]]每次包,1日—3次。用于热毒壅盛及[[邪陷心肝证]]。 二、药物外治 1.[[青黛散]]、[[紫金锭]]、如意金黄散,任选一种。以醋或水调匀后外敷患处,1日2次。适用于腮部肿痛。 2.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仙人掌]](去刺),任选一种。捣烂外敷患处,1日2次。适用于腮部肿痛。 三、针灸疗法 1.针刺法取[[翳风]]、[[颊车]]、[[合谷]],泻法,强刺激。发热者,加[[曲池]]、[[大椎]];睾丸胀痛者,加[[血海]]、[[三阴交]]。每日1次。 2.火灸法取[[角孙穴]],剪去[[头发]],用一支火柴棒点燃,迅速按于角孙穴上(火即自灭)。火灸后局部[[皮肤]]发红,或呈白色,别无不适。1日1次。 四、[[激光疗法]] 用氦-氪[[激光]][[穴位]]照射。主穴:[[少商]]、合谷、[[阿是穴]](肿大的腮腺局部)。配穴:曲池、[[风池]]。每次-8穴,每穴照射5-10分钟,1日1次,连用3-5天。 [预防护理] 一、预防 发现痄腮患儿应及时[[隔离治疗]],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流行期间幼儿园及小学校要经常检查,有接触史及腮部肿痛的可疑患儿,要进行[[隔离]]密切观察,并给板蓝根15乙30g煎服,或用[[板蓝根冲剂]]冲服,连服3-5天。 二、护理 患儿[[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居室空气流通,避免受凉,复感它邪。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肥腻、辛辣、坚硬及酸性的食品。注意口腔卫生,做好口腔护理。如出现神昏、[[抽搐]]、头痛及少腹剧痛等症,应予特别护理,配合抢救措施。 [文献摘要] 《储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风热毒气客于咽喉、颔颊之间,与气血相搏,结聚肿痛。” 《冷庐[[医话]].杂病》:“痄腮之症,初起[[恶寒发热]],脉沉数,耳前后肿痛,隐隐有红色,肿痛将退,睾丸忽胀。亦有误用[[发散]]药,体虚不任大表,邪因内陷,传人厥阴脉络,睾丸肿痛,而耳后全消者。盖耳后乃少阳胆经部位,肝胆相为表里,少阳感受风热,邪移于[[肝经]]也。” 《疡科心得集.辨鸬鹚瘟耳根痈异证同治论》:“夫鸬鹚瘟者,因一时风温偶袭少阳,脉络失和。生于耳下,或发于左,或发于右,或左右齐发。初起形如鸡卵,色白濡肿,状若有脓,按不引指,但酸不痛,微寒微热,重者或憎寒[[壮热]],[[口干]]舌腻。初时则宜疏解,热盛即用清泄。或挟[[肝阳]]上逆,即用熄风和阳。此证永不成脓,过一候自能消散。” [现代研究] 王瑞龙流行性腮腺炎治疗小结。云南中医杂志19;13(2):26 将流行性腮腺炎分为3种类型,用[[中药]]内服同时外敷消散膏治疗。轻证型,证属邪在卫分,用银翘散加减;普通型,属[[温邪]]内袭,用[[银翘]][[败毒散]]加减;重证型,属温毒内侵,[[里热炽盛]],投普济消毒饮加味。腮部漫肿坚硬加夏枯草、[[昆布]],[[高热惊厥]]加钩藤、[[全蝎]],睾丸肿痛加[[橘核]]、荔枝核、[[金铃子]]、延胡索等。外敷消散膏由[[黄柏]]、大黄各200g,[[姜黄]]、赤芍、[[重楼]]各lOOg,[[血竭]]、[[冰片]]各50g,[[凡士林]]200g组成。疗效:全部病例皆治愈。[[退热]]时间平均为3.1天,消肿时间平均为6.2天。 王国忠.中药外治流行性腮腺炎205例.[[中医杂志]]1996;37(2):107 用中药青宝丹(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天花粉]]、白及、[[橘皮]]、[[青黛]]、甘草,研极细末备用),以鲜蒲公英或鲜[[半枝莲]]汁调成糊状,掺以平安散(由[[牛黄]]、[[火硝]]、月石、冰片、[[雄黄]]、[[朱砂]]、[[麝香]]组成,研极细末)少许,外敷患处,每日.3次。治疗流行性腮腺炎205例,治疗后1天热退肿消者130例,占全部病例的63.4%;2天热退肿消者65例,占31.7%;3天热退肿消者10例,占4.9%。 ==参看== *[[痄腮]] {{Hierarchy footer}} {{中医儿科学图书专题}}
在这个页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Hierarchy footer
(
查看源码
)
模板:Hierarchy header
(
查看源码
)
模板:中医儿科学图书专题
(
查看源码
)
返回到
中医儿科/痄腮
。
个人工具
登录/创建账户
名字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繁体/正体
编辑修改
修订历史
动作
搜索
导航
首页
大医精诚
人体穴位图
中药图典
全国医院列表
医学电子书
药品百科
中医百科
疾病诊断
急救常识
疾病查询
中药百科
中医方剂大全
怎样看化验单
全国制药企业
医科院校大全
医事漫谈
医学下载
医学视频
推荐工具
医学网站大全
医学词典
医学资讯博客
功能菜单
添加页面
志愿者招募中
积分排名
关于广告
网站事务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所有特殊页面